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疑”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a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道出了一个真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哈佛大学也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不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学贵有疑。学生有疑,才能激起思维的波澜,打破头脑中的平静,去主动探究知识、探索答案,学习也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习就是要着眼问题导向,在提出疑问、解答疑问过程中掌握知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基于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学生生疑、知疑、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采取“激疑”式的提问,充分调动学生对问题的疑惑和兴趣,从而有效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重要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了,也非常注重教学中的互动,特别是在问题设计上加大了力度,力图通过精心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不少语文教师的无效、无序、无章提问比较多,提问的问题导向不明显,很多是一种很直接、平面的问题,或者过于简单,或者过于无趣,自然也就难以起到激发学生疑问、引发学生探究的效果。比如在《孔乙己》教学中,如果我们直接向学生提问,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受到酒店里各种人的嘲笑?他最终的结局是什么?等等。这些虽然也是问题,而且比较符合我们阅读和认知的习惯,但是这样的询问是一种直观的、平面的提问,缺乏一种“激疑”式的探究,自然也就难以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学习的兴趣了,学生会很直线地将自己比较肤浅的理解回答出来,而不去考虑这些问题的内涵所在,那么体现在教学中,自然也就难以进一步深入了。
  “激疑”式教学与一般的问题教学并不完全一样。“激疑”的方式有很多,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其本身内涵是比较简单的,就是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疑问。但是,“激疑”教学是否有效,首先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对教学切入点的精准选择。比如,就《孔乙己》教学而言,这是一篇小说文本,理解小说人物形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探究“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自然也就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了。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一上来,就提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那么教师可能不会得到太理想的答案,要么是简单的身份描述,要么可能有些学生直接就被问懵了——他们比较聪明,知道没这么简单,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去探究分析,所以不敢直接简单回答。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能理解和把握学生这种渴望找到思考角度和探究方向的学习心理,而不是将一个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的问题,直接抛给没有掌握方法的学生。教师必须在预设问题之时,准确吧文本中的信息吃透,从而使得提出的问题带有具体的、鲜明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沿着这样的目标去走进文本,让“激疑”不仅仅是一种问答,而且更是一种思维学习。
  所以,“激疑”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不在问题本身,而是教师能否通过“激疑”,引导学生掌握思考的方向和探究的方法。比如,就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分析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来提出疑问:“大家都知道,人靠衣裳马靠鞍,一个人的衣着、打扮,甚至长相,以及能够体现身份地位的职业,还有别人对他(她)的态度等,都可以看出这个人究竟处于社会的哪个层次,生活得怎么样,那么从这些角度出发,在你们看来,孔乙己活得怎么样呢?能不能有理有据地分析一下这个人物的形象呢?”其实这样的疑问,体现了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作为教师是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通过小说中对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塑造,把能够体现人物身份形象的信息提示在问题之中了。二是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提问,迅速找到研判人物形象的角度,找到探究的方法,掌握这种人物形象分析探究的技巧。学生从孔乙己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脸色青白、经常有些伤痕、胡子乱蓬蓬,职业是抄书这样没有固定收入的兼职,整天受成年人嘲讽、甚至连小孩子都不大看得起等方面,得出了人物的基本形象: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困苦、被人排斥,同时还有着读书人的迂腐、好逸恶劳的习惯。虽然未必准确和全面,但是这种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去主动探究的方式,就是有效激疑的开始。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碰到人物形象分析的时候,就会学会用这样的方法,回归到文本之中找寻相关信息,做到举一反三。
  “激疑”教学不应该是一问一答式教学,而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探究教学,这也正是“激疑”教学与一般提问的区别所在。如何将“激疑”教学从简单的问答,转变为一种积极互动、深入探究的教学,是“激疑”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教师应该放弃那种可以直接作答的问题来设问,而应该将如何互动、如何探究设置到问题之中,组织学生共同去研习、分析。比如就“孔乙己最终的结局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是试图通过对文本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来进行分析,但是往往并不能给学生一种笃定的信服感。如果我们能够考虑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探究,可能更为有效。比如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激疑”教学:“现在,你是一名神探,在你的辖区内有一名失踪人口孔乙己,请你根据相关信息与本小组的探员们一起来推理,他究竟去哪了,有没有死亡呢?”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争做神探的兴趣,并且要求分组讨论相关信息,抽丝剥茧地去推理,结果大家一致认为孔乙己的失踪肯定是死了。学生们探究的信息很多,比如有从孔乙己的信誉出发的,他一般不欠钱,最终欠钱失踪,说明其死了;有從孔乙己的年龄出发的,一开始出场就是脸色青白、胡子乱蓬蓬的,最后腿折了,这么长时间失踪,肯定就是死了;有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出发的,以前都要茴香豆,最后一次只喝了一碗酒,长衫也没了,说明经济来源没有了,饿也饿死了;有从“我”出发的,最后一次见是一年前的端午,然后又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么长时间,肯定是死了;等等。学生们主动成为一名“神探”,也就意味着通过“激疑”引发的互动探究是有效的,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也极大提升了思考水平。
  对于“激疑”式教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震在其专著里这样认为:应考虑学生心理认识活动——感知、思考、理解——这种内在的隐性结构,初一以讲授为主,多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如电教化手段;初二以点拨为主,多组织问题讨论;初三以“激疑”式为主,多比较综合。可见,“激疑”式提问与一般提问相比,在层次上应该更高,不是着眼于简单的互动式问答,而是侧重于对问题探究,考量的学生的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并以此来提升教学的内涵价值。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是应该认真把握学生学习心理,从教材文本出发,认真研究怎样提出问题,提出能激发学生疑问并去主动探究的问题,从而实现“用教材教”的教学目的。
  [作者通联:福建龙岩市永定区古竹中学]
其他文献
"闭环"本是一个工程术语,也叫反馈控制系统,是将系统输出量的测量值与所期望的给定值相比较,由此产生一个偏差信号,利用此偏差信号进行调节控制,使输出值尽量接近于期望值。闭
诗歌难懂亦难教,这几乎是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诗歌教学之难有其自身的文体特点因素,但当前诗歌教学探索中的不足亦不容回避。  诗歌文体凝练语言简省,包藏的情感却极为丰富多元。这让诗歌具有谜一般的迷人气质,也成就了诗歌谜一般的解读之难——读诗如同猜谜,读者只能借助在语言中窥破的点滴,去探查作品蕴藉其中的情绪。迁移到诗歌教学,则是引导学生突破重重语言障碍,理解诗歌中承载的丰富情感,进而完成学生自我情感的涵
中学语文教学,能不能把对比作为修辞格来教?张悦群老师认为,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对比”非“修辞格”;韩丛文老師并不赞同,在《从“对比是不是修辞手法”说起——兼与张悦群老师商榷》中提出:中学语文教学,既要将“对比”视为“修辞手法”,又要视为“表现手法”。笔者认为:从教学实践看,将“对比”视为修辞格,会带来许多困扰。  一、对比及其广泛性  1.对比是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比”的解释为:①(两种
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改革,高中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越来越受重视,不仅成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介绍高中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作
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扎实,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容易丧失信心和奋斗的动力,没有自信心、兴趣和进取心,在课堂上,英语教师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
【摘 要】计算机网络安全就是通过采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使网络系统正常运行,从而确保网络数掘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鉴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为了增强用户的安全意识,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网络安全和防护技术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安全 原因 措施  一、产生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网络硬件的配置不协调  一是文件服务器,它是网络的中枢,其运行稳定性、功能完善性直接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但在相对偏远的民族地区,大部分老师对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概念定义、内涵分析等还比较陌生,因此加强网络化教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