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文本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18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认知的第一关就是感知和了解表述新知识信息语言文字的意义。要感知和了解新知识,必须要走进文本。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呢?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与文本对话;其次: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再次:走进文本,必须遵循读书“六字诀”。
  【关键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六字诀”
  新课程最突出的功能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新课程是专门为学生阅读编写的。因此,对于学生所学的新知识,无论是语文课文,史地知识,还是数理公式定义、法则,无疑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体现在教材中的是书面语言,体现在教师讲述中的是口头语言。对于学生而言,认知的第一关就是感知和了解表述新知识信息语言文字的意义。要感知和了解新知识,必须要走进文本。
  历史教科书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现行教科书在编写时,遵循了学生的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经验,采用问题式的编写,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与文本对话
  教师应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这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若是能巧妙的将文本问题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从而真正的走进文本,也会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具体做法如下:
  1.以图片、资料展示来创设直观性情境
  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如在导学“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欧元、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图片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对区域经济组织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促进他们思考这些区域组织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演变、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刺激学生走进文本。
  2.以多媒体来呈现动态情境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历史。如在教学“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一课时,可以播放《大别山》的相关镜头,从邓小平铿锵有力的话语中,感受到他脚踏实地、勇于开拓的革命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走进文本进一步了解。
  3.以音乐来创设联想情景
  教学时还可以通过音乐,给学生一个更大的联想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知能力。如在导学“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这一课时,通过暴风影音播放歌曲《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激发学生了解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以及在这一历程中表现出的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走进文本,去进一步掌握教材内容。
  4.通过讲故事来创设联想情景
  讲故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一个遐想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知能力。如在学习必修二罗斯福新政时,首先给学生讲述了罗斯福的父亲在他少年的时候,为了培养罗斯福的自信心,每天天还没亮,就替罗斯福提水浇树,最后罗斯福所浇的树长的最高,为他以后树立了信心,成为美国的第三十二届总统。激发学生走进文本,去进一步掌握教材内容。
  二、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1.课前,导读问题要有伸缩性,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本进行探究,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 ,整体感知文本。在这个环节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预习,自主选择一些开放是题目,先自行展开探究,这样,学生就很清楚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可以带着期待步入课堂。
  2.课中,教师要“三定”,使学生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经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对文本已有初步的了解。于是在上课时,就给学生“规定时间”、“规定问题”、“规定内容”,要求学生把每一节的内容归纳概括出来。首先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自己读,然后小组讨论,把再读文本以后产生的感悟和思考、体验和想法与各组成员交流,最后每个小组出一个代表展示。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也很清楚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其次是通过文本中的的思考题、生成单上的问题在走进文本。 让学生再次感受文本的内涵。这样对问题的理解就会更深、更明了。再次在归纳总结时在走进文本,你对问题的概括总结就会有更深的提高,提升的意义更高、更完整。
  3.课后,回顾文本,总结反思,让学生畅谈生活感悟。
  就学习而言,感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消化后的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感悟是时刻伴随人的认识的一种生活形式,正是这些决定了有着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的学生个体,对于文本,对于每一篇课文乃至每一小段文字,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果我们巧妙地运用文本,引导学生畅谈文本感悟,发掘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更深切的感悟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都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
  三、走进文本,必须遵循读书“六字诀”
  读书“六字诀”:即 查、划、写、记、练、思。要求查着工具读,划着重点读,写着感想读,记(背)着内容读,练着习题读,思着问题读,如此才能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朱熹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我们经常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把书本“读满”,其义自现。熟读、精读是我们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学生通过阅读对它进行具体化。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学院附中)
其他文献
从创建独具本土文化特色的信息刊物、开发以太原文化咨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要致力于特殊群体3方面,探讨了公共图书馆信息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方向。
【摘 要】想要让高中化学理论课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就要让绿色化学的理念在学生心里得到深入,应当尽量让理论知识和学生熟知的生活产生更多的联结,也可以充满趣味,如果能够让学生就理论课程展开分析探究,这将会给高中化学理论课教学带来非常显著的成效。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理论课;教学模式;构建  理论课是高中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只有在理论知识上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让学生在实验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是以传授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养成终生学习的理念。而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应更多、更充分的让学生去说,去学,去记忆,去动手实验,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教师仅仅是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解决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能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直接和间接的反映,从而促进自身提高的一种现象,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
这十几年,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其奥秘就在政府通过经营土地,积聚了大量建设资金。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地禄民进城务
一、当前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不足  听力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不停的对知识进行积累。听力学习也是一个新旧知识交替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那么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不能抓住其中的重点,同时如果没有充足的文化背景知识,他们所说出来的英语也只能够是有着很浓的中国特色的英语,新知识的学习就无从谈起。这里的背景知识包括了词汇、语法、理解能力和文化
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实施对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其中以初中政治课程的改革最为明显。其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的改革等一系列的变革。时至今日,当我们回顾教改对我们教学工作的影响和转变,我们不难发现,“以人为本”教改活动确实让我们的课堂“活”了起来。但其中到底有多少改变是符合我们的初衷的?是真正有效的改变?这应该是我们接下来所要面临的问题。本人就实践过程中对初中政治课
实现面向产品的多过程实体任务分解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问题.在分析供应链中产品任务逻辑结构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供应链过程实体资源能力单性能指标及其重要度概念,并实现了多
简要介绍了Dialog系统和ISI Web of Knowledge检索系统的概况,详细比较和分析了两者在资源类型、检索功能、检索方法等方面的优缺点,并以医学文献检索为例进一步探讨了两者的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