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所需要的人才更多的融合了男性与女性原来所专属的优秀性别角色特征。双性化人格作为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在对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和性别角色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主要从家庭方面提出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建议。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性别角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97-02
一、问题提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所要求的人才特征是创新开拓、谨慎果断、自信精细的结合,更多的融合了男性与女性原来所专属的优秀性别角色特征。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认为,男性应该有男性的样子,比如果敢、独立、自信等;女性应该有女性的特征,比如温柔、细腻、体贴等。旧有的社会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男、女这种性别角色的差异,但因现代社会的分工体系逐渐被打破,性别角色的观念也要随之发生改变,理想的性别角色与职业兴趣、能力倾向性的实现、身心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会促进个人才能的更好发挥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双性化人格作为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因此对它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尤其是在孩子形成性别角色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希望能够在双性化人格启发下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二、概念简介
1.有关定义。双性化人格是指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它既不是两性的混乱、错位,也不是异性癖,是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能力、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等,尤其是心理特征方面具有男、女两性的优点和长处。最早正式提出双性化人格概念的是罗西,认为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和传统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而研究双性化人格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贝姆,她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特质的心理量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并用此量表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存在,将人的性度分成四种:双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中性化人格。以后不断的有国外及国内的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贝姆心理双性人的存在。
2.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国外学者贝姆的实验研究证明,双性化个体没有严格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境做出反应,且独立性强、自信。斯比尔斯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双性化个体比类型化的同伴自我评价高、自尊心强,更受同伴欢迎,适应能力更强。双性化的女性比性别类型化的女性更易把她们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很少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够,即使失败了也很少表现为无能为力。国内学者李少梅研究发现,双性化个体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与自尊,自我评价更为积极。另外,马锦华研究发现: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自信心和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代表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性别角色的发展理论
双性化人格作为一种性别角色观,在提出培养途径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有关性别角色的发展理论。生物学理论认为是两性的遗传、解剖及激素的不同导致了性别角色的不同。弗洛伊德认为,男、女不同的性别特点、行为模式都是由生理解剖特点决定的。性别图式理论也是认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理论,由马丁和霍尔沃森提出,认为儿童总是积极、主动地获得与他们的男孩或女孩自我形象相一致的兴趣、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基本性别认同之后一直持续到性别恒常性形成)。儿童往往会对与他们的性别图示相一致的信息进行编码和记忆,遗忘或是歪曲与图示不一致的信息。各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进行了解释,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它们做整合的考虑,即所强调的不同过程分别在儿童的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意义。如社会学习理论能更好的解释早期幼儿性别特征的形成,而后在形成了基本的性别认同后,开始不断构建他们的性别图式,在6—7岁性别恒常性形成之后,就不再完全依赖于性别图式,发挥更大的自主性来学习、判断同性别的态度、活动和行为方式等。当然各种因素在各个阶段是不断发挥作用的,并非截然分开。性别角色的各种理论的阐释为我们双性化人格这一理想的性别角色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双性化人格的家庭培养与教育
生理学、心理学及跨文化研究表明,男、女先天的生理差异对性别角色的影响很小,男、女性别角色差异主要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从儿童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来看,我们培养的应该是人格健全的人。主张打破人为的性别角色限制,使男、女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心理品质,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选择是扩大还是缩小这种社会性别差异,我们的选择又会对孩子的一生都产生影响。相比其他教育途径,家庭教育具有更丰富、生动的教育内容,更自然的教育场所以及源于生活的教育素材,甚至父母本身在生活中的性别角色扮演也是孩子性别教育的活教材。在具体做法上可采取以下几种。
1.父母对男孩和女孩采取一致的抚养态度。婴儿从一出生开始,父母便不断影响着他们去扮演符合社会文化的性别角色。作为家长要留意可能会对孩子造成的影响。父母应对男孩和女孩采取一致的抚养态度,改变以往那种对女儿以更温柔的方式对待,总怕磕着、碰着,对女孩轻轻抱起、观察,安静地抚摸等,多用娇弱、顺从、文静等词汇来形容;对男孩则鼓励其大胆、独立、更多的是逗弄,多用勇敢、强壮等来形容。尤其是就父亲而言,往往容易表现出对儿子比较粗鲁,而对女儿则比较和善。有研究表明,尝试改变性别角色态度的努力对于那些年幼儿童比对于年长儿童更为有效,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好。
2.晚一些让孩子接触到性别的刻板印象。儿童早期,特别是学前期,能将性别仅看作是生理特性,他们就不会固守严格的刻板印象。否则,性别刻板很可能会在早期充满性别偏见的氛围中进一步发展。父母应努力创造一个两性平等的家庭氛围,意识到自身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因为家长本身的男、女性别角色的扮演是影响个体性别角色形成的活教材。父母共同承担家务劳动,父亲除了自己的事业,在家里应该积极的抚养孩子,指导鼓励孩子形成坚强勇敢、开朗大方的个性。尤其是对女孩子而言,有利于形成果敢、自信等更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优良品质;母亲也要有自己的事业,让孩子体悟到女性的积极进取。 3.鼓励孩子自由选择游戏。游戏活动是孩子的基本活动,它本质上是一种自发的活动。父母往往容易人为的把游戏分类,当孩子玩与性别相一致的玩具时,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反映,当他们选择与自己的性别相背的玩具时,表现出非鼓励甚至制止的态度,这种直接教导和强化很可能使孩子的需要不能在合适的游戏中得到满足,从而阻碍发展,形成性别刻板图式,会在兴趣和能力倾向上留下刻板印象的痕迹,最终不利于形成双性化的人格。当然除了家庭培养与教育外,在学校教育方面的话,男、女教师的比例要尽量平衡。国外有研究发现,男性与女性相比在改变儿童刻板态度和行为的研究中有更大的作用;教师尽量避免性别分组;慎重选择教材,充分考虑到其中人物双性化性格的塑造,让男、女同时站在传统的工作岗位上,等等。另外,现代社会里,电视、广播、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也在不断作用于儿童,对他们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孩子双性化人格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协同努力。
性别角色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紧密相连,社会的不断变迁必然带来性别角色的相应变化。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我们传统的性别角色观提出了挑战,双性化人格的提出正是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因此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但对双性化人格到底如何系统培养、其中度的把握以及男、女性别角色界限的划分等,我们确实需要实证的研究来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等.当代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进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马锦华.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J].教育评论,2000,(6).
[3]马锦华.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4).
[4]David R.Shaffer.发展心理学[M].邹泓,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5]刘秀丽.论科学的性别教育[J].教育研究,2013,(10).
A New Perspective of Gender Role:Bisexual Personality
—The Enlightenment of Children ’s Family Education
ZHOU You-huan,SHENG Jian-jun,ZHANG Biao,LI Chun-lan
(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aicang,Jiangsu 215411,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information,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begins to change. It needs talents more combined with men and women’s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As an ideal gender role mode,it is complied with the tren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gender roles,it gives suggestions for the family
Key words:androgyny personality;gender roles;family education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性别角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97-02
一、问题提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所要求的人才特征是创新开拓、谨慎果断、自信精细的结合,更多的融合了男性与女性原来所专属的优秀性别角色特征。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认为,男性应该有男性的样子,比如果敢、独立、自信等;女性应该有女性的特征,比如温柔、细腻、体贴等。旧有的社会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男、女这种性别角色的差异,但因现代社会的分工体系逐渐被打破,性别角色的观念也要随之发生改变,理想的性别角色与职业兴趣、能力倾向性的实现、身心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会促进个人才能的更好发挥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双性化人格作为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因此对它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尤其是在孩子形成性别角色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希望能够在双性化人格启发下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二、概念简介
1.有关定义。双性化人格是指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它既不是两性的混乱、错位,也不是异性癖,是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能力、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等,尤其是心理特征方面具有男、女两性的优点和长处。最早正式提出双性化人格概念的是罗西,认为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和传统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而研究双性化人格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贝姆,她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特质的心理量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并用此量表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存在,将人的性度分成四种:双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中性化人格。以后不断的有国外及国内的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贝姆心理双性人的存在。
2.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国外学者贝姆的实验研究证明,双性化个体没有严格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境做出反应,且独立性强、自信。斯比尔斯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双性化个体比类型化的同伴自我评价高、自尊心强,更受同伴欢迎,适应能力更强。双性化的女性比性别类型化的女性更易把她们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很少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够,即使失败了也很少表现为无能为力。国内学者李少梅研究发现,双性化个体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与自尊,自我评价更为积极。另外,马锦华研究发现: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自信心和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代表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性别角色的发展理论
双性化人格作为一种性别角色观,在提出培养途径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有关性别角色的发展理论。生物学理论认为是两性的遗传、解剖及激素的不同导致了性别角色的不同。弗洛伊德认为,男、女不同的性别特点、行为模式都是由生理解剖特点决定的。性别图式理论也是认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理论,由马丁和霍尔沃森提出,认为儿童总是积极、主动地获得与他们的男孩或女孩自我形象相一致的兴趣、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基本性别认同之后一直持续到性别恒常性形成)。儿童往往会对与他们的性别图示相一致的信息进行编码和记忆,遗忘或是歪曲与图示不一致的信息。各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进行了解释,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它们做整合的考虑,即所强调的不同过程分别在儿童的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意义。如社会学习理论能更好的解释早期幼儿性别特征的形成,而后在形成了基本的性别认同后,开始不断构建他们的性别图式,在6—7岁性别恒常性形成之后,就不再完全依赖于性别图式,发挥更大的自主性来学习、判断同性别的态度、活动和行为方式等。当然各种因素在各个阶段是不断发挥作用的,并非截然分开。性别角色的各种理论的阐释为我们双性化人格这一理想的性别角色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双性化人格的家庭培养与教育
生理学、心理学及跨文化研究表明,男、女先天的生理差异对性别角色的影响很小,男、女性别角色差异主要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从儿童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来看,我们培养的应该是人格健全的人。主张打破人为的性别角色限制,使男、女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心理品质,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选择是扩大还是缩小这种社会性别差异,我们的选择又会对孩子的一生都产生影响。相比其他教育途径,家庭教育具有更丰富、生动的教育内容,更自然的教育场所以及源于生活的教育素材,甚至父母本身在生活中的性别角色扮演也是孩子性别教育的活教材。在具体做法上可采取以下几种。
1.父母对男孩和女孩采取一致的抚养态度。婴儿从一出生开始,父母便不断影响着他们去扮演符合社会文化的性别角色。作为家长要留意可能会对孩子造成的影响。父母应对男孩和女孩采取一致的抚养态度,改变以往那种对女儿以更温柔的方式对待,总怕磕着、碰着,对女孩轻轻抱起、观察,安静地抚摸等,多用娇弱、顺从、文静等词汇来形容;对男孩则鼓励其大胆、独立、更多的是逗弄,多用勇敢、强壮等来形容。尤其是就父亲而言,往往容易表现出对儿子比较粗鲁,而对女儿则比较和善。有研究表明,尝试改变性别角色态度的努力对于那些年幼儿童比对于年长儿童更为有效,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好。
2.晚一些让孩子接触到性别的刻板印象。儿童早期,特别是学前期,能将性别仅看作是生理特性,他们就不会固守严格的刻板印象。否则,性别刻板很可能会在早期充满性别偏见的氛围中进一步发展。父母应努力创造一个两性平等的家庭氛围,意识到自身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因为家长本身的男、女性别角色的扮演是影响个体性别角色形成的活教材。父母共同承担家务劳动,父亲除了自己的事业,在家里应该积极的抚养孩子,指导鼓励孩子形成坚强勇敢、开朗大方的个性。尤其是对女孩子而言,有利于形成果敢、自信等更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优良品质;母亲也要有自己的事业,让孩子体悟到女性的积极进取。 3.鼓励孩子自由选择游戏。游戏活动是孩子的基本活动,它本质上是一种自发的活动。父母往往容易人为的把游戏分类,当孩子玩与性别相一致的玩具时,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反映,当他们选择与自己的性别相背的玩具时,表现出非鼓励甚至制止的态度,这种直接教导和强化很可能使孩子的需要不能在合适的游戏中得到满足,从而阻碍发展,形成性别刻板图式,会在兴趣和能力倾向上留下刻板印象的痕迹,最终不利于形成双性化的人格。当然除了家庭培养与教育外,在学校教育方面的话,男、女教师的比例要尽量平衡。国外有研究发现,男性与女性相比在改变儿童刻板态度和行为的研究中有更大的作用;教师尽量避免性别分组;慎重选择教材,充分考虑到其中人物双性化性格的塑造,让男、女同时站在传统的工作岗位上,等等。另外,现代社会里,电视、广播、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也在不断作用于儿童,对他们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孩子双性化人格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协同努力。
性别角色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紧密相连,社会的不断变迁必然带来性别角色的相应变化。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我们传统的性别角色观提出了挑战,双性化人格的提出正是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因此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但对双性化人格到底如何系统培养、其中度的把握以及男、女性别角色界限的划分等,我们确实需要实证的研究来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等.当代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进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马锦华.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J].教育评论,2000,(6).
[3]马锦华.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4).
[4]David R.Shaffer.发展心理学[M].邹泓,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5]刘秀丽.论科学的性别教育[J].教育研究,2013,(10).
A New Perspective of Gender Role:Bisexual Personality
—The Enlightenment of Children ’s Family Education
ZHOU You-huan,SHENG Jian-jun,ZHANG Biao,LI Chun-lan
(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aicang,Jiangsu 215411,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information,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begins to change. It needs talents more combined with men and women’s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As an ideal gender role mode,it is complied with the tren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gender roles,it gives suggestions for the family
Key words:androgyny personality;gender roles;famil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