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导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过程研究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254567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旨在用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理论”解释和指导汉英公示语翻译,并结合实例指出译者在翻译公示语过程中应经过各种“适应”和“选择”的环节,为目的语读者扫清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实现有效交际,使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相一致。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理论;公示语翻译;交际维
  近年来,到我国旅游、访学、经商的外国人越来越多,随之要翻译成外文的资料也越来越多。其中街头巷尾的公示语翻译在传播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中显得尤为重要,其翻译质量体现了我国的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的建设。本文旨在用该理论指导公示语翻译的过程,为该研究领域开辟新的视野。
  一、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理论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到维索尔伦的适应和顺应理论,再到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他们都从语言学和交际理论的角度下提出了翻译的本质就是交际活动。胡庚申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如何促进文化的发展,他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指出翻译过程实际上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活动,只有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才是最佳的翻译。为了阐明该理论对于公示语翻译的极强解释力,胡庚申在自己的论文《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在此作为借鉴。
  北美动物园鳄鱼池的观赏园旁有一条公示语,原文如下:“The last one is delicious,bring me another one!”典型的译文是:鳄鱼伤人,禁止入水!胡庚申认为这样的译文“警示”有余,“吸引”不足。译语读者难以完全体会原作者以鱷鱼口吻警示游客同时,所体现出来的轻松幽默感。胡庚申改译为:“人肉真香,再来一个”!该译文保留原文的鳄鱼口吻,既体现了老外幽默风趣的语言文化,又很适应动物园鳄鱼池的环境,充分体现了“警示”“恐吓”并“吸引”的功能,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更好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对公示语翻译的启发
  1. 语言维角度的适应选择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合格的译者在翻译时会做必要的调整,特别是在汉英公示语翻译中,译者更要注意到英汉在句法和语言结构上的差异,进行必要的形式转换,深入原语话语内部,消除因语言所指差异所引起的理解障碍,使目的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具有相同的反应。
  例:残疾人电梯。原译:Lift for the Disabled.改译:Lift for the Underprivileged.同样表示“残疾人”的两个词,“underprivileged”听起来要比“disabled”委婉多了,这就要求译者注意目的语语言的可接受性,在公共环境下给外国友人留下友好的印象。
  2. 文化维角度的适应选择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所追求的是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和谐共存;而在公示语翻译中,我们更强调的是译者在翻译时最大限度地适应译语文化,毕竟公示语的目的是为了让译语读者能够做出与原语读者一样的反应,所以,合格的公示语英译必须是一种译语文化接受的语言形式。现列举以下例子以说明:
  例:如遇火警,勿用电梯!原译:In case of fire, Don’t use the lift.改译:In case of fire, please Use Stairways.在英语文化里,公示语几乎很少出现“Don’t”这一感觉不礼貌甚至生硬的字眼。为了让外国友人感觉到中国为礼仪之邦,原文的“勿”不能直译出来。因为文化上的差异,译者要跳出语言形式对等的束缚,将最自然的译语展现给译语读者。
  3. 交际维角度的适应选择
  为了有效的沟通和交际,让目的语读者能穿过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真正读懂原文,要允许译者进行编译,即对原文进行编辑和翻译。译者可以删除原文中无关紧要的东西,或者对原文中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事物提供必要的解释,甚至可以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调整原文段落,用外文改写原文。这种编译是一种交际翻译,是一种更加自由的翻译形式。以下是几个例子:
  例:请等候服务员为您安排座位。原译:Please Wait for the Waiter to Arrange Seats for You.改译:Waiters will Seat You. 从交际角度来讲,原译和改译均充分表达了“请客人等候”的意思,但原译显得冗长累赘,不如改译后符合公示语简洁明了的语言特点。
  公示语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有特殊语境和特定功能的标志性语言,根据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在翻译公示语的过程中,要遵循“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原则,要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方面多维度适应译语生态环境,只有拥有这样的意识,译者才能合理恰当地选择翻译策略,给出能够让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相一致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刘泽林.交际翻译理论与公示语翻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2]邹彦群,满颖,孟艳梅.公示语翻译研究十年综述[J].上海翻译,2011(4).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