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诗绽放浓浓的“情”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l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童诗。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向我们描写了一幅美丽而又充满情趣的儿童生活图画。细细读着,一缕流畅欢快的韵律会在心间悠悠地蕴染开来。如何将这样一篇有情、有趣的儿童诗教出韵味,教出色彩,教出特点呢?研读课文多次后,我将本课教学的“主线”确定为:声色合奏,创情境;多元识字,焕情趣;品味语言,悟意境;拓展迁移,品智趣。通过听听、看看、想想、说说,以读促进体验,以说积累语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实现语言和情思的和谐共振。
  一、声色合奏,创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课始,我就借助猜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将学生引入一个童话的王国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出示课题后,我又营造了一个有声有色的雪景图,同时配上诗般的童话语言:“悄悄的,悄悄的,冬爷爷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看,北风轻轻一吹,天空中就飘起了洁白如玉的雪花,这雪整整下了一天一夜,地上,树上,房顶上都盖起了厚厚的雪被子,到处一片洁白。一群雪地里的小画家都被吸引来了。”让学生静静地听,认真地赏,细细地品,美美地享受,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这个充满快乐与欢悦地雪地情境中,使学生学习的劲头十足,学习的兴趣高涨。
  二、多元识字,唤情趣
  识字是低年段教学的重点。我们的新教材识字量很大,而让识字教学生动而有效,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在设计生字板块的教学时,我对相关的生字进行了音、形、义上的剖析,并结合汉字本身“美”的元素,进行多元的教学,使本课的识字呈现了丰富的色彩,彰显了情感的趣味,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将生字做了归类并分成三组,教学时,我紧扣重点,采用多种形式。“睡着”一词的教学是这个板块的亮点,我直接告诉学生:“着”是一个多音字,在这个词中读“zháo”,它还有一种读音是“zhe”,出示“看着,听着”,让学生比较着读一读。而“睡”字,我便利用分解字形,理解字义的方法:“睡”是什么结构?“目”就是我们的眼睛,把眼睛垂下来,不就睡着了吗?让学生做一做“睡”的动作。这样结合学生已知的知识储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亲身体验的场景。集中学完三组词语后,点击课件,生字不见了,问:“这些生字宝宝跑哪儿去了呢?它们呀都跑到我们的课文里去了啦!”让学生再读课文,巩固生字。“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老朋友。”这样,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王国里也可以情趣盎然。
  三、品味语言,悟意境
  这是一篇寓科普知识于生动、活泼、有节奏、有韵味的语言之中的科普诗。只有让诗的语言入乎情、会于意、表乎心,还语言以生命,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更丰满,更厚实。在设计“语言”的教学时,我就从三个层次,步步领着学生走进作者所表达的那一个充满情趣的生活图画。
  首先是让学生能读出语言的味道。“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一句话是本课语言教学的一个重点。“这一群小画家们都画了什么?你能找出我们课文里的一个句子读一读吗?”问题的指向性简单明了,学生都较顺利地找到,并读出来。这时,我就设计了“给小动物找脚印”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再次走进语言文字,读句子,找脚印。当学生能一一对应了小动物们的脚印后,又一次给学生搭建起一个朗读的平台:“我们来夸夸这群了不起的小画家吧!”语言是有味道的,教师创设各种读的“磁场”,学生既吟咏了语言,又理解了内容,更是体悟到了语言背后的那一份情,那一个境。
  其次是让学生能想象出语言的画面。如“小马的脚印像( ),小鸡的脚印又像( )。”这样,在立足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想象、分析、比较,并正确找到小动物们的脚印;接着指导学生用“( )像( )”的规范句式表述了之后,我就相机出示这些小动物的脚印和相对应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悟。这一教学的设计,意在唤起学生想象的潜能,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在语言的带领下,走进雪地,走进那幅美丽的天然而成的动物杰作。
  最后是让学生在画面情境中仿句训练。“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小画家呢,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各种小动物和脚印的图片,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些脚印像什么,再用“( )画( )”的句式来进行语言训练。在读、想象的铺垫下,学生都能感悟到 “小动物画脚印”的意境,这时的仿句训练,是处于学生情感的喷发点,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事。此处,我还设计了一个整体性的仿句训练:让学生来当当小作家,在课文“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之后插入4句学生自己创作的习作,将课文的境与学生的境相融合,以便更好地达成语言的训练。
  四、拓展迁移,品智趣
  科普儿童诗还承载着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让学生在品读语言的基础上了解一定的科普知识。“冬眠”是这首儿童诗中一个凭借语言较难化解的学习结点。于是,我在设计时,就大胆将“青蛙冬眠”的视频资料纳入课堂,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直观了解“冬眠”这一词语的意思,理解“冬眠”的概念,充盈自己的科普知识。“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要冬眠呢?用上“( )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了。”来说一说。知识的延伸最终又回归到语言的学习上,力求达到语言与知识比翼双飞的美好境界。
  情境创设是我设计这一课的理念指导;“让学生真正入境,使课文情感、教师情感与学生情感三者产生共鸣”是我的美好心愿。因此,教师应将美好的情境“画”出来,让美丽在这情与境中绽放出无穷无尽的魅力!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待教材要能“入”, “入境始与亲”,又要能“出”,活用文本、创新文本、超越文本。这样,由读到写进行迁移训练,在“用教材教”的意义上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黄山奇松》的两次教学,教者从关注朗读训练、关注写法指导,转变为用简洁清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读懂课文,同时渗透写景类文章的写作方法,让阅读课堂充满了写作的智慧指导。  [关键词]用教材教;主动驾驭 ;儿童立场 ;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朗读指导如何才能到位?这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朗读预设。朗读指导的另辟蹊径,朗读效果自然就会不同凡响。这是不少特级教师朗读指导给我们的启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不应把语文课程看成是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做是有待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学习资源。教师也不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一文通篇演奏着美的旋律。教学时,我本着“要自主,要读书,要综合,有空间,有情趣,有实践”的新理念,在空白处出新出彩,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得到美的体验。  一、利用课题的空白,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中,我利用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他明确指出了作文应讲求“本色”“真实”。本着小学作文教学追求“本色”和“真实”的思想,近年来,笔者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提出了“生态习作”的教学主张,并作了持续实验与研究。  所谓“生态习作”,即学生作文必须能够展示学生生命的“原生态”,学生写作的过程必须与其学习需求、探索精神及表达欲望高度、真实地契合,必须是“学生表达欲望的
[摘 要]基于语用课程观,阅读教学需关注文本独特的言语现象、言语形式、言语意蕴。教学环节的推进,应关注言语实践点,搭建起立体丰富的听、说、读、写、思的语言运用平台,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言语实践 语用视野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72  在语用理念日益清晰的当下,阅读教学要实现从内容理解向
[摘 要]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这导致古诗教学一直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在促进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言语表达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古诗教学 个性解读 探究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2  古诗教学中有一个倾向,就是过分注重理解和体会,而忽略古诗教学的言语表达。言语
有人说:教学方案应当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一堂语文课的价值不仅在于教材内容本身,还更应该关注课堂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学生,关注教学环节中节外生枝的自主生成现象,为错综复杂的生成资源做“加减乘除”。  一、等一等,为看似错误的回答做“加法”  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认真倾听,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  在教学一年级语文下册
[摘 要]步入了高年级,学生却越来越怕发言。对此,教师要传递生命关爱,打消表达顾虑;创设生动情境,激发表达欲望;丰富实践,提高表达素养。只有将口语交际融入学习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才能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素养。  [关键词]口语交际 关爱 情境 实践 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92  步入了高年级
真诚的欣赏能唤起学生自主作文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在鼓舞和激励中自主前行在习作路上,带给学生愉悦的感受和成功的体验,因此,我们在强调作文评价是欣赏而不是修正的同时,要有足够的智慧从各种维度来展现我们的真诚期待,如此才会让学生在每一次习作时都处在跃跃欲试的积极状态。  一、搭建舞台——给予学生展示的空间  为学生搭建各种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的习作能够在老师和小伙伴面前得到更多的表现机会,充分满足学生自
[摘 要]三年级学生对习作比较陌生,因而教师要从文本出发,尽可能让文本发挥例子作用。在教学中,要通过挖掘教材、品析语言、搭建平台等,实现阅读指向表达的目标,让学生能说、想说、会说,从而为下一步习作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阅读 写作 生成 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68  三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写话基础,但对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