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创意 润泽心灵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love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认为,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冰冷美丽”的科学,无法用枯燥的数学去育人。然而我认为,只要教师潜心挖掘、精心设计,数学内容中内隐的教育内涵会不断浮现。结合以下教学片段,我谈谈在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润泽学生的心灵。
  【教材分析】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教学片段。本课《找规律》教学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教材通过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规律,对现象里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是“练一练”中的两道习题。
  【思考】生活中蕴含周期规律的现象很多,但单纯出现判断后续情况的却很少见。为此,我在这两道习题的基础之上,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两道开放题,旨在让学生应用规律,尝试创造出个性化的周期规律现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渗透感恩教育、润泽心灵。
  创意一:为老师选饮料
  创意情境:学校打算在教师节期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五(1)班同学协助做好后勤准备工作。活动前在每位老师的会议桌上摆好雪碧和可乐任意一种饮料。秦老师的座位号是24号,怎样有规律地摆一摆,才能让秦老师喝到她喜欢的雪碧饮料呢?
  生1:我把28名老师平均分成两份,前14名老师都分发可乐,后14名老师都分发雪碧就可以了。
  生2:我想以一瓶可乐和一瓶饮料为一组,根据单双数推理,只要第2瓶摆雪碧,那么秦老师的第24瓶肯定也是雪碧。
  生3:我以可乐、可乐、雪碧为一组,24÷3=8(组),秦老师正好是第8组的最后一个,所以能够喝到雪碧。
  ……
  【“创意一”与“练一练”第1题的对比】“创意一”和“练一练”的第1题都是以两种不同的物体交替出现,判断此规律后续第几个物体的种类。“创意一”与教材中的练习题不同的是,学生要自主设计出周期规律,并能让此规律符合后续第24个物体的种类。这个练习训练,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法的发散思维能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创意二:为妈妈串项链
  创意情境:老师为每人准备了一瓶彩色的珠子,有绿色、黄色、蓝色、红色,按一定的规律串一串项链。想一想,怎样让你串出的项链更有意义呢?
  生1:我想把项链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
  生2:我想把项链送给我的好朋友。
  生3:我想把项链挂到门上。
  独立操作……
  展示1:妈妈今年36岁,我就串了36颗珠子。以红、黄、蓝各一颗为一组,共串了12组。
  展示2:黄色代表美丽的心愿,所以我以一颗黄色珠为一组,串了66组,也就是66颗黄珠子,送给我的好朋友。希望她能实现愿望,让在外地打工的妈妈经常回家看看她。
  展示3:我们是五(1)班,所以我以5颗绿色和1颗红色为一组,串了7组,共35彩珠,我想把它挂在班级的门把手上。
  展示4:爸爸是个司机,车牌号是213,所以我以2颗红色、1颗绿色、3颗蓝色为一组,串4组共24颗彩珠,挂在爸爸的车上。
  ……
  【“创意二”与“练一练”第2题的对比】“创意二”是以多个不同的物体(彩珠)交替组成按一定的规律出现。教材中的练习题是判断后续现象中第18颗和第24颗珠子的颜色。“创意二”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怎样串才更有意义呢?”抛出个性化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学生“量体裁衣”,既要考虑到每几颗珠子为一组,确定串几组形成一定的周期变化。另外,教材中的珠子和“创意一”的项链不同,项链问题在数学上是个封闭图形,而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此创意的设计注重让学生操作,感悟其规律的存在。教育孩子关爱自己的父母、朋友以及班级,让孩子懂得感恩。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忘记学校教给我的一切知识之后,所剩下的东西。”数学教学要在数学素养和润泽育人之间达到一定的和谐。《找规律》中两个创意的设计,以周期规律为知识载体,发散思维为能力主线,感恩之心为情感容器,发掘身边的数学,培养孩子个性化的数学思维品质,打造润泽心灵的数学课堂。
其他文献
故事,记忆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寓教于乐,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够开启智慧、激发创想、拓宽视野,能够培养儿童对知识的感知兴趣,适合儿童聆听、理解、表演,适合儿童听、说、读、写。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散文诗《创造宣言》中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确,不论是小人物的小创造还是大人物的大创造,人类正是
本着“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理念,如今的课堂,对文本的解读不再囿于一孔之见,于是,课堂中能凸显个性的“生成”成了广大语文教师渴求的教学资源。然而,当我们深入课堂,却发现一些负效的生成,导致了学生阅读体验的肤浅和效率的低下。  一、过于偏重“人文教育”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恰当地利用一些“生成资源”能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于是乎,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或是苛求“生成”
编者按  时下,一部分教师已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真谛便是“文道统一”,但是如何做到“文道统一”却又茫然无措。面对徘徊于让学生了解语言的表层含义(消极语言),而忽略认识语言的深层含义(积极语言)及贯穿其中的文化底蕴(文化语言)的现状,浙江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汪潮教授提出了“语言转换”的教学策略,并偕同浙江名师郭昶老师和教坛新秀李维勇老师就“语言转换”的具体操作运用展开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分析。
低年级学生刚刚从学前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他们的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对音乐源自心底的热爱之情?本文例谈的是音乐课堂教学中游戏助力低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几种应用。  一、音乐游戏助力儿童辨认音乐符号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早期,儿童主要是通过“感知—运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基于这样的观点,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身体运动游戏来获得各种音乐概念并掌握与这些概念有关的乐谱符号
实施新课程以来,数学课堂呈现焕然一新的教学面貌,生动活泼,热闹有趣,但如何让有趣的课堂更加有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构建小学数学童心课堂”的课题研究,研究如何使每一堂常态课更加有趣和有效。在数学课堂的各种学习方式中,“动手操作”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它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有效途径。我们教研组通过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的两次课堂实践,针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动手操
在写作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愁眉紧锁,把笔头咬烂了,也迟迟无法动笔。是生活不够丰富吗?不是的,孩子们面对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那么,是孩子们缺乏思想吗?也不是的,他们都是极具个性,有着自己独特想法的小精灵……那,是遇到了什么障碍呢?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习作难在选材,原因在于:1.现行教材的作文题目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尽量避免命题形式,给孩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无疑是很好的做法
在江西教育出版社配人教版教材用小学六年级数学练习册(第42页)中有这样一道题:“在一幅比例尺为1∶2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①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②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以往十几年的六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这道题是《比例》单元内比较难解决的一道题,错误点集中在将1∶200当作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先算2×
一、聚焦:“艺术英语”的提出背景  爱伦·凯曾预言,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如今,21世纪的教育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禁锢儿童精神的枷锁,以至于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几乎成为一种奢侈品”。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童年生命的律动”,是“儿童从情感侧面对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种生命表达”。儿童本位是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思想。因此,“艺术英语”教学,力求立足儿童本位与艺术视域
策划人语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印记。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而应是学生思维恣意绽放的过程。最好的教育应该唤醒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更好地面对未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为学生创设一个宽阔的发展空间。  这一期我们为大家推出了一组名师文章,他们以生为友,深层关注;以学为重,深度融入,始终把学生放在课中央。相信他们的所思
研究,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新思维。这个环节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部分。下面就以《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为例,来探讨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探索数学规律。  《和与积的奇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