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唱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格调最简单、最直接的艺术形式之一。提升少儿在歌唱表演中情感表达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与音乐的直觉能力,让少儿在声乐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提升审美格调与个人修养。
关键词:少儿声乐;情感表达;能力塑造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
歌唱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格调最简单、最直接的艺术形式之一。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时代教育理念的逐步树立,越来越多的少儿进入了声乐教育的课堂。面对少儿这类低龄的学习群体,如何改变传统的着重突出声乐技巧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实现《意见》中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这要求当代的少儿声乐老师在教学中增加艺术通感的训练与歌曲作品的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近十年的声乐教育经历,从声乐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出发,抛开气息控制、强弱对比、腔体共鸣等演唱技巧,就如何塑造少儿声乐教育中的情感表达能力,浅谈个人看法。
一、情感表达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学生审美格调与个人修养
众所周知,诗歌是原始人组织劳动、鼓舞劳动的一种方式,原始人用歌、乐、舞模仿劳动的场景、鼓舞劳动人民的热情和表达劳动时的心情,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歌唱源于劳动”故事,同样说明在远古时期,人们已会用歌唱表达各种“心声”,传达情感。艺术源于生活,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细心聆听生活中的每种声音,理解每种声音背后所傳达的情感,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声音之美、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与音乐的直觉能力,有利于提升审美格调与个人修养。
(二)提升歌唱作品的艺术价值
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歌唱状态,应该包含聆听音乐、感知音乐、歌唱音乐、创作音乐共四个完整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理解美、表现美、创作美的重要途经,歌曲作品的艺术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得以挖掘与体现。在我们日常的声乐教学中,由于因升学、比赛等需要,受时间和目标性的影响,为了尽快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往往一味强调技巧训练,忽视情感表达能力的训练,无形中忽略了歌曲作品中的情感,结果歌声就是空洞的,缺乏情感的共鸣,拉远了学生与听众的距离,也使得其演唱失去了艺术的真实感,歌唱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大打折扣。
二、少儿声乐教育中情感表达能力的塑造方式
(一)从语言入手,从朗诵歌词中体验情感表达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恩里科·卡鲁索曾经说过:“说话和唱歌的功能是相同的,是产生同一个生理机能,因此他们是同一发声现象”。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常听到“唱着说,说着唱”的说法,这里的说,就是艺术化地朗读。让少儿从最基本的说话表达入手,以朗读的方式去品味歌词,便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和理解歌词中的情感和意境。下面,我们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例。
A段: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于,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
A段倾吐了歌唱主人公心灵的呼唤,用“捧、擦”等动词,生动地刻画了歌唱主人公内心的真切与深情,因此在引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变成一名中国军人,在曾经的汶川地震等地质灾害中救出乡亲们的场景,模拟着为他们擦拭眼泪的心情:是感动、是温馨、是大爱,然后尝试在这种情感状态下去朗读。
B段: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我们共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
B段是整首歌曲的主题,其中 “同欢乐、同忍受、共风雨、共追求”中的动词“同、共”在朗读时可以稍微着重一些,整段的朗读也可以稍微加入一些力量和内在的激动,旨在表达“同甘共苦”的追求,让学生理解只要齐心协力,我们一定会战胜困难,实现共同愿望的决心。
C段:是对A段部分的再现,可以引导学生用充满希望的情绪来朗读,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声乐演唱的情感表现和朗读一样,要根植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认知,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在朗读时正确地把情感表达出来,是歌唱情感表达的基础。
(二)深度挖掘和学习歌曲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文化
歌曲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文化,是歌曲灵魂的来源。近现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歌曲创作者都会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挖掘音乐素材,结合现代音乐风格和审美,在音乐创作上另辟蹊径,少儿歌曲也不例外。谷建芬老师的《古诗词歌曲20首新学堂歌》就是最具代表的作品,下面以《游子吟》为例。
《游子吟》是笔者在少儿声乐教学中常用的一首作品,歌词无华丽的辞藻,也无巧拙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雅的言语中,表达对母爱、故乡的真切情意。唐代诗人孟郊一生穷困潦倒,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直到五十岁才得到一个潭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又到了离家的日子,母亲用布满皱纹的双手,为他缝补衣物,还未离家,母亲便问他何时归来,思念便开始生长。诗人用普通的生活场景,将母亲对他的爱表达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在官场失意的孟郊来看,心有理想而不得实现,为了生活和前程却要离开他亲爱的母亲和故乡,他的心情是忧郁的,悲苦的。就像生活在现代的你,当有一天,即将离开家去外地学习,临走时,妈妈忙前忙后打包行李,嘴里唠叨着记得穿衣、记得吃饭、记得喝水等话语,此时此刻的你是不是也和诗人孟郊一样,感受到了满满的母爱?
因此,将歌曲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文化知识转化成少儿容易理解、溶解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以故事情节为入口,让少儿想象着诗人的故事画面和自身生活的感受,有利于将感受融入声音,歌唱的感情便会自然而发。 (三)创设场景,让少儿参与情景体验,在虚构的场景中感悟歌曲情感表达
一首歌曲就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特定的场景,情感的诱发,便依赖于一定的场景刺激。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境,让少儿参与场景体验,成为歌曲故事里的主角,在虚构的场景中感悟歌曲的情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这不仅让少儿感受到了歌曲的情感,提升了情感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体验式教学方式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少儿的视、听、触等感官能力,达到“一石数鸟”的效果。
笔者曾在指导一名6岁的少儿演唱《我来当老师》时,为了帮助她感受歌曲的情感,笔者在琴房里创设了教室场景,布置了黑板、粉笔、讲台、课桌和课椅,让她上台做起了老师,笔者便扮演一名学生,整个过程虽然简短,但是她非常开心和投入,体验到了做老师的乐趣和感受。
又如,笔者曾有幸参加作曲家宋小兵老师在一次讲课中分享如何引导少儿理解歌曲《归州》的情感,歌曲前几句歌词是:放不下的,是那滚滚的长江,是你泊船的地方;如烟过往回不去的故乡,如梦一场寻不见的故乡,对你的思念层叠而上。据宋老师介绍,歌曲描写的是为修建三峡大坝而没入水下的素有“三峡咽喉”“西峡明珠”之称的屈原故里 —归州,面对这样的歌曲背景,对于不了解三峡那片土地的成人来说,都无法感受,更别说少儿。只见宋老师在投影仪上投放了一张他自己的照片后说道:“曾经生养我们的故乡,承载了小伙伴们童年时光的故乡,为了修建三峡,现在深埋水底,而如今再次归来,只能像照片中的这个人一样,望着茫茫的水面,眼里有思念、有忧伤,但也有力量”。寥寥几句,让现场的师生如身临其境,就像自己站在三峡大坝旁,遥望、思念着自己的故乡。
(四)做好少儿演唱的模拟标本,做到以声相传,以心相授
少儿的心理世界是简单而美好的,对情感的感受和表达,更多停留于简单和表面,因此,模仿、感受是少儿触发情感、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先说模仿。笔者在从事少儿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少儿声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做歌曲情感表达范唱时,依然使用成人演唱的情感表达方式,即使老师示范了许多遍,学生依然未能学到,究其原因,是老师的表达与学生的接受之间出现了“沟壑”。笔者认为,少儿声乐教学中的模仿,即老师模仿少儿演唱的方式和情感表达,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的模仿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再说感受。笔者曾在少儿声乐教学中,教导一位少儿演唱《烛光里的妈妈》,论演唱技巧,该少儿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在AB两段的情感把握却十分单一。笔者经分析,该作品A段通过对妈妈外貌的描写,以突出妈妈人生历程特点,表达作品主题,传达内心真情,为歌曲后半段的情绪做渲染与铺垫,歌曲B段中的两声呼唤,应使用极具张力的声音,接近抖动的表情动作,推动声音达到情感的喷张。笔者在教导过程中,将这名少儿紧紧抱在怀里,让他的头贴着笔者的胸口,整首为他范唱一次,让他感受歌曲A\B两段演唱过程中情感的对比,通过这种方式,做到以声相传,以心相授。
三、结语
刘承华教授在著作《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论》中说到,美的发生在于心动。音乐的美在于情感表达,情感表达的基础在于对歌曲意义的深度理解和内在的挖掘。在少儿声乐教育中,牢牢把握歌曲作品的情感性原则,创造大量的音乐实践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认知、情感抒发,实现歌唱活动中从聆听音乐、感知音乐、歌唱音乐到创作音乐的全过程,掌握情感表达的方式,提升情感表达的能力,让少儿在声乐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参考文献
[1]刘承华.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8.
[2]潘乐燕.加强情感體验,感受音乐之美.中学课程辅导.2015-5.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1430)
关键词:少儿声乐;情感表达;能力塑造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
歌唱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格调最简单、最直接的艺术形式之一。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时代教育理念的逐步树立,越来越多的少儿进入了声乐教育的课堂。面对少儿这类低龄的学习群体,如何改变传统的着重突出声乐技巧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实现《意见》中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这要求当代的少儿声乐老师在教学中增加艺术通感的训练与歌曲作品的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近十年的声乐教育经历,从声乐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出发,抛开气息控制、强弱对比、腔体共鸣等演唱技巧,就如何塑造少儿声乐教育中的情感表达能力,浅谈个人看法。
一、情感表达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学生审美格调与个人修养
众所周知,诗歌是原始人组织劳动、鼓舞劳动的一种方式,原始人用歌、乐、舞模仿劳动的场景、鼓舞劳动人民的热情和表达劳动时的心情,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歌唱源于劳动”故事,同样说明在远古时期,人们已会用歌唱表达各种“心声”,传达情感。艺术源于生活,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细心聆听生活中的每种声音,理解每种声音背后所傳达的情感,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声音之美、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与音乐的直觉能力,有利于提升审美格调与个人修养。
(二)提升歌唱作品的艺术价值
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歌唱状态,应该包含聆听音乐、感知音乐、歌唱音乐、创作音乐共四个完整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理解美、表现美、创作美的重要途经,歌曲作品的艺术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得以挖掘与体现。在我们日常的声乐教学中,由于因升学、比赛等需要,受时间和目标性的影响,为了尽快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往往一味强调技巧训练,忽视情感表达能力的训练,无形中忽略了歌曲作品中的情感,结果歌声就是空洞的,缺乏情感的共鸣,拉远了学生与听众的距离,也使得其演唱失去了艺术的真实感,歌唱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大打折扣。
二、少儿声乐教育中情感表达能力的塑造方式
(一)从语言入手,从朗诵歌词中体验情感表达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恩里科·卡鲁索曾经说过:“说话和唱歌的功能是相同的,是产生同一个生理机能,因此他们是同一发声现象”。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常听到“唱着说,说着唱”的说法,这里的说,就是艺术化地朗读。让少儿从最基本的说话表达入手,以朗读的方式去品味歌词,便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和理解歌词中的情感和意境。下面,我们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例。
A段: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于,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
A段倾吐了歌唱主人公心灵的呼唤,用“捧、擦”等动词,生动地刻画了歌唱主人公内心的真切与深情,因此在引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变成一名中国军人,在曾经的汶川地震等地质灾害中救出乡亲们的场景,模拟着为他们擦拭眼泪的心情:是感动、是温馨、是大爱,然后尝试在这种情感状态下去朗读。
B段: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我们共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
B段是整首歌曲的主题,其中 “同欢乐、同忍受、共风雨、共追求”中的动词“同、共”在朗读时可以稍微着重一些,整段的朗读也可以稍微加入一些力量和内在的激动,旨在表达“同甘共苦”的追求,让学生理解只要齐心协力,我们一定会战胜困难,实现共同愿望的决心。
C段:是对A段部分的再现,可以引导学生用充满希望的情绪来朗读,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声乐演唱的情感表现和朗读一样,要根植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认知,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在朗读时正确地把情感表达出来,是歌唱情感表达的基础。
(二)深度挖掘和学习歌曲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文化
歌曲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文化,是歌曲灵魂的来源。近现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歌曲创作者都会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挖掘音乐素材,结合现代音乐风格和审美,在音乐创作上另辟蹊径,少儿歌曲也不例外。谷建芬老师的《古诗词歌曲20首新学堂歌》就是最具代表的作品,下面以《游子吟》为例。
《游子吟》是笔者在少儿声乐教学中常用的一首作品,歌词无华丽的辞藻,也无巧拙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雅的言语中,表达对母爱、故乡的真切情意。唐代诗人孟郊一生穷困潦倒,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直到五十岁才得到一个潭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又到了离家的日子,母亲用布满皱纹的双手,为他缝补衣物,还未离家,母亲便问他何时归来,思念便开始生长。诗人用普通的生活场景,将母亲对他的爱表达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在官场失意的孟郊来看,心有理想而不得实现,为了生活和前程却要离开他亲爱的母亲和故乡,他的心情是忧郁的,悲苦的。就像生活在现代的你,当有一天,即将离开家去外地学习,临走时,妈妈忙前忙后打包行李,嘴里唠叨着记得穿衣、记得吃饭、记得喝水等话语,此时此刻的你是不是也和诗人孟郊一样,感受到了满满的母爱?
因此,将歌曲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文化知识转化成少儿容易理解、溶解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以故事情节为入口,让少儿想象着诗人的故事画面和自身生活的感受,有利于将感受融入声音,歌唱的感情便会自然而发。 (三)创设场景,让少儿参与情景体验,在虚构的场景中感悟歌曲情感表达
一首歌曲就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特定的场景,情感的诱发,便依赖于一定的场景刺激。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境,让少儿参与场景体验,成为歌曲故事里的主角,在虚构的场景中感悟歌曲的情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这不仅让少儿感受到了歌曲的情感,提升了情感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体验式教学方式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少儿的视、听、触等感官能力,达到“一石数鸟”的效果。
笔者曾在指导一名6岁的少儿演唱《我来当老师》时,为了帮助她感受歌曲的情感,笔者在琴房里创设了教室场景,布置了黑板、粉笔、讲台、课桌和课椅,让她上台做起了老师,笔者便扮演一名学生,整个过程虽然简短,但是她非常开心和投入,体验到了做老师的乐趣和感受。
又如,笔者曾有幸参加作曲家宋小兵老师在一次讲课中分享如何引导少儿理解歌曲《归州》的情感,歌曲前几句歌词是:放不下的,是那滚滚的长江,是你泊船的地方;如烟过往回不去的故乡,如梦一场寻不见的故乡,对你的思念层叠而上。据宋老师介绍,歌曲描写的是为修建三峡大坝而没入水下的素有“三峡咽喉”“西峡明珠”之称的屈原故里 —归州,面对这样的歌曲背景,对于不了解三峡那片土地的成人来说,都无法感受,更别说少儿。只见宋老师在投影仪上投放了一张他自己的照片后说道:“曾经生养我们的故乡,承载了小伙伴们童年时光的故乡,为了修建三峡,现在深埋水底,而如今再次归来,只能像照片中的这个人一样,望着茫茫的水面,眼里有思念、有忧伤,但也有力量”。寥寥几句,让现场的师生如身临其境,就像自己站在三峡大坝旁,遥望、思念着自己的故乡。
(四)做好少儿演唱的模拟标本,做到以声相传,以心相授
少儿的心理世界是简单而美好的,对情感的感受和表达,更多停留于简单和表面,因此,模仿、感受是少儿触发情感、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先说模仿。笔者在从事少儿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少儿声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做歌曲情感表达范唱时,依然使用成人演唱的情感表达方式,即使老师示范了许多遍,学生依然未能学到,究其原因,是老师的表达与学生的接受之间出现了“沟壑”。笔者认为,少儿声乐教学中的模仿,即老师模仿少儿演唱的方式和情感表达,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的模仿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再说感受。笔者曾在少儿声乐教学中,教导一位少儿演唱《烛光里的妈妈》,论演唱技巧,该少儿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在AB两段的情感把握却十分单一。笔者经分析,该作品A段通过对妈妈外貌的描写,以突出妈妈人生历程特点,表达作品主题,传达内心真情,为歌曲后半段的情绪做渲染与铺垫,歌曲B段中的两声呼唤,应使用极具张力的声音,接近抖动的表情动作,推动声音达到情感的喷张。笔者在教导过程中,将这名少儿紧紧抱在怀里,让他的头贴着笔者的胸口,整首为他范唱一次,让他感受歌曲A\B两段演唱过程中情感的对比,通过这种方式,做到以声相传,以心相授。
三、结语
刘承华教授在著作《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论》中说到,美的发生在于心动。音乐的美在于情感表达,情感表达的基础在于对歌曲意义的深度理解和内在的挖掘。在少儿声乐教育中,牢牢把握歌曲作品的情感性原则,创造大量的音乐实践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认知、情感抒发,实现歌唱活动中从聆听音乐、感知音乐、歌唱音乐到创作音乐的全过程,掌握情感表达的方式,提升情感表达的能力,让少儿在声乐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参考文献
[1]刘承华.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8.
[2]潘乐燕.加强情感體验,感受音乐之美.中学课程辅导.2015-5.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