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小觑的“活化石”

来源 :发明与创新·少儿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gramdownl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身了,终于现身了,时隔30年,动物界的“老前辈”鹦鹉螺再次来到人类面前,着实让人又惊又喜。在它出现前,仙女虾、龙虾花分别现身河北、湖南。
  这几种生物看似不相干,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活化石”,又称“孑遗生物”,虽然是“老古董”,但我们不要小瞧它们了哦。要知道,它们经历了几百万年甚至几十亿年大风大浪,都不是省油的灯。
  鹦鹉螺和它的小伙伴
  所谓物以类聚,作为有名的“活化石”,鹦鹉螺朋友圈里的小伙伴们也都是“活化石”的典型代表。它们时常调侃,看谁能成为最后一个灭绝的物种呢。
  鹦鹉螺:载沉载浮5亿年
  30年未见的老朋友鹦鹉螺备受人们关注,因为这资深“活化石”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一种动物,而且萌萌哒。
  鹦鹉螺虽然名字是“螺”,但跟鱿鱼、墨鱼是远方表亲,同属头足纲。不过其他同门身上传承自软体动物门祖先的螺壳都已经退化了,唯有它们依然背着美丽的等角螺线外壳。
  说起它们的历史,那可就长了。它们在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晚期就出现了,之后虽历经多次大起大落,但仍顽强撑到了现代。
  鹦鹉螺因像鹦鹉嘴而得名,外壳光滑轻薄,表面是白色或乳白色的,随着生长不断形成充气的小空腔。通过调节这些空腔的气密性,鹦鹉螺控制自己上浮下潜,可谓现代潜水艇的祖师爷。
  通过研究鹦鹉螺化石的螺壳生长,人们还原了不少古代月相的资料。可以说,鹦鹉螺是在用起落无常的生命记录着地球历史的风雨变迁。
  5亿多年来,人们只见过它们两次。第一次是在1984年,第二次就是在今年7月份。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Peter Ward通过食物引诱,在Ndrova海岛海平面下152.4米~396.24米的水域进行摄影,才发现了鹦鹉螺。
  Ward说:“我们想知道鹦鹉螺是否还生活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但是除非我们亲自去查看,否则不知道答案。”
  鹦鹉螺的生存条件很严苛,确实很难被发现,而且很少有人知道它们。小朋友们,现在你们认识了鹦鹉螺,如果见到了它们,一定要记得告诉我们哦。
  矛尾鱼:陆生脊椎动物的师叔
  要说陆生动物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泥盆纪时期一类极其奇葩的鱼。
  这类被唤作“总鳍鱼”的家伙,最大的特点就是鱼鳍相当发达,有着强健的肌肉,而且一对强大的胸鳍和一对腹鳍里有管状的骨骼。这些鱼鳍最后演变成了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
  本来大家都以为总鳍鱼早就灭绝了,却没想到在1938年圣诞节前的一天,科学家偶然在马达加斯加附近的科莫罗斯群岛发现了属于总鳍亚纲的活的矛尾鱼。后来人们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获了矛尾鱼,20世纪80年代,矛尾鱼还从非洲被运到了北京自然博物馆。
  看来,这矛尾鱼不像鹦鹉螺那么低调,喜欢出来露露面,混个眼熟呢。
  矛尾鱼呈长梭形,体表粗糙,头大,口宽,牙齿锐利,一般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中,以冲刺方式捕食,专吃乌贼和鱼类,食量小得惊人。按一般鱼算,一条重量约95千克的鱼每昼夜至少要吃几千克食料,而同样重量的矛尾鱼只要吃10~20克鱼肉就够了。
  它们还是有名的夜猫子,白天安静地躺在海底洞穴中,一旦日落西山,便纷纷爬出来。
  矛尾鱼虽然没有走上进军陆地的征途,却在海里熬过了亿万年的漫长岁月,基本结构没有什么变化,堪称“活化石”的典范。
  如果说当年进化为两栖类的那一类总鳍鱼是陆生脊椎动物的开山祖师,那么蛰伏至今的矛尾鱼就是师叔长老,在大海深处默默见证着脊椎动物门派的兴衰。
  仙女虾:两亿年前来的“仙女”
  史前强大的物种在忙着征服地球的时候被灭绝了,而看起来瘦小羸弱的仙女虾却从恐龙时代一直活到了现在。
  仙女虾是小型淡水甲壳类生物的统称,因外形优美而得名。它们双眼呈黑色,浑身是褐色或浅黄色、浅绿色的,尾部像一把红色的小剪刀,腹部有十几对足,体长两厘米左右,习惯在水中仰泳。虽然其世代在地球上生存了两亿多年,但个体寿命只有两三个月。
  既然寿命这么短,它们是如何生存至今的?
  这完全得益于它们异常强大的耐受能力。这些小家伙在干涸的湖底可以忍受长时间的高温烘烤与冰冻考验,是世界上已知唯一能被沸水煮而不死的动物。
  而且,它们比沙粒还小的卵生存能力更惊人,能存活上万年,直到环境适合的那一天才孵化。有人做过实验,用100℃的热水煮沸仙女虾的卵,当水冷下来后,卵竟然还可以孵化。这是因为卵的外面有一层坚硬的保护壳,能隔热。
  看来,仙女虾才是自然界打不死的“小强”!
  目前,仙女虾在全世界很多地方均有分布,在水田里比较多见。山东胶州湾地区的人们常把它们做成虾酱食用,因为其体内氨基酸含量很高,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甚至有海上“冬虫夏草”的美誉。
  熊猫:萌萌哒“国宝”
  熊猫有着圆圆的脸蛋、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爪子如刀般锋利,四肢发达有力,行走方式是典型的内八字。
  它们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不惧寒湿,从不冬眠,哪怕气温在-4℃~14℃之间,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
  每天除去进食的时间,熊猫剩下的时间多数在睡梦中度过。即使睡觉的时候,它们也很可爱。
  别看熊猫很萌很文艺,却是现存哺乳动物中数得上的“老资格”。它们家族的祖先始熊猫在距今800万年的中新世晚期就已有化石记录,经过不断演化,最终在50万~70万年前迎来了鼎盛时期。
其他文献
汉斯·布林克尔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的一名酒店经理,先后在8家大型酒店做过专业经理人。随着年龄一天天增大,拥有丰富酒店管理经验的汉斯决定提前退休,创办自己的事业。  在阿姆斯特丹,大大小小的酒店无处不在,汉斯觉得自己的酒店一定要有“亮点”。  “现在人们都推崇住高档酒店,我能不能反过来去办最差酒店呢?”汉斯觉得自己的想法不错,低价买下了一家面临倒闭的低档酒店。  他把酒店所有被淘汰的设施全部当废品卖掉
我们一家人都喜欢吃米饭,但是在火炉上煮米饭时,总会在锅底炕上一层锅巴,有时候一不留神,还会煮焦米饭,真烦人。  爸爸的牙齿不好,妈妈和我又不爱吃锅巴,因此,我家的锅巴一攒就是一大塑料袋,扔了太浪费。因此,我发明了一个在火炉上煮饭不炕锅巴、不煮焦米饭的煮饭锅。  一、所需材料:  1个大盒子、1个小盒子、万能胶、剪刀、手钳等  二、制作过程:  1.将小盒子放到大盒子中,用隔离物将小盒子与大盒子的底
今天,艳阳高照,我和小伙伴们高高兴兴地来到江老师的小菜园里摘辣椒。  哇,辣椒还真多,有的弯弯的;有的笔直的;有的红红的;有的青青的,闻起来有点儿辣味。我们一拥而上地开始摘辣椒,很快就摘了一大把。  “同学们,蹲下来有惊喜哦!”江老师笑着对我们说。  是吗?我马上蹲下来,一下子就发现了很多又大又肥的辣椒。我扶着枝叶,抓着辣椒,用力一扯,就把辣椒摘了下来。  树上的辣椒越来越少,没过多久,就没有看到
拥有近4万余名居民的中远两湾城是一个地球村,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苏州河流经沪北,曾留下一组让老上海记忆深刻的地名:三湾一弄(朱家湾、潘家湾、谭子湾、药水弄)、两湾一宅(潘家湾、潭子湾、王家宅)。  20世纪90年代,三湾一弄、两湾一宅在上海“赫赫有名”,在49.5万平方米土地上拥有1万多户居民,160余家企事业单位,人均住房面积只有2平方米左右。  多少年来,这里的居民使用马桶和煤球炉
图/钱东升  文/陆幸生      拍摄者手记  9月3日,是各地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在上海卢湾区师专附小举行的开学典礼上,一年级新生上台与老师家长们见面该校为了让孩子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设置了2-4周的“学习准备期”,以消除孩子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让孩子从进校第一天开始就享受“愉快教育”的乐趣    周日下午,小区外还算通畅的马路,猛然狭窄两旁非机动车道,被小车挤得“啪
在动物园的猴山上,一只小猴子蹲在地上一个劲儿地模仿游客的动作,而且模仿得惟妙惟肖。  你看,游客摸了摸脑袋,小猴子也摸摸脑袋;游客闭上左眼,小猴子也闭上左眼;接着,游客做了一个动作,小猴子也模仿着做了,只不过,它不能及时模仿接下来的动作了。  聪明的你,猜猜游客做了个什么动作?  角度你来猜  现在墙上挂了6面钟,每面钟显示的时间不一样,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构成的夹角也不一样。  不用量角器,你能快速
如今,我们要测定一种溶液的酸碱性很容易,只要用酸碱指示剂一测就行。但你知道吗?酸碱指示剂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波义耳偶然发明的。  17世纪的一天早晨,一位花匠走进波义耳的书房,将一篮非常好看的深紫色的紫罗兰摆在里面。美丽的花朵和扑鼻的清香使波义耳心旷神怡,他随手从花篮中拿了一束花就向实验室走去。  实验室里,波义耳的助手正在倒盐酸。波义耳把紫罗兰放在桌子上,腾出手来给助手帮忙。淡黄色的液体
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因心肌梗塞,6月23日18时30分在家中逝世享年59岁  侯耀文1948年7月出生,是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儿子,自幼受父亲熏陶,深得相声艺术真谛,1960年登台表演,至今已四十余年他既是中国传统相声的继承人,又是中国新相声的开拓者,代表作有《糖醋活鱼》《财迷丈人》《戏曲漫谈》《见义勇为》《京九演义》《侯氏发声法》等1994年获中国十大笑星称号,他的表演幽默生动,在艺术表演上有
不吃回头草  为什么好马不吃回头草?  最怕的事  当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从飞机里跳出来,最怕遇到什么事?  先有哪个  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  更讨厌的东西  比乌鸦更讨厌的是什么?
我这人口味诡异且多变,最近居然喜欢隔三岔五上伊朗法尔斯通讯社的英文网页看热闹,估计就属于难有共鸣的小众情趣。  这家官方通讯社的网页上当然大多是从该国立场出发的时事新闻,不过也设有传统文化、美食等栏目,都颇有意思。甚至新闻报道亦不乏意外有趣的内容,比如10月20日的头条消息之一说,卡塔尔现埃米尔(即国君)在与其亲生父亲、前埃米尔的剧烈争吵中,因为激动难抑,竟然拔出手枪对空连开数枪,算是对当爹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