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的“有为”向学的“有为”转变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zhijia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的教需要更好地转变为学生的学,使教师的“少教”或“不教”能为学生赢得更多的发展契机,为此,我们教师就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彻底摆脱“一讲到底”的教师过度“有为”的掌控型的课堂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师教的“有为”向学生学的“有为”转变。下面我就以“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夯实根基——强化自主口算
  口算,是计算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力保证。为此,课始我们首先出示如下的口算题:
  32 17= 23×3= 13.5 2.5= 25×8= 7-2.9=
  60-25= 140÷70= 7.96-5.24= 320÷16= 1350=
  26 45= 5×21= 2.57 0.31= 18×4= 18.6-7.4=
  100-75= 480÷12= 10-7.35= 900÷45= 125×5=
  3分钟后屏幕出示标准答案,学生自己比对一下做了几题,对了几题,并和同桌说说出错的原因。
  这样的口算,改变了以往口算练习由教师统领走过场(一般只有10题,一人一题,一问一答)、练习面窄量少的状况。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口算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是做不完的,学生能完成几题就完成几题,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所有的学生都在口算,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面,而且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口算的速度、强度和效度。
  二、抓住关键——学会正向迁移
  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与整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是一致的,仍旧采用“末位对齐”的方式来写,计算时仍是“从低数乘起,满十进一,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先试写0.8×3的竖式,让学生将整数乘法竖式中“末位对齐”的方式直接进行迁移;在学习2.35×3时,又让学生通过正迁移,得出其竖式计算的方法,发挥迁移在本节课学习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这样不仅盘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相关知识,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三、紧扣重点——演绎明晰算理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明白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又作了如下设计。
  师:夏天,大家喜欢吃西瓜吗?
  生:喜欢。
  师:看一看夏天的西瓜每千克多少元?
  生:0.8元。
  师:如果老师要知道“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你会求吗?
  (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找寻答案及其算理)
  学生上黑板汇报:
  生1:0.8×3=2.4(元),因为0.8×3表示3个0.8相加,0.8 0.8 0.8=2.4。
  生2:0.8×3=2.4(元),因为0.8元=8角,8×3=24(角),24角=2.4元。
  生3:我们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它们的积。先用8乘3,得24,由于这里的8表示8个0.1,8个0.1乘3就是24个0.1,24个0.1用小数表示就是2.4。
  有了上述基础,学生在后续计算2.35×3=7.05时,也就自然而然地说出了其算理:2.35里有235个0.01,235个0.01乘3等于705个0.01,705个0.01就是7.05。
  可见,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是靠教师“硬塞”的,而是靠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自己品味的。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突破难点——探究发现规律
  依据教材,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但学生的认知难点并不仅仅在此,还在于小数乘两位整数的竖式计算时,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点小数点,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算出正确结果。因此,为什么要将“小数看作整数来计算”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而且这一难点的解决要比教材上的难点解决起来还要困难。为此,我们又为学生作了如下学习安排。
  师:235×13,我们会算吗?好,我们一起来算出它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师:知道了235×13=3055,那么请你猜一猜23.5×13的结果是多少?再用计算器验证一下,看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其余两题同样)
  师:从刚才的猜想和验证中,你有什么收获?
  生1:只要先求出整数乘整数的积,我就知道了小数乘整数的积。
  生2:计算小数乘法,我可以将小数看作整数,先求出积,再点小数点。
  生3: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有几位小数。
  师:对,也就是可以“先按整数乘法求出积,再点小数点”。
  师:下面请你运用刚才所发现的规律,仍然根据235×3=3055,直接说出这三道题的积。
  屏幕显示:235×1.3=305.5,235×0.13=30.55,235×0.013=3.055。
  师:现在要你完成2.35×13的竖式计算,你觉得该怎样算?说给同桌听一听。
  师(指着黑板上已有的235×13的竖式题):谁愿意上来,将这个竖式改一下就成了计算2.35×13的竖式?
  (生快速走上黑板只加了两个小数点,就将235×13的竖式题改成了2.35×13的竖式。)
  师:他这样改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如果现在让你将2.35×13的竖式完整地写一遍,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生:用竖式计算时先不看小数点,将2.35×13看作235×13来算,算完后再在积中点出两位小数。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小结:计算小数乘整数,先将小数看作整数求出积,然后,根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点出几位小数的规律点出小数点。
  上述四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探究的难点和理解的难点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猜想、探究、验证、比较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教师没有半点暗示与替代。虽然教师不再“有为”(不直接讲解告知),但学生却因此拥有了“有为”(自己突破难点,发现规律)的舞台与时空。?
其他文献
有人认为,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冰冷美丽”的科学,无法用枯燥的数学去育人。然而我认为,只要教师潜心挖掘、精心设计,数学内容中内隐的教育内涵会不断浮现。结合以下教学片段,我谈谈在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润泽学生的心灵。  【教材分析】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教学片段。本课《找规律》教学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教材通过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
一堂语文课成功还是失败,我们常常根据这堂课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是否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是否多样而新颖,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方面衡量。在新课程已经改革多年的基础上,在语文课从繁华热闹到返璞自然的转变中,我们是否应该把研读教材的成功与否也纳入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中呢?其实,研读教材并不是什么新名词,新事物,它本身就应该伴随着语文教学一起前进,一起成长。然而,研读教材这个上课前的准备过程往往被忽视,相
重视学生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我一贯所秉持的。因为,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仅能洞悉“知识的本源”,获得大量数学活动的经验,而且还能学习和掌握数学学习和思考的一般方法、增长数学智慧。为此,每当遇到新知识点的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的归纳、计算公式的推导、数学性质和规律的发现),我都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让学生尽情享用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大餐。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一课的教学也不例外,我重点
社会偏见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存在,研究者在被试睡眠时,通过一系列的反社会偏见练习,最终减少已有的社会偏见。实验中,每一种类型的反偏见都与一个独特的声音进行相关。参与者接着小睡90分钟,在小睡期间,通过随机指派,一种声音被反复播放以提示并重新激活新学的相关内容。在醒后不久以及一周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在睡眠时重新激活的训练可优先减少隐性的社会偏见。
“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养成观察生活、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做到写实事,抒真情,说真话。”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习作指导课中如何贯彻落实呢?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习作指导课的功能,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培养“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思维品质。本文就针对一节习作指导常态课(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同学们都作了自我介绍。这次习作根据自己说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当始终是主体。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抓住一切机会、尽所有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学生真正积极参与到语文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此我借
张红娜 河南省许昌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许昌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专家,学科带头人,推进素质教育“百名名师”之一,优秀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优秀教研员。  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研导教、以教促研”的教研宗旨,逐渐形成了“严谨、求实、厚重、灵动”的教研
日记是同学们最喜爱的书面表达方式,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书写形式自由活泼,孩子们在日记中是放松写,真表达,不受拘束。同时,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又具有被别人了解和了解别人的渴望,如果能将这两者自然地结合起来,通过日记交流的形式来实现,一定能在碰撞中欣赏到更多人文佳作,寻找和体验到更丰富的人文思想情趣。  为此,我们在学生中间开展了日记漂流活动,以四人为一个漂流小组,小组内每天每人轮流写日记,小
画图策略是利用图的直观来表征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结构,是最常用的一种问题解决策略。美国数学家斯蒂思曾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就能整体地把握住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解法。”由此可见,通过画图,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画个图来试试!——改变方式,初步感受画图策略  实际教学中
摘要:在充分认识地球历史及地壳运动呈现的渐变与突变交替发生的演变规律、以中国古代太极理论及自然宇宙观为指导、吸收近现代西方科学特别是非线性科学理论成果基础上,在对全球地震时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建立了“11/30全球地震周期分布律”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本质物理规律“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并揭示它们赖以确立的数学基础即“11/30二维交互数系暨11/30太极数系”;同时也揭开了中华文明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