带着问题读课文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had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明波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9月,成员由襄阳市各县市区语文教研员、襄阳市各学校优质课教师及骨干教师40余人组成。工作室成立后,分别到谷城、南漳、宜城、襄阳东津新区、老河口等地送教6次,先后组织市级大型培训活动3次,为湖北文理学院国培班和襄阳市隆中名师培训班讲课4次,到各县市区学校交流中考备考经验10余次。
  工作室主持人周明波是湖北省特级教师、襄阳市隆中名师。从教以来,周明波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多次获得省市级语文优质课奖,并指导数十人次获得青年教师优质课奖。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选编了30多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这些文章事件不同、内容各异,但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同时,这些课文还是很好的作文范例,能在写作方面给学生以借鉴和启迪。笔者经过探索,初步总结出叙事散文的一般教学模式,下面以《阿长与<山海经>》教学为例,具体介绍。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散文写作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神”指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需要认真朗读才能体会出来。因此,教学叙事散文,教师必须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这个环节,要注意三个方面。
  1.问题导入,创设情境
  开课之际,教师巧设问题,制造悬念,能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先展示赑屃(bìxì)、螭吻(chīwěn)、?蒲牢(púláo)、 狴犴(bì’àn)、饕餮(tāotiè)、趴蝮(bāxià)、睚眦(yázì)、狻猊(suānní)、椒图(jiāotú)的图片,问学生能不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字。虽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全部回答正确,但其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接着,教师拿出四本装帧精美的书告诉学生:这九种动物是龙的儿子,《山海经》中记载了它们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与这本书有关。
  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都被挑动起来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了后续的学习之中。
  2.问题导学,先问后读
  朗读课文,不能为了读而读,而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读。
  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是这样处理的:紧承上一个环节,用课件出示“山海经”三个字,由此引出作者和课题,并提问,“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阿长是谁?阿长和《山海经》之间有什么故事?阿长和鲁迅先生是什么关系?这是教师预设的问题。教师用课件出示了这几个问题,又补充了三个问题:“我”看见《山海经》这本书以后,对阿长是什么态度?看见《山海经》前后,“我”的想法和心理有什么变化?《山海经》这本书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
  问题已明,接下来,学生带着问题,全神贯注地开始自读课文,并尝试着自主解决问题。
  3.朗读方式,多种多样
  叙事散文一般内容真实感人,细节精彩生动,语言朴素细腻,感情真挚深厚。这样的文章非常适合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读来了解内容,品味情感,领悟主旨。
  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全班齐读,男女生代表读,男女生接力读,师生接力读,全班默读等。《阿长与<山海经>》篇幅不长,朗读一次费时不多。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模仿人物的身份和语调,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学生读得很投入,加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很接近,读完课文,学生自主解决了上述六个基础性问题。
  二、带着问题品课文
  这篇课文欲扬先抑,形成了一条“讨厌—敬意—怀念”的感情线索,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之情。这种情感需要通过“品”来体悟。
  1.巧选角度,质疑问难
  课堂提问必须选好角度,掌握好技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品”的环节,教师从内容、情感和词句赏析角度,预设了四个问题:①课文前半部分写了阿长哪些事?②你觉得写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③你发现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突出阿长的性格,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④你能赏析并表演一下吗?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白:课文前半部分,作者是“憎恶、讨厌”阿长的,因为阿长是一个颜值低、没有文化、举止粗俗、迷信可笑、愚昧落后的农村妇女。
  2.教师主导,合作互动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时,要考虑其是否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中,教师按座位顺序把学生分成几个探究小组,围绕上述四个问题展开讨论,并交流、汇报学习成果。交流中,在品析阿长“切切察察”这个细节时,教师要求两名学生上台表演阿长和别人说话时“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情景。两名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教师适时伸出小拇指“表扬”他们。学生都笑了:“老师,手指头错了!”“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哪一个手指头?你能说说其中的奥妙吗?”教师追问。这样一提示,学生立即明白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及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带着问题说课文
  语文教学必须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叙事散文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只要设计好“说”的内容,学生就有话可说。“说”的阶段,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1.“说”的总设计师
  叙事散文作为说话训练的点很多,如课文主旨、写作方法、描写方法等。教师设计论题时,要着重考虑两点:一是要让学生有话说,二是要对理解课文主旨起到启发作用。
  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辩论把握文章中心。教师让学生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入手思考:就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以喜欢为主,还是以讨厌为主。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喜欢”和“讨厌”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教师按性别把学生分成正反方,要求他们自由选择辩论点。结果女生选择了正方——以喜欢阿长为主,男生选择了反方——以讨厌阿长为主。
  接下来的辩论中,双方唇枪舌剑,精彩纷呈。通过辩论,学生的意见逐步趋同:写“讨厌”是为写“喜欢”作铺垫的,鲁迅喜欢阿长且对她充满敬意。
  2.积极的“旁观者”
  学生辩论时,教师要做积极的“旁观者”,指导、管理好辩论,让辩论良性发展。
  实际教学中,正方完全被反方“打败”,“作者不喜欢阿长”占了绝对上风,因为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写阿长“讨厌”的词句俯拾皆是。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提示正方:难道阿长就没有一点优点?如果阿长是一个“坏蛋”,作者为什么对她这么难忘?作者小时候对阿长是什么态度?作者长大后对阿长又是什么态度?这些感情有联系吗?
  这样一提示,学生明白了本文的抒情线索:“讨厌—敬意—怀念”,并顺理成章地明白了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四、模仿课文写片段
  叙事散文中,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很多,如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对比、衬托、象征、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师设计了“模仿课文写人物”的片段训练活动: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请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一段话,介绍这个人。
  这个环节,教师预留了8分钟。因为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欲扬先抑”这种方法,所以不少学生很快就写出了200字左右的精彩片段。
  (作者单位:襄阳四中义教部)
其他文献
复习课该如何为知识建立关联,让旧知识“再增长”?笔者结合《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整理和复习,谈一谈复习课的探索与思考。  一、故事中的新认知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笔者设计了“分数墙”这一直观模型。“分数墙”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掌握分数单位的有效工具。教学片段如下:  师:光头强有一张桌子,他想测量桌子的长,却没有
当下,许多学校的课题研究非常“高大上”,开题、结题热热闹闹,研究过程冷冷清清。许多课题平时就犹如一座废弃的工厂,等到结题的那一天,就用石灰水、涂料、油漆粉刷一下,等待专家的视察点评。这样的课题研究走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难有成效。  而小课题研究,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小课题研究,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小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小问题为研究目标,以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
“鸡兔同笼”问题的根本模型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小学教学鸡兔同笼的目的不是为了完美解题,是为了“育人”——培养小学生猜测、有序思考及逻辑推理的能力,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日常教学中老师们还是囿于教解题模式,满堂灌。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教得很费力,学生学得很没劲。  怎样在“鸡兔同笼”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关键是以生为本,学生怎样想,教师就怎样讲。 
如今,休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倡班级休闲文化建设,既是学校学研文化建设的需要,又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育才二小“最炫彩虹”班主任团队把班级休闲文化建设作为研究课题,通过精神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成长。  一、读书成为一种享受  育才二小以“齐读共享,沐浴书香”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1.确定书目。书目由必选和自选两部分组成。必选书目不少于两本,每年由各年级团队成
手持CS/LR4 7.62mm狙擊步枪的警察狙击手
摘要:基于对某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从学习的兴趣、困难度、影响因素、帮助方式,以及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实用性等方面,分析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教学改进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61(2019)06-0084-03  农业技术经
“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借助图形直观与具体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估测能力,增进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让学生在直观体验活动中获得对量的准确感受呢?下面谈谈笔者的思考。  一、亲历产生必要性体验,合理构建测量知识体系  量感的培养要从感量开始。本
从确定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下简称为“晒课”)到最终录课完成,历时月余。晒课内容如何选择?这是摆在晒课之路上的第一道难题,虽然以前参加各级各类的优质课、青教赛、送教下乡、研讨课等教研活动多次,但这次选课着实纠结了一番:是驾轻就熟还是另选新课?课堂如何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为此,困惑、忐忑、焦虑了好几天,最终我决定挑战自我,选一节自己以前没有尝试的新课型——复习课。
数是用来计数、标记或度量、比较同质事物的抽象概念,也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可以说,数概念的学习伴随着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在不断形成和发展着的。学生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在各个学段各有侧重,总体应注重的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让数概念和核心素养自然生长。  本期,我们探讨学生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为帮助学生深入认识数概念的核心本质,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直观模型的使用,其中数线是
早在2007年参加北京“全国剑桥英语观摩课堂”及2011年西安的“全国英语名师课堂观摩”中就见识过专家评审组观课的细致入微。直到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才对课堂观察这一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系统的理解。  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既是一种研究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团队合作:让课堂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