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潍坊广文中学坐落在素有“风筝之都”美誉的潍坊市市区,是一所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齐鲁名校。校园内虬枝苍劲的古树彰显着百年名校的悠久历史,高大宏伟的办公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以及洋溢着青春骄子气息的体育馆则又折射出该校的浓郁现代气息,这是一座传统与现代兼备的学校。在百年的历史中,它之所以能顺流而上,百舸争流,获得无数荣誉,并孕育了一代代栋梁之才,是因为学校始终坚守一个理念: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在课程建设上,围绕学生成长、社会需要、时代发展的需求,学校科学规划,坚定创新,为一代又一代学生提供了适合而精彩的课程,为学校的课程建设积累了丰富而成熟的经验,而课程建设也成了该校光彩熠熠的金色名片。
生活课程:适应时代,满足需要
1883年,美国人狄乐播创立文华馆。馆内的课程适应时代需求,特别重视数、理、化,以及生活、生产所需要的实用科学知识。文华馆经办多年,学生逐年增多。1915年,文华馆改名为文华中学。
1917年,潍坊历史上最早的大学——潍县广文大学迁往济南,文华中学迁入广文大学旧址。文华中学接收了广文大学的全部教学设备和仪器,加上自身原有的仪器设备,学校拥有的设备一跃成为全国中学之首。在这些设备以外,学校还有非常广阔的教学场地,包括教室、实验室等各种活动场所。因为教学硬件得天独厚,所以学校大力开设自然科学、生产生活实用技术等课程。同时,该校对课程进行大胆改革,如破例聘请木工师傅滕得宝为教师,开设木工课;聘请学校理化制造所技师滕虎忱为教师,开设铁工课;并大力支持滕虎忱夫妇带领学生谭毓秀、谭温海、焦长海等人开设铁匠铺,打造新式农具及水车等。
当时文华中学的学生多为农民子女,如何使这些学生将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带动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成了文华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1919年,学校创设“农事部”,利用70余亩学校的农场,与南京金陵大学农科研机构合办农业试验场,改良土壤,杂交良种,推广使用化肥、农药、排灌技术等。学校还经常举办农产品、家禽展览,放映农业科技电影等。这样一来,学校自然科学,特别是农业生产的教学、科研水平,大大超过了当时的专业农科大学。这样大胆、开放的课程设置,顺应了当时生产、生活的需求,引领了当时农业科学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贡献很大。
在文华中学大力推广特色课程的时候,文美书院(1895年,狄乐播夫妇与宝安美女士共同创办,是山东省最早的一所女子中学)也在课程设置上独具匠心。除基督教《圣经》、中国经学、西方自然科学等,文美书院另增设手工、家事、园艺、缝纫等课业。这样的课程开发,不仅适应了时代发展,也满足了女性实际生活的需要。
课程特色:德智体群,知行合一
1931年3月20日,文华中学、文美书院与培基小学合并,改名为广文中学。1932年10月17日,经山东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山东省潍县私立广文中学正式成立。学校设立德、智、体、群四育并举及学用结合的办学目标,富有时代特色。
根据学科性质,学校设置的课程有:国文、英语、算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卫生和艺术等。学校在规定的学科课程之外,还鼓励、支持学生在校规、校纪许可范围内自由组织团体活动。当时该校有各种球队、赛车队、科学研究会等团体活动。学生在各团体内自由开展活动,共同进德修业。
为使学生多方面受到教育,学校曾邀请美国学者来校演讲,使学生了解外国情况;请爱国将领冯玉祥,全国著名教育家梁漱溟,英工党议员、国际关系教授、考古学家吴金鼎,著名学者张雪岩等社会名人或专家学者到校演讲。1934年暑假,在梁漱溟指导下,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到农民家中访问调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学校支持师生自发组织服务队,深入农村宣传,发动群众,组织革命活动。
自1934年开始,学校增设正规劳动项目,筹创机械科,修建机械工作室;扩充农场,与金陵大学农场合作,进行农业新品种的试验;筹建家事实习室,作为女生家事科目的实习场所。学校还通过举办农运会、农事展览会等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
学校大力鼓励教师开设体育课程,师生们在虞河北岸修建新的运动场地,在河边空地上安装秋千、浪木、单双杠、翘板、滑梯等体育用具。学生们在这里强身健体,提高了个人身体的素质。
课程建设目标:全面发展,优生优培
1952年11月2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批复,将潍县私立广文中学改名为山东省潍坊第二中学。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潍坊二中的课程建设在继承该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迎来了真正课程建设的春天。学校确立并实践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尽力为社会的文明、和谐奠基,高举“科学”和“人文”的旗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逐步构建起“实践体验”的教育模式。
一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学生“自主德育”课程,让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自主参与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通过一系列措施让学生自主组织、参与相关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文明和思想品行修养的目标,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张场个性的舞台,让每位学生和谐成长,全方位发展。学生全面参与形式多样的选修课、活动课,参与文学社、史学社、航模队、民乐团、各种球队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坚持经常性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每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科技文化节和体育运动会等,给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锻炼成长的舞台。四是学校因材施教,实行优生优培的课程建设目标,挖掘每位学生的最大潜能。
课程建设体系:多元课程,适才教育
2006年7月,潍坊二中高中部迁至原潍坊一中校址,改名潍坊中学,其初中部与原潍坊一中初中部合并成为潍坊广文中学。
潍坊广文中学成立以后,把课程作为学校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提出了“素质教育必须从课程出发”的理念,致力于“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的课程建设目标,成功地构建起生本化的学科课程、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个性化的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适才教育”课程体系,将课堂与课外、统一目标与特色目标、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既保证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不断张扬。
生本化的学科课程,是素质教育的根基所在。新时代的广文中学通过三条途径完成学科课程的“生本化”建设任务:一是整合教材,为各学科的教师配备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需求对教材进行有价值的整合;二是搭桥,就是针对难点分析原因,从知识、方法、能力的缺失人手,给学生“搭桥”,使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置于“前置知识”的铺垫之下,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越过所谓的“障碍点”,减少两极分化;三是梯式训练,围绕每个知识点,寻找学生巩固应用知识的习题量,对于“学习难点”适当加大训练量。通过“整合教材”、“搭桥”、“梯式训练”对学科课程进行“生本化”的改造,使学科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学生的发展根基。
特色化的学校课程,扩大了学校素质教育的特色。基于百年广文的文化积淀,学校确立了培养具有“大家风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广文学子目标,由此构建起包括13大模块、39个科目的学校特色课程。这些课程从学科向外延伸,由大家系列、文化系列、实践与探究系列组成。“大家系列”包含广文大家、中国大家、世界大家、大家作品、人生规划5部分;“文化系列”包括广文精神、广文背诵400篇、学科与文化(外国文化节)、中国传统文化4部分;“实践与探究系列”包括晨读午练晚省、课前演讲10分钟、安全与环境教育、学科与实践(国际游学)4部分。
个性化的活动课程,助推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学校设置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成为提升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f生的强有力推手。学校已成功构建起包括“人校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主题教育课程”等在内的十大活动课程体系。而人校之初就颁发的《学生成长护照》,将全面记录广文学子在初中三年修习的特色课和活动课,凸显课程建设投射在他们身上的影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百年以来,广文中学如一棵大树,为莘莘学子搭起一片广阔的天空;它又如一潭泉水,总是生生不息地冒出怡口的清泉。课程建设是大树的根底与泉水的源头,更是广文中学丰厚的教育财富。这笔宝贵的财富将打造视野开阔、前程锦绣的广文中学,为风筝故乡的这所名校插上放飞梦想的翅膀!
作者单位均系山东潍坊广文中学
(实习编辑 黄蜀红)
生活课程:适应时代,满足需要
1883年,美国人狄乐播创立文华馆。馆内的课程适应时代需求,特别重视数、理、化,以及生活、生产所需要的实用科学知识。文华馆经办多年,学生逐年增多。1915年,文华馆改名为文华中学。
1917年,潍坊历史上最早的大学——潍县广文大学迁往济南,文华中学迁入广文大学旧址。文华中学接收了广文大学的全部教学设备和仪器,加上自身原有的仪器设备,学校拥有的设备一跃成为全国中学之首。在这些设备以外,学校还有非常广阔的教学场地,包括教室、实验室等各种活动场所。因为教学硬件得天独厚,所以学校大力开设自然科学、生产生活实用技术等课程。同时,该校对课程进行大胆改革,如破例聘请木工师傅滕得宝为教师,开设木工课;聘请学校理化制造所技师滕虎忱为教师,开设铁工课;并大力支持滕虎忱夫妇带领学生谭毓秀、谭温海、焦长海等人开设铁匠铺,打造新式农具及水车等。
当时文华中学的学生多为农民子女,如何使这些学生将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带动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成了文华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1919年,学校创设“农事部”,利用70余亩学校的农场,与南京金陵大学农科研机构合办农业试验场,改良土壤,杂交良种,推广使用化肥、农药、排灌技术等。学校还经常举办农产品、家禽展览,放映农业科技电影等。这样一来,学校自然科学,特别是农业生产的教学、科研水平,大大超过了当时的专业农科大学。这样大胆、开放的课程设置,顺应了当时生产、生活的需求,引领了当时农业科学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贡献很大。
在文华中学大力推广特色课程的时候,文美书院(1895年,狄乐播夫妇与宝安美女士共同创办,是山东省最早的一所女子中学)也在课程设置上独具匠心。除基督教《圣经》、中国经学、西方自然科学等,文美书院另增设手工、家事、园艺、缝纫等课业。这样的课程开发,不仅适应了时代发展,也满足了女性实际生活的需要。
课程特色:德智体群,知行合一
1931年3月20日,文华中学、文美书院与培基小学合并,改名为广文中学。1932年10月17日,经山东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山东省潍县私立广文中学正式成立。学校设立德、智、体、群四育并举及学用结合的办学目标,富有时代特色。
根据学科性质,学校设置的课程有:国文、英语、算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卫生和艺术等。学校在规定的学科课程之外,还鼓励、支持学生在校规、校纪许可范围内自由组织团体活动。当时该校有各种球队、赛车队、科学研究会等团体活动。学生在各团体内自由开展活动,共同进德修业。
为使学生多方面受到教育,学校曾邀请美国学者来校演讲,使学生了解外国情况;请爱国将领冯玉祥,全国著名教育家梁漱溟,英工党议员、国际关系教授、考古学家吴金鼎,著名学者张雪岩等社会名人或专家学者到校演讲。1934年暑假,在梁漱溟指导下,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到农民家中访问调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学校支持师生自发组织服务队,深入农村宣传,发动群众,组织革命活动。
自1934年开始,学校增设正规劳动项目,筹创机械科,修建机械工作室;扩充农场,与金陵大学农场合作,进行农业新品种的试验;筹建家事实习室,作为女生家事科目的实习场所。学校还通过举办农运会、农事展览会等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
学校大力鼓励教师开设体育课程,师生们在虞河北岸修建新的运动场地,在河边空地上安装秋千、浪木、单双杠、翘板、滑梯等体育用具。学生们在这里强身健体,提高了个人身体的素质。
课程建设目标:全面发展,优生优培
1952年11月2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批复,将潍县私立广文中学改名为山东省潍坊第二中学。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潍坊二中的课程建设在继承该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迎来了真正课程建设的春天。学校确立并实践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尽力为社会的文明、和谐奠基,高举“科学”和“人文”的旗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逐步构建起“实践体验”的教育模式。
一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学生“自主德育”课程,让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自主参与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通过一系列措施让学生自主组织、参与相关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文明和思想品行修养的目标,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张场个性的舞台,让每位学生和谐成长,全方位发展。学生全面参与形式多样的选修课、活动课,参与文学社、史学社、航模队、民乐团、各种球队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坚持经常性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每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科技文化节和体育运动会等,给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锻炼成长的舞台。四是学校因材施教,实行优生优培的课程建设目标,挖掘每位学生的最大潜能。
课程建设体系:多元课程,适才教育
2006年7月,潍坊二中高中部迁至原潍坊一中校址,改名潍坊中学,其初中部与原潍坊一中初中部合并成为潍坊广文中学。
潍坊广文中学成立以后,把课程作为学校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提出了“素质教育必须从课程出发”的理念,致力于“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的课程建设目标,成功地构建起生本化的学科课程、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个性化的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适才教育”课程体系,将课堂与课外、统一目标与特色目标、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既保证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不断张扬。
生本化的学科课程,是素质教育的根基所在。新时代的广文中学通过三条途径完成学科课程的“生本化”建设任务:一是整合教材,为各学科的教师配备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需求对教材进行有价值的整合;二是搭桥,就是针对难点分析原因,从知识、方法、能力的缺失人手,给学生“搭桥”,使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置于“前置知识”的铺垫之下,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越过所谓的“障碍点”,减少两极分化;三是梯式训练,围绕每个知识点,寻找学生巩固应用知识的习题量,对于“学习难点”适当加大训练量。通过“整合教材”、“搭桥”、“梯式训练”对学科课程进行“生本化”的改造,使学科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学生的发展根基。
特色化的学校课程,扩大了学校素质教育的特色。基于百年广文的文化积淀,学校确立了培养具有“大家风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广文学子目标,由此构建起包括13大模块、39个科目的学校特色课程。这些课程从学科向外延伸,由大家系列、文化系列、实践与探究系列组成。“大家系列”包含广文大家、中国大家、世界大家、大家作品、人生规划5部分;“文化系列”包括广文精神、广文背诵400篇、学科与文化(外国文化节)、中国传统文化4部分;“实践与探究系列”包括晨读午练晚省、课前演讲10分钟、安全与环境教育、学科与实践(国际游学)4部分。
个性化的活动课程,助推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学校设置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成为提升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f生的强有力推手。学校已成功构建起包括“人校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主题教育课程”等在内的十大活动课程体系。而人校之初就颁发的《学生成长护照》,将全面记录广文学子在初中三年修习的特色课和活动课,凸显课程建设投射在他们身上的影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百年以来,广文中学如一棵大树,为莘莘学子搭起一片广阔的天空;它又如一潭泉水,总是生生不息地冒出怡口的清泉。课程建设是大树的根底与泉水的源头,更是广文中学丰厚的教育财富。这笔宝贵的财富将打造视野开阔、前程锦绣的广文中学,为风筝故乡的这所名校插上放飞梦想的翅膀!
作者单位均系山东潍坊广文中学
(实习编辑 黄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