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今天交流的题目是“让创新的种子发芽”,副标题是“华东师大二附中创新拔尖人才基础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发言分两个部分,一是我们的思考,二是我们的实践。
首先谈谈我们的思考。“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想以钱老的睿智,他是不会没有答案的。他之所以多次向我们的总理发问,意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是在国家层面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有可能达成目标。今天我站在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一名一线中学校长的立场,就我看到的教育现象发表观点。
第一个观点:我认为重要原因是过度地强调了接受学习,忽视了发现学习。我们大家都在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其实学生的学习只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学习”,一种是“发现学习”。“接受学习”很经济,它可以快速地接受前人的智慧成果。“发现学习”恰恰相反,它耗时比较多,但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我很欣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的:“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步骤。在知识的最前沿也好,在三年级的教室里也好,智力的活动全部相同。其间的差别,仅在程度上而不在性质上。”①科学家的发现是在实验室,他是发现人类没有发现的东西,而学生的“发现学习”,是“再发现”,学生的发现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所以从本质上说,我们学生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是相同的,它只是程度不同,而性质相同。
第二个观点:我认为高频率、高难度的考试把创新的种子给压扁了。创新是智慧的表现。我们的学生本身是一颗有创新生命的种子,我们现在要的是种子发芽,长成大树,却不给它土壤和环境,不给他时间和空间,而是用高频率、高难度的考试,结果把创新的种子给压扁了,压到最后成豆饼了。所以我想,单凭校长个人或者我们一所学校,无力改变社会大环境。我们只能在非常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面,做一点探索和实践,而且这也是有条件限制的,要保持高水平、高质量的升学。如果我们学校的升学率掉下来了,那么家长就走人了,所以我们还得在这个前提下来做一点点改革。
第二,谈谈我们的实践。二附中的改革就是建设“六个一”工程。
(1)搭建一个多元化的课程平台;
(2)让每一位学生体验一次课题研究过程;
(3)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4)组织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科协;
(5)成立一个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会;
(6)建立一种促进师生不断超越的激励机制。
对“六个一”工程,作如下说明。
第一,搭建一个多元化的课程平台,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发展个性,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学校开设300多门校本课程,让学生选择他喜欢的课程学习,只有在他喜欢的领域,才可能很好地发展。
第二,二附中百分之百的学生要做小课题研究。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就是平台。每个同学首先在班级展示,在学校的创新论坛展示,然后是浦东新区和上海市的平台上展示,接下来是参加国家层次的创新大赛,最终走向国际。顾宇洲、白雪霏是二附中的学生,在国际中学生英特尔大赛科学类的竞赛中获奖,他俩的名字成了两颗小行星的名字。我想这给我们很多很多的思考,我们国家愿意不愿意把这样高的荣誉给未成年人。
第三,教师队伍建设。我们要指导学生做课题,最难的就是指导力量不足。我们既要利用我们所在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资源,利用家长资源,更要打造我们自己的一支指导教师队伍,现在这支持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
第四,为了让科技创新活动有序开展,我们成立了一个科协。这个科协很另类,需要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共同参与,由对科技感兴趣的教师和一大批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我们这个科协是挂靠在浦东新区科协下面的。
第五,我们成立了一个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会。这个基金会很小,第一桶金是师生的捐款。我们有工作流程,告诉同学怎么去申请科研经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今后学生走上社会,知道怎么去申请课题,最后归结到要回馈社会。基金会资助学生,学生课题研究有成果之后,得到各种奖励,如英特尔大赛大奖有5000美元奖金,“明日科技之星”有1万元人民币奖金,“明天小小科学家”还有2万元人民币,拿到奖金要回报基金会,就是让学生懂得感恩,要回报社会。
最后一点我觉得最重要,就是建立一种机制,激励师生不断超越。我们的学校文化是追求卓越、崇尚创新,让师生在完成有挑战性的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并让这种成功和幸福激励他不断进步。
注释
①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
作者系上海华东師大二附中校长
(责任编辑 王永丽)
封面人物简介
顾明远,男,1929年10月生,江苏江阴人,中共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60多年来,顾明远教授一直在教育战线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宏大视野勤勉治学、积极探索,在教育理论建设方面卓有建树,撰写论文400余篇,著述30余部;多次担任国家及教育部重大项目的负责人。顾明远教授的科学研究涉足教育学科的许多领域,均有很高造诣。其中,最突出的当属比较教育学科。顾明远教授胸怀天下,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足迹遍及五大洲。
首先谈谈我们的思考。“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想以钱老的睿智,他是不会没有答案的。他之所以多次向我们的总理发问,意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是在国家层面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有可能达成目标。今天我站在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一名一线中学校长的立场,就我看到的教育现象发表观点。
第一个观点:我认为重要原因是过度地强调了接受学习,忽视了发现学习。我们大家都在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其实学生的学习只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学习”,一种是“发现学习”。“接受学习”很经济,它可以快速地接受前人的智慧成果。“发现学习”恰恰相反,它耗时比较多,但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我很欣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的:“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步骤。在知识的最前沿也好,在三年级的教室里也好,智力的活动全部相同。其间的差别,仅在程度上而不在性质上。”①科学家的发现是在实验室,他是发现人类没有发现的东西,而学生的“发现学习”,是“再发现”,学生的发现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所以从本质上说,我们学生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是相同的,它只是程度不同,而性质相同。
第二个观点:我认为高频率、高难度的考试把创新的种子给压扁了。创新是智慧的表现。我们的学生本身是一颗有创新生命的种子,我们现在要的是种子发芽,长成大树,却不给它土壤和环境,不给他时间和空间,而是用高频率、高难度的考试,结果把创新的种子给压扁了,压到最后成豆饼了。所以我想,单凭校长个人或者我们一所学校,无力改变社会大环境。我们只能在非常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面,做一点探索和实践,而且这也是有条件限制的,要保持高水平、高质量的升学。如果我们学校的升学率掉下来了,那么家长就走人了,所以我们还得在这个前提下来做一点点改革。
第二,谈谈我们的实践。二附中的改革就是建设“六个一”工程。
(1)搭建一个多元化的课程平台;
(2)让每一位学生体验一次课题研究过程;
(3)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4)组织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科协;
(5)成立一个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会;
(6)建立一种促进师生不断超越的激励机制。
对“六个一”工程,作如下说明。
第一,搭建一个多元化的课程平台,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发展个性,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学校开设300多门校本课程,让学生选择他喜欢的课程学习,只有在他喜欢的领域,才可能很好地发展。
第二,二附中百分之百的学生要做小课题研究。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就是平台。每个同学首先在班级展示,在学校的创新论坛展示,然后是浦东新区和上海市的平台上展示,接下来是参加国家层次的创新大赛,最终走向国际。顾宇洲、白雪霏是二附中的学生,在国际中学生英特尔大赛科学类的竞赛中获奖,他俩的名字成了两颗小行星的名字。我想这给我们很多很多的思考,我们国家愿意不愿意把这样高的荣誉给未成年人。
第三,教师队伍建设。我们要指导学生做课题,最难的就是指导力量不足。我们既要利用我们所在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资源,利用家长资源,更要打造我们自己的一支指导教师队伍,现在这支持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
第四,为了让科技创新活动有序开展,我们成立了一个科协。这个科协很另类,需要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共同参与,由对科技感兴趣的教师和一大批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我们这个科协是挂靠在浦东新区科协下面的。
第五,我们成立了一个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会。这个基金会很小,第一桶金是师生的捐款。我们有工作流程,告诉同学怎么去申请科研经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今后学生走上社会,知道怎么去申请课题,最后归结到要回馈社会。基金会资助学生,学生课题研究有成果之后,得到各种奖励,如英特尔大赛大奖有5000美元奖金,“明日科技之星”有1万元人民币奖金,“明天小小科学家”还有2万元人民币,拿到奖金要回报基金会,就是让学生懂得感恩,要回报社会。
最后一点我觉得最重要,就是建立一种机制,激励师生不断超越。我们的学校文化是追求卓越、崇尚创新,让师生在完成有挑战性的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并让这种成功和幸福激励他不断进步。
注释
①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
作者系上海华东師大二附中校长
(责任编辑 王永丽)
封面人物简介
顾明远,男,1929年10月生,江苏江阴人,中共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60多年来,顾明远教授一直在教育战线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宏大视野勤勉治学、积极探索,在教育理论建设方面卓有建树,撰写论文400余篇,著述30余部;多次担任国家及教育部重大项目的负责人。顾明远教授的科学研究涉足教育学科的许多领域,均有很高造诣。其中,最突出的当属比较教育学科。顾明远教授胸怀天下,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足迹遍及五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