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lan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语情景教学在中国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两种方法:创建课堂英语学习环境和课外英语学习环境,并对每一种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英语学习环境 创建方法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上课听课吃力,自学能力也较差,无法与老师互动,因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厌学。学英语的环境很重要,在美国通过两年的语言学习基本能过语言关。在中国学英文不可能有全英化的环境,所以帮助学生创建英语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改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学生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境的机会其实还是有局限的,这就使得他们的主要语言学习环境只是课堂,而在目前大部分英语课堂还是那种教师一支笔、一本书、一台电脑、满堂灌的形式,缺少使用语言的氛围。我在十几年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探索出如下行之有效的创建英语学习环境的方法。
  一、创建课堂英语学习环境
  1.英文名字情景法
  在我教的每一个班里,我都要求每一个同学给自己取一个英文名字,讲台上贴有全班英文名字的名单;黑板上书写值日生英文名字及英文日期;在教室后墙上贴上英文名字的成绩表,这样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氛围。
  2.课前一支英文歌情景法
  每次英语课前,要求各班的英语课代表领唱一首流行、地道的英文歌曲。优美的音乐、纯正的欧美文化气息涤荡着学生的心灵,把他们慢慢地带入全英化的学习环境。如歌曲“Auld Lang Syne”,“Yesterday Once More”,“Take Me to Your Heart”,“My Heart Will Go On”,这些歌曲节奏舒缓,发音清晰,不但是学生练口语的绝佳素材,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极大地调动学生学英文的兴趣,使学生在音乐中成长,在歌曲中捕捉语感。
  3.英语短剧情景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语言是客观环境的真实反映,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景中,才能更好地激活相关记忆,理解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有感而发,从而培养运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每次都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上台表演他们自编的课本剧。每次上课前由当天的值日生用英语做有关星期、日期、天气、出勤等值日报告,然后由英语值日小组表演他们事先准备好的短剧。如当代英语第二册Unit 5要求学生了解饮食文化,学习餐馆用语,针对此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短剧“In a Restaurant”,里面涵盖了预定餐桌、点菜、褒贬菜肴、结账等环节,表演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大家在笑声中温故而知新,激情瞬间被激发了出来。在学生的表演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个世界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钻石”这句话的哲理,学生的潜能被有效地挖掘出来,所爆发的能量是超乎想象的。
  4.布置教室情景法
  教室门上写上“Welcome”,门后写上“Please close the door”,黑板一角由值日生写上一句每日英文,教室墙上贴一些著名的英语谚语:“No pains no gains.”(不劳无获。);“So said,so done.”(说到做到。);“Well begun is half done.”(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等。黑板一角由值日生写上一句每日英文这样的语言既能激励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营造出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创建课外英语学习环境
  1.设立英语日
  我们虽然没有全英化的环境,但可以设计某些特定的日子作为英语日。在我教的班级中,以宿舍为单位,设立每周的周五作为英语日,要求每一个宿舍的同学在该天的生活和学习中坚持用英语交流,让班委和宿舍长监督管理,并结合英语平时成绩进行量化考核。英语日的建立,让很多同学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有时为了应对一个情景,主动查找资料,做英语笔记,强制化地进行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创办英语角
  英语角,英语的角落,一个用英语交谈的天地,融入英语的氛围,感受“外围”的空气。杰斯帕森说过,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是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外语。学外语就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泡到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这样他才能像一个熟悉的游泳者那样在英语的海洋里遨游。
  我校国际教育学院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用英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英语水平、培养学生英语兴趣的机会,根据大学生的特长,精心组织口语交流及各种课外活动,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创建了“英语角”。我们每周围绕一个话题,如变化的利与弊、重要人物的社会热点问题、剑桥国际英语教学、奥运会等。
  由外教和英语系的教师负责组织,选定校园文化氛围较浓的湖边花架处作为“英语角”的活动场所,在其入口的醒目位置树立了“Welcome to English corner”及“ Weekly Topic”的标牌。这样做不仅立刻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说英语的氛围,而且以此提醒师生们时时都要说英语,Weekly Topic给学生提供了英语交际的内容情景,学校的英语老师和其他各系的学生也参与英语角的活动,久而久之,湖边花架下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英语角”,同学们说走进学校的湖边花架,就不知不觉想起了要用英语说话。
  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活动中培养了创造思维和团结合作精神,特别是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学习意识不断加强,他们的活动时间已延伸到规定的时间外,形成了自己的活动时间。
  我校英语角创办以来,学习英语的氛围日益浓厚,运用英语的机会和条件日益充分,参加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英语爱好者越来越多,英语角活动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相互促进,提高了全校英语教学水平。英语角在我校虽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会表现为“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美景观。
  在教学中,我坚持这么做,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很快就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班上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兴趣非常高,并积极参加各类英语竞赛和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创造最佳环境,寻求最佳方法,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以上所述都是我的教学实践和体会,也是我对语言教学的探索。语言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当然还有更多更好的创建英语学习环境的方法,有待我进一步学习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彭晓蓉.从学习汉英习语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J].宣传与文化,1999:52.
  [3]干薇,陈巍.透视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2B).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数学教学领域又经历了一次洗礼,适应时代与课改的需要,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应运而生。自主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学生作为自主研究性学习的主人,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研究的目标,思考研究的问题,掌握研究的方法,敞开研究的思路,交流研究的内容,总结研究的结果。由此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正因为手和脑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加强动手操作,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有动作思维的成分。儿童的思维特点表明,他们的心智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他们思维常
摘要: 本文作者主要通过情境创设、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和进行有效的教学预设的讨论,来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情境创设  情景一:经常听到老师们对学生说这样的话,“我已经讲过几次了你怎么还不清楚”,“刚学过啊怎么又错了”。  情景二:“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别人早就明白的事,全班就你一人不知道”。  简析:学生为什么会出
摘要: 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重视数学知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发展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已成为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数学建模就是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数学活动过程,它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作者结合实例谈谈自己对初中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初步认识。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模型思想培养 数学建模
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业设计得好,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有直接影响。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我认为作业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趣味性  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应从每一课入手,细致入微地渗透游戏作业,带有“玩”的色彩,设计游戏类作业要考虑与所学习的数学内容有关系。如《认位置》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和邻居小朋友一起做左手、右手的游戏;《认识物体》一课后,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