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很多老师认为,备课就是形式,认为备课对教学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就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而备课。这样一来,备课的价值取向好像似乎有些改变,我们应重新认识备课,并把备好课做为研究课题来看待。有时认真地准备了一堂课,在上课时学生们却不认真听课,细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无法推进,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少,教学效率不高。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下面就谈谈 “有效备课”的看法。
备课前首先得摸清学生情况、吃透教材的情况下,才开始备课。备课顾名思义,以“课”为主线,重在“备”。
一、备课基本方法
1、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2、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3、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4、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5、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二、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1、设计质疑课题小问号,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怀素写字》一课,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再由课题质疑,“怀素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要写字?他的字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会高一些,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
2、由预习导入,引导学生初读解惑。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应从开始养成。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例如《江南》一课,学生在预习时发现一些词语很难理解“可采莲,何田田!戏”。于是引导学生带着它们一起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容易些,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来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他们会有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也相应得到提高。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铺垫,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
3、抓重点词句,扎实有效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设计悬念,激发探究兴趣。“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教学《雾凇》一课,初读后充分感受了雾凇的美,课结束时抛下话题“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备课前首先得摸清学生情况、吃透教材的情况下,才开始备课。备课顾名思义,以“课”为主线,重在“备”。
一、备课基本方法
1、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2、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3、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4、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5、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二、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1、设计质疑课题小问号,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怀素写字》一课,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再由课题质疑,“怀素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要写字?他的字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会高一些,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
2、由预习导入,引导学生初读解惑。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应从开始养成。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例如《江南》一课,学生在预习时发现一些词语很难理解“可采莲,何田田!戏”。于是引导学生带着它们一起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容易些,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来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他们会有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也相应得到提高。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铺垫,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
3、抓重点词句,扎实有效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设计悬念,激发探究兴趣。“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教学《雾凇》一课,初读后充分感受了雾凇的美,课结束时抛下话题“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