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暖》的音乐分析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s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音乐的角度对影片《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主题音乐的呈现、音乐在故事叙述中的“点晴之笔”以及音乐蒙太奇的运用等等。
  【关键词】主题音乐音乐蒙太奇
  
  故事片《暖》是由霍建起导演的一部艺术电影,采用了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娓娓道来。仿佛就是我们的初恋、我们的回忆。影片除了带给人视觉的唯美感受外还有人性的光辉。在一次采访中,暖的扮演者李佳谈到她第一次完整的看完这部电影是在参加日本东京电影节的活动期间,她当时被感动的哭了。我想,作为影片女主人公的扮演者。能被剧情所打动,足以看出这部影片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
  《暖》在东京电影节上一共放映了五场,场场爆满。最后,它获得了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大奖。《暖》的成功源自于它的真实、细腻、纯净,就像其片名给人的感受一样,它触摸到了每个人内心之中最柔软的地方。
  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子里,井河和暖是男女主人公,秋千成为他们的见证人。那是一段真实的岁月,无法抹去,甚至十年的时间,它仍然停留在记忆的深处。
  当井河回到阔别十年的家乡,片中出现了这样一段旁白,“遇到一个人,你对现实生活的全部感受就突然改变了,感伤像空气一样包裹着你。这时候它就是要你的命,你也不会逃避。”就是这种感伤,使整部影片都被一种浓雾似的哀愁弥漫着,淡淡的,却挥之不去。而影片的音乐也一直笼罩着这种气氛,让人难以忘怀。
  
  一、主题音乐的呈现
  
  (一)第一主题——暖与井河
  第一主题是影片中运用最多的音乐片段。它的出现经常和秋千联系在一起,所以也可以称为秋千主题。影片的原名叫《白狗秋千架》,秋千架成为了一个特定的场景。具有象征意义。推动了整个影片的发展。每一个人物都曾经和秋千有过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承载着全村人的记忆。暖、哑巴、井河、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荡过秋千,小武生也在秋千旁练过武功,而秋千对于暖来说,却是一生的记忆,无法忘却的记忆……
  秋千成全了暖和井河,也带给暖一生的残疾。第一主题完整的呈现是在影片中井河送暖红纱巾的那场戏:
  之后,影片还利用变奏的方式反复呈现这段音乐。通过再现的手法使主题得到了升华,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在一天傍晚,暖和井河又一次来到秋千架下,他们越荡越高,镜头采用了极度夸张的跟摇、旋转拍摄等手法多角度的表现了秋千的起伏。突然,秋千的绳子绷断了。井河和暖被甩了出去……断了的秋千只剩下一根,吱吱的响。音乐嘎然而止。这一瞬间的断落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二)第二主题——暖与小武生
  暖与小武生的主题音乐是影片所有音乐中时长较长的一段。它细致的刻画了暖的内心感受。镜头从小武生化妆用的调色板开始,然后一直摇到小武生化妆用的镜子。从镜子的主观镜头里,观众看到小武生的脸,这也是暖的主观镜头。音乐就在此时进入,缓慢而悠扬。采用了下行的写法。有节奏地与心跳一起进行。音乐的高潮之处,给人以飘远之感。这与第一主题的深沉有所不同。因为暖当时喜欢的是小武生,所以这里的音乐更诗意,描写了两个年轻人青春的悸动。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在这里巧妙的加入了戏曲元素,正好与小武生的职业身份相符,突出了第二主题的风格特征,也与第一主题形成了对比:
  随着镜头的缓缓推进,音乐逐渐减弱、延长,只有音乐,没有任何语言,伴随着暖的妆完成的每一步,音乐仿佛点点滴滴述说着缠绵的情话。另外,在镜头上也做了虚化的处理,渲染出浪漫的感觉。
  当暖知道自己无法跟剧团走的时候,她去寻找小武生。此时的音乐变得孤寂,它不仅表达了暖的怅然若失,也表现了作为第三者的井河的感受:暖让我明白了爱是什么意思,我和她一起失恋、一起痛苦。音乐如影随形,带着离愁别绪。
  
  二、细微之处的点睛之笔
  
  影片音乐的每一次响起,都让人感觉到一丝厚重。不光是渲染气氛和背景,还能让人从中品位、升华,这就是音乐对于故事的提升作用。电影。首先向人们讲故事,再通过画面的处理,以及音响、音效的运用,做到细致、生动的人物刻画。
  井河来到暖的家,看到了暖的丈夫哑巴和它的孩子丫,孩子面对他的陌生、害羞,哑巴对他出现的惊诧使空气凝固了,那一瞬间的感受。颠覆了一个人多年以来为自己构筑的借口……此时,唯一的声音就是雨声。掩盖了一切外面的喧嚣,仿佛世界就剩下这一间小屋。多年的生活记忆都化为眼前所呈现出的一切,让人不再有幻想,所有的牵挂、不安都在此刻清晰了。简陋的房子折射出暖的生活,她在这里已经度过了六、七年的时间。
  当年。哑巴和井河曾经因为暖吵过架。而吵架时用的那段音乐,似乎并没有配合画面紧张的情绪,而是给人一种反差极大的欢快之感。这时的音乐完全跳离了画面的束缚,开始了尽情的发挥,这种寓言化的电影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三维空间之外的第四度空间,音乐并没有解释画面,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俯视着”故事的整个过程。这一点可以从暖和井河荡秋千的那场戏中再次引用这段音乐得到印证,这种运用隐含了两个人的关系,从争吵到化解。成为“真正的飞翔”。
  影片中除了闪回的段落,其余的拍摄场景基本都是在暖的家里,没有音乐的出现。只采用自然声响和人物对话来叙述,这种简约的风格使影片的节奏有张有弛,也使情绪得表达淋漓尽致。
  另外,影片在拍摄上很注重细节的安排,具有象征意义。在暖从医院被接回来的那场戏中,暗喻了暖和井河、小武生、哑巴三个人的关系。暖坐在自行车的后架上,帮他父亲推车的是哑巴,暖手里拿着的却是小武生送的镜子。而她之所以摔坏了腿是由于和井河忘情的荡秋千。这一细节的安排映射出暖和这三个男人的关系。给她最直接关怀的是哑巴,让她难以忘却的是小武生,而对她一生伤害最深的是井河。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暖等待井河回信时滴水的声音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比如别人对暖和小武生的议论与爱情歌曲的背景音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比如暖在出事之前井河送给她的红纱巾最后在空中飘落预示了两个人的未来……
  
  三、音乐蒙太奇的运用
  
  在影片《暖》中,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频繁变换的复杂场面。有的只是纯美和意境,仿佛中国绘画中的留白,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音乐都是在不经意间渗透进来,而且它的渗透性极强,仿佛觉察不到它的存在。
  影片从字幕开始,萧的独奏音乐即进入,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这是整部影片的灵魂,细腻之中夹杂着复杂的情愫。之后,荧屏上出现片名“暖”的拼音,底色呈红色。与片名的寓意相符:同时,音色加厚,增强了音乐的厚重感:
  紧接着,又是一个重音,画面呈现出山 村的全景,井河入画。一开始的音乐仍然是淡淡的,后来采用变调技法加以重复,音乐在这里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随着乐句的逐渐展开,把观众带到了影片的情境当中。当进入到整段的高潮后,影片加上了男主人公的旁白,“从考上大学那年起,我差不多十年没有回来了……每条路都还铺在原来的地方,仿佛在等我,等了十年,这让我的心中无端有些惭愧……”
  另外一处音乐蒙太奇的运用是在井河听到曹老师介绍暖的情况之后,把整个头放进水盆里。记忆的闸门随着水盆里溢出的水流淌、倾泻:他们还是中学生的时候,两个人经常荡秋千玩……此时,音乐呈现了第一主题。
  在影片的结尾处,音乐从丫哭泣的话语中开始进入,随着机位的上升与拉开,井河与丫拥抱的镜头成为定格,它也在观者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随着井河的渐渐远去,影片进入了尾声,音乐再一次呈现了前面的第一主题,所不同的是这次是用笛子来吹奏主旋律。如果说一开始用萧来表达一种哀怨的情绪,那么笛子则有着欢快、希望的情绪特征。因为此时。井河有了另一个他可以实现的诺言,就是接到城里去读书。这是他可以完全兑现的,也可以让他的内心有一点欣慰之感。
  影片中这样的处理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除了音乐蒙太奇的运用,语言(旁白)也起到了连接、转场等作用,风格独特。从画面和音乐这两方面来看,二者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同时它们的风格也统一到了同一种格调,清新、简单、自然、淳朴,就像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一样,虽然是没有结局的爱,但是经历过的人最终不会后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都是幸运的。
  在影片里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是暖送井河时说的:“你没忘,你越不回来就越忘不了。”这样的表达是让人揪心的。沉重与豁达,伤痛与宽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想,井河根本就不了解暖,所以他也并不能完全理解当年暖曾经对他的等待。空间的距离和现实的差距造成了他们情感的隔离,真正的原因也许根本就不是暖摔坏了一条腿,而是缺乏基本的信任。爱是懵懂的,所以在面临着抉择的时候,才会产生这种不确定性。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初恋的记忆是美好的,却给人以伤痛。从井河的角度看,他虽然曾经也有过坚定的承诺:“我不会说话不算话的。”但是人终究是软弱的。她并不能让暖有确信的盼望。暖曾经等待过井河,但是在最终没有了消息之后。她嫁给了哑巴。
  这是人的选择的无奈,正是因为没有完全的确认,才会使曾经真实的感觉也变得模糊与不确定,而人所说的话,往往会因为环境、自身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井河的悔恨来自于自己的不负责任,但是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对另外一个人负责任,曹老师对井河说的那句话很对,“就是你当初回来接暖走现在也不一定会怎么样。”这就是凝练的答案了,至少我这样认为。忏悔、内疚、自责……这一切足以击垮一个人营造多年的堡垒。使一切的虚假暴露无疑……但是暖却表现出了坚强与笃定,她没有任何的抱怨。当井河痛苦的说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你时。暖只是淡淡的说:“我挺好的,有了孩子比什么都强。”
  生活在继续,无法回到从前,但是记忆不仅仅是一种回忆,还有着更多的让人刻骨铭心、难以释怀的东西。三宝在作曲这方面很好的把握了影片的风格和意境,传达的轻松、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使观众完全被这样的一种氛围所打动,所充满。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
  这个世界能够影响我们的东西很多,在我们身边经过的东西也很多,但是如果有被某种东西“罩”住的这一刻,那你是幸运的,因为恐怕一生都难以寻求。如果它恰巧是一种艺术的话,那它一定是真正的、永恒的艺术作品,电影《暖》即如此,三宝的创作也是如此。
其他文献
[摘要]《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的一封书信,从这封书信我们可以直接瞻仰到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崇高的人格和超俗的情操,看到他敢于仗义执言的勇气和嫉奸妒佞的品格,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高度责任感,有成一家之言的伟大理想。他立志重于泰山,有决不轻于鸿毛的生死观,以及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念。透过这封书信,使我们能真正走进一代伟人的心灵世界,加深对其文其人的认识。  [关键词]司马迁 高尚品格 
面向新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大学生美育过程中引导性的开展影视欣赏课的教育,是对大学生审美能力提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针对大学生的美育教育近年来已经为国内多数高校所重视,各种普及型艺术教育形式的选修课在高等院校中纷纷展开。人们认识到,这些普及型艺术教
由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淮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洪泽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共洪泽县委宣传部、洪泽县文联、淮安市书法家协会承办的“洪泽湖颂·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精品展”于8月6日在洪泽县文化中心会展中心举行隆重的开幕式。该展是洪泽县建县五十周年庆典暨2006中国洪泽湖水上运动会·旅游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具有审美意识形态特质的综合艺术,电影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与此同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电影的发展与流变既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会对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作出反射与回应。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基本治国方略,此后40年,中国大陆青春片持续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21世纪10年代中期出现阶段性高潮。在这一过程中,改革开放语境下的社会文化
[摘要] 电影《孔子》整体观感大气,有爱情、亲情和师生情。影片中不仅有娱乐享受,同时还有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过去关于孔子的影视剧不多,电影《孔子》并没有破坏过去我们对孔子的印象,反而使其更加丰富。  [关键词] 《孔子》 胡玫 周润发 鲍德熹    看完电影《孔子》,感觉有所收获。影片中不仅有娱乐享受,同时还有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电影《孔子》由大地电影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合作出品,导演胡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从大银幕的《1921》《革命者》《悬崖之上》,到电视剧目《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理想照耀中国》等,一大批红色题材影视作品遍地开花,众多作品屡屡打破常规观众圈层,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为其掀起一股股讨论热潮,成功“出圈”成为“爆款”。  在众多优秀代表作中,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策划组织制作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作品——40集电视连续剧《理想照耀中国》可
王跃奎 1972年生于四川泸州,文学博士,教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特聘研究员。多次在全国大展中入选和获奖:2004年《风过溪声远》入选全国第十届美展;2011年《生命之旅》获2011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最高奖);2012年《菏塘月色》获八荒通神——哈尔滨2012年全国
摘 要: 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尤其是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显得十分必要。《寻求成长突破——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提出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新模式——成长研修模式,视角新颖、内容丰富,理论价值高、实践性强,语言平实精练、可读性强。该书对于有效地促进农村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促使农村教师不断地寻求成长的
论及新中国美术,当数中国人物画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最为卓著。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派人物画”的崛起,在全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作为“浙派人物画”开山和当代中国人物画坛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老教授顾生岳先生为工笔人物画的复兴和造型基础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以其古朴凝重、高简大气的工笔人物画和用笔洗练、形神兼备的速写闻名艺坛,成为几代学子学习、效法的对象。  毕业于上海美专、深
[摘要] 《夜宴》被称作中国版《哈姆雷特》,导演冯小刚在影片中使用的“戏剧式”的电影语言引起了评论界广泛的争议。通过剖析《夜宴》在人物性格推进和情节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可以找到这种“戏剧式”的尝试与电影之间的“鸿沟”。通过对《夜宴》问题的思考,可以联想到我国近些年来一系列“大片”所共有的问题,空洞和视觉泛滥的外表下隐藏的,其实是导演对于视听语言功用的错误理解。  [关键词] 《夜宴》 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