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认知的第一关就是感知和了解表述新知识信息语言文字的意义。要感知和了解新知识,必须要走进文本。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呢?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与文本对话;其次: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再次:走进文本,必须遵循读书“六字诀”。
【关键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六字诀”
新课程最突出的功能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新课程是专门为学生阅读编写的。因此,对于学生所学的新知识,无论是语文课文,史地知识,还是数理公式定义、法则,无疑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体现在教材中的是书面语言,体现在教师讲述中的是口头语言。对于学生而言,认知的第一关就是感知和了解表述新知识信息语言文字的意义。要感知和了解新知识,必须要走进文本。
历史教科书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现行教科书在编写时,遵循了学生的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经验,采用问题式的编写,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与文本对话
教师应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这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若是能巧妙的将文本问题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从而真正的走进文本,也会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具体做法如下:
1.以图片、资料展示来创设直观性情境
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如在导学“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欧元、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图片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对区域经济组织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促进他们思考这些区域组织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演变、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刺激学生走进文本。
2.以多媒体来呈现动态情境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历史。如在教学“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一课时,可以播放《大别山》的相关镜头,从邓小平铿锵有力的话语中,感受到他脚踏实地、勇于开拓的革命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走进文本进一步了解。
3.以音乐来创设联想情景
教学时还可以通过音乐,给学生一个更大的联想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知能力。如在导学“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这一课时,通过暴风影音播放歌曲《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激发学生了解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以及在这一历程中表现出的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走进文本,去进一步掌握教材内容。
4.通过讲故事来创设联想情景
讲故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一个遐想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知能力。如在学习必修二罗斯福新政时,首先给学生讲述了罗斯福的父亲在他少年的时候,为了培养罗斯福的自信心,每天天还没亮,就替罗斯福提水浇树,最后罗斯福所浇的树长的最高,为他以后树立了信心,成为美国的第三十二届总统。激发学生走进文本,去进一步掌握教材内容。
二、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1.课前,导读问题要有伸缩性,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本进行探究,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 ,整体感知文本。在这个环节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预习,自主选择一些开放是题目,先自行展开探究,这样,学生就很清楚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可以带着期待步入课堂。
2.课中,教师要“三定”,使学生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经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对文本已有初步的了解。于是在上课时,就给学生“规定时间”、“规定问题”、“规定内容”,要求学生把每一节的内容归纳概括出来。首先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自己读,然后小组讨论,把再读文本以后产生的感悟和思考、体验和想法与各组成员交流,最后每个小组出一个代表展示。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也很清楚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其次是通过文本中的的思考题、生成单上的问题在走进文本。 让学生再次感受文本的内涵。这样对问题的理解就会更深、更明了。再次在归纳总结时在走进文本,你对问题的概括总结就会有更深的提高,提升的意义更高、更完整。
3.课后,回顾文本,总结反思,让学生畅谈生活感悟。
就学习而言,感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消化后的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感悟是时刻伴随人的认识的一种生活形式,正是这些决定了有着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的学生个体,对于文本,对于每一篇课文乃至每一小段文字,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果我们巧妙地运用文本,引导学生畅谈文本感悟,发掘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更深切的感悟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都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
三、走进文本,必须遵循读书“六字诀”
读书“六字诀”:即 查、划、写、记、练、思。要求查着工具读,划着重点读,写着感想读,记(背)着内容读,练着习题读,思着问题读,如此才能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朱熹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我们经常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把书本“读满”,其义自现。熟读、精读是我们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学生通过阅读对它进行具体化。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学院附中)
【关键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六字诀”
新课程最突出的功能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新课程是专门为学生阅读编写的。因此,对于学生所学的新知识,无论是语文课文,史地知识,还是数理公式定义、法则,无疑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体现在教材中的是书面语言,体现在教师讲述中的是口头语言。对于学生而言,认知的第一关就是感知和了解表述新知识信息语言文字的意义。要感知和了解新知识,必须要走进文本。
历史教科书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现行教科书在编写时,遵循了学生的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经验,采用问题式的编写,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与文本对话
教师应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这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若是能巧妙的将文本问题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从而真正的走进文本,也会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具体做法如下:
1.以图片、资料展示来创设直观性情境
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如在导学“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欧元、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图片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对区域经济组织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促进他们思考这些区域组织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演变、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刺激学生走进文本。
2.以多媒体来呈现动态情境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历史。如在教学“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一课时,可以播放《大别山》的相关镜头,从邓小平铿锵有力的话语中,感受到他脚踏实地、勇于开拓的革命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走进文本进一步了解。
3.以音乐来创设联想情景
教学时还可以通过音乐,给学生一个更大的联想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知能力。如在导学“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这一课时,通过暴风影音播放歌曲《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激发学生了解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以及在这一历程中表现出的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走进文本,去进一步掌握教材内容。
4.通过讲故事来创设联想情景
讲故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一个遐想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知能力。如在学习必修二罗斯福新政时,首先给学生讲述了罗斯福的父亲在他少年的时候,为了培养罗斯福的自信心,每天天还没亮,就替罗斯福提水浇树,最后罗斯福所浇的树长的最高,为他以后树立了信心,成为美国的第三十二届总统。激发学生走进文本,去进一步掌握教材内容。
二、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1.课前,导读问题要有伸缩性,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本进行探究,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 ,整体感知文本。在这个环节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预习,自主选择一些开放是题目,先自行展开探究,这样,学生就很清楚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可以带着期待步入课堂。
2.课中,教师要“三定”,使学生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经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对文本已有初步的了解。于是在上课时,就给学生“规定时间”、“规定问题”、“规定内容”,要求学生把每一节的内容归纳概括出来。首先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自己读,然后小组讨论,把再读文本以后产生的感悟和思考、体验和想法与各组成员交流,最后每个小组出一个代表展示。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也很清楚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其次是通过文本中的的思考题、生成单上的问题在走进文本。 让学生再次感受文本的内涵。这样对问题的理解就会更深、更明了。再次在归纳总结时在走进文本,你对问题的概括总结就会有更深的提高,提升的意义更高、更完整。
3.课后,回顾文本,总结反思,让学生畅谈生活感悟。
就学习而言,感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消化后的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感悟是时刻伴随人的认识的一种生活形式,正是这些决定了有着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的学生个体,对于文本,对于每一篇课文乃至每一小段文字,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果我们巧妙地运用文本,引导学生畅谈文本感悟,发掘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更深切的感悟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都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
三、走进文本,必须遵循读书“六字诀”
读书“六字诀”:即 查、划、写、记、练、思。要求查着工具读,划着重点读,写着感想读,记(背)着内容读,练着习题读,思着问题读,如此才能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朱熹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我们经常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把书本“读满”,其义自现。熟读、精读是我们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学生通过阅读对它进行具体化。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学院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