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餐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不但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餐桌文明”。本文根据小班幼儿进餐的特点和养成良好进餐习惯重要性,对于在日常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进餐习惯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班幼儿;进餐习惯;餐桌文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教师应“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3-6岁是幼儿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此时幼儿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因此,每天必须从膳食中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机体生长发育和活动的需要。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养成,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还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餐桌文明”。
一、了解小班幼儿进餐的特点
生理特点:幼儿园的幼儿天真、幼稚,身心在迅速发展,由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饮食习惯逐渐发展为对食物的味道、颜色以及形态等方面提出要求。
自我需求:一般发育正常的幼儿,在两岁左右学会吃饭,这是他 们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
外部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导致幼儿出现挑食、“等喂”、边玩边吃、不会正确使用餐具、不正确的吃饭姿势等不良的进餐习惯。
运动效度: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有的幼儿文静,不好动,有的幼儿好动,运动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幼儿的食欲和进餐量。
膳食搭配:食物搭配色泽美观、造型漂亮、有趣,能诱发幼儿食物中枢的兴奋,引发幼儿愉快进餐。
二、幼儿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重要性
进餐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很重要的环节,幼儿拥有良好的进餐习惯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不良的进餐习惯对幼儿的生长发育很不利,会造成幼儿任性的性格,而且与成年后的健康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幼儿终身发展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在日常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进餐习惯
1.提供操作学具
在生活区提供学具一 “喂小动物吃东西”,用纸盒做出小白兔、小狗等小动物,在嘴巴处挖一个洞,让幼儿用勺子将食物喂到小动物嘴巴,不能洒落。学具二“勺一勺”,取一个相对交矮的纸箱,里面分成若干格子放小珠子,纸箱上面用毛线交叉打格,格子有大有小,幼儿用勺子透过格子勺到小珠子,喂给小动物吃东西。通过游戏,幼儿了解到,要在碗里勺东西还不会掉到碗外面,就要一手扶碗,一手拿勺子勺。准备喂小动物的“食物”,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有滚动的,训练手的控制能力,锻炼小肌肉的发展。在坐姿上,教师示范给幼儿看,身体坐直稍向前倾,两只胳膊都放在桌子上,小脚合拢平放在椅子前,一手拿勺,一手扶碗,头稍低,眼睛看着自己的饭。
2.温馨的外环境
餐前会组织幼儿进行安静活动,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下进餐。可以组织幼儿玩手指小游戏、讲故事、猜谜语、介绍今日菜式等。由于小班幼儿处在直觉思维阶段,喜欢模仿别人,要通过具体事物的直接影响,例如,在介绍今日菜式时,可以通过猜一猜或者用夸张的语气来告诉幼儿菜式内容, 激发起幼儿的兴趣。如谜语“身穿红袍,头戴绿帽,坐在泥里,呆头呆脑”,猜一猜是什么食物,老师还准备对应图片(胡萝卜),帮助幼儿理解食物在烹饪前的样子,告诉幼儿胡萝卜含有红色的胡萝卜素,所以它“身穿红袍”,胡萝卜素能帮助我们长高长聪明。
有时候也可以用夸张的语气和表情介绍菜式,如老师假装用力的闻闻菜的香味,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说:“今天厨房叔叔、阿姨做的菜又香又漂亮,有黄色、有绿色、有红色真好看!小朋友喜欢吃吗?”幼儿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都抢着说想吃,吃完了还要再加一点,幼儿就能愉快地参与到进餐中。
在营造温馨的进餐环境时,可以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例如,小夜曲、钢琴曲等。餐桌铺上了淡雅的桌布,在桌子中间,放了小花瓶和纸巾盒,餐桌可以根据桌子的形状自由组合,可以是长方形、可以是正方形、还可以是圆形,每周有一天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进餐座位,每月一次的自助餐,还会打破班的界限,有时候是同层两个班进行自助餐,有时候是全园区在大操场一起进行自助餐,不同的座位空间和不同的进餐伙伴,会消除幼儿的倦怠感,增加他们进餐的情趣。
在幼儿进餐时,老师要注意说话的音量,不能大声聊一些无关的事情,不能批评刚刚做错事的孩子,也不能让幼儿哭叫着进餐,以免将食物吸進气管,更不能用禁止吃饭作为体罚的手段。在幼儿没有妨碍其他幼儿吃饭和整个进餐活动的情况下,允许幼儿轻声相互交流。老师应多用激励奖励法,特别是进餐慢的幼儿,取得一点进步要给予鼓励,发给幼儿一个小贴纸或者送给幼儿一个拥抱、大拇指奖励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不良的进餐习惯。
3.把握时机引导
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引导。如利用绘本《吃什么》,激发幼儿喜欢吃东西的本性,整个故事中,出现了3种有趣的动物形象,配上形象的象声词,比如大象在吃东西时发出“唔嘛唔嘛”的声音,小猪吃东西时发出“嗬嗬、嗬嗬”的声音,小兔吃东西时发出“嚓嚓嚓嚓,嚓嚓嚓嚓”的声音,宝宝吃东西时发出“啊呜啊呜”的声音,不同的人物在吃东西时都用了极其丰富而形象的象声词来形容。在前一个画面中,都会抛出相同的一个问题“吃什么呢?”在下一个画面中就是这个问题的回答,揭晓了谜底,让幼儿在尽兴讨论的过程后,出示谜底,不仅能收到意外地惊喜,也引导幼儿学习故事中的人物不但没有挑食还吃得很干净,当一个好宝宝,我们要向他学习。又如儿歌《进餐》 “右手拿勺,左手扶碗, 两腿并并好,身体往前靠, 一口饭,一口菜, 宝宝吃得好。” 通过简短易懂的顺口溜儿歌,幼儿潜移默化的迁移到进餐行为中。
结合主题开展活动。如主题《蔬果乐园》,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剥一剥(摘一摘、切一切等)、尝一尝等环节的亲身经历,在种植园地还种上时令蔬菜,幼儿通过观察知道从种子到长大为蔬菜的过程。带幼儿参观厨房,让厨房叔叔阿姨介绍烹饪过程,幼儿通过了解从生的菜到煮熟成品菜的过程,发现它们的秘密,学会珍惜粮食。学会不同水果的剥皮方法,能区分哪些水果要剥皮,哪些水果不用剥皮。
4.家园密切合作
老师平时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进餐行为,也要善于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进餐的情况,是近期身体状况引起胃口差,还是在家形成“等喂”“追喂”、看着电视吃饭等坏习惯影响进餐。与家长一起商讨在家进餐的规矩,进餐时要坐在饭桌前,定时定量,不要让幼儿养成一边吃饭一边玩的习惯;家长不要怕孩子掉饭粒在地面,鼓励他们自己拿勺子吃饭,不要养成喂养习惯;也不要娇惯幼儿,养成了挑食的习惯,建议家长在家里可以参照幼儿园食谱做菜给幼儿吃。推荐绘本《吃掉你的豌豆》给家长阅读,让家长明白别跟孩子讲条件,总有一天会满足不了孩子的要求;别给孩子那些无法实现的承诺,会失去孩子的信任;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他们自己选择;学着换位思考,接纳并包容孩子,理解孩子。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不断重复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好的习惯一生受用,从小班开始培养良好进餐的习惯,让幼儿吃得开心,吃得健康,从被动转化到自觉的行为,逐渐形成相应的进餐常规。作为教师,要尊重、关注、爱护每一位幼儿,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朱丽晶.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 [J]. 科普童话,2017(1):87.
[3]王艳平、陈芳.“四招”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J].山西教育(幼教),2015(3):228.
【关键词】小班幼儿;进餐习惯;餐桌文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教师应“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3-6岁是幼儿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此时幼儿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因此,每天必须从膳食中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机体生长发育和活动的需要。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养成,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还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餐桌文明”。
一、了解小班幼儿进餐的特点
生理特点:幼儿园的幼儿天真、幼稚,身心在迅速发展,由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饮食习惯逐渐发展为对食物的味道、颜色以及形态等方面提出要求。
自我需求:一般发育正常的幼儿,在两岁左右学会吃饭,这是他 们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
外部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导致幼儿出现挑食、“等喂”、边玩边吃、不会正确使用餐具、不正确的吃饭姿势等不良的进餐习惯。
运动效度: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有的幼儿文静,不好动,有的幼儿好动,运动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幼儿的食欲和进餐量。
膳食搭配:食物搭配色泽美观、造型漂亮、有趣,能诱发幼儿食物中枢的兴奋,引发幼儿愉快进餐。
二、幼儿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重要性
进餐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很重要的环节,幼儿拥有良好的进餐习惯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不良的进餐习惯对幼儿的生长发育很不利,会造成幼儿任性的性格,而且与成年后的健康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幼儿终身发展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在日常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进餐习惯
1.提供操作学具
在生活区提供学具一 “喂小动物吃东西”,用纸盒做出小白兔、小狗等小动物,在嘴巴处挖一个洞,让幼儿用勺子将食物喂到小动物嘴巴,不能洒落。学具二“勺一勺”,取一个相对交矮的纸箱,里面分成若干格子放小珠子,纸箱上面用毛线交叉打格,格子有大有小,幼儿用勺子透过格子勺到小珠子,喂给小动物吃东西。通过游戏,幼儿了解到,要在碗里勺东西还不会掉到碗外面,就要一手扶碗,一手拿勺子勺。准备喂小动物的“食物”,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有滚动的,训练手的控制能力,锻炼小肌肉的发展。在坐姿上,教师示范给幼儿看,身体坐直稍向前倾,两只胳膊都放在桌子上,小脚合拢平放在椅子前,一手拿勺,一手扶碗,头稍低,眼睛看着自己的饭。
2.温馨的外环境
餐前会组织幼儿进行安静活动,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下进餐。可以组织幼儿玩手指小游戏、讲故事、猜谜语、介绍今日菜式等。由于小班幼儿处在直觉思维阶段,喜欢模仿别人,要通过具体事物的直接影响,例如,在介绍今日菜式时,可以通过猜一猜或者用夸张的语气来告诉幼儿菜式内容, 激发起幼儿的兴趣。如谜语“身穿红袍,头戴绿帽,坐在泥里,呆头呆脑”,猜一猜是什么食物,老师还准备对应图片(胡萝卜),帮助幼儿理解食物在烹饪前的样子,告诉幼儿胡萝卜含有红色的胡萝卜素,所以它“身穿红袍”,胡萝卜素能帮助我们长高长聪明。
有时候也可以用夸张的语气和表情介绍菜式,如老师假装用力的闻闻菜的香味,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说:“今天厨房叔叔、阿姨做的菜又香又漂亮,有黄色、有绿色、有红色真好看!小朋友喜欢吃吗?”幼儿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都抢着说想吃,吃完了还要再加一点,幼儿就能愉快地参与到进餐中。
在营造温馨的进餐环境时,可以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例如,小夜曲、钢琴曲等。餐桌铺上了淡雅的桌布,在桌子中间,放了小花瓶和纸巾盒,餐桌可以根据桌子的形状自由组合,可以是长方形、可以是正方形、还可以是圆形,每周有一天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进餐座位,每月一次的自助餐,还会打破班的界限,有时候是同层两个班进行自助餐,有时候是全园区在大操场一起进行自助餐,不同的座位空间和不同的进餐伙伴,会消除幼儿的倦怠感,增加他们进餐的情趣。
在幼儿进餐时,老师要注意说话的音量,不能大声聊一些无关的事情,不能批评刚刚做错事的孩子,也不能让幼儿哭叫着进餐,以免将食物吸進气管,更不能用禁止吃饭作为体罚的手段。在幼儿没有妨碍其他幼儿吃饭和整个进餐活动的情况下,允许幼儿轻声相互交流。老师应多用激励奖励法,特别是进餐慢的幼儿,取得一点进步要给予鼓励,发给幼儿一个小贴纸或者送给幼儿一个拥抱、大拇指奖励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不良的进餐习惯。
3.把握时机引导
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引导。如利用绘本《吃什么》,激发幼儿喜欢吃东西的本性,整个故事中,出现了3种有趣的动物形象,配上形象的象声词,比如大象在吃东西时发出“唔嘛唔嘛”的声音,小猪吃东西时发出“嗬嗬、嗬嗬”的声音,小兔吃东西时发出“嚓嚓嚓嚓,嚓嚓嚓嚓”的声音,宝宝吃东西时发出“啊呜啊呜”的声音,不同的人物在吃东西时都用了极其丰富而形象的象声词来形容。在前一个画面中,都会抛出相同的一个问题“吃什么呢?”在下一个画面中就是这个问题的回答,揭晓了谜底,让幼儿在尽兴讨论的过程后,出示谜底,不仅能收到意外地惊喜,也引导幼儿学习故事中的人物不但没有挑食还吃得很干净,当一个好宝宝,我们要向他学习。又如儿歌《进餐》 “右手拿勺,左手扶碗, 两腿并并好,身体往前靠, 一口饭,一口菜, 宝宝吃得好。” 通过简短易懂的顺口溜儿歌,幼儿潜移默化的迁移到进餐行为中。
结合主题开展活动。如主题《蔬果乐园》,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剥一剥(摘一摘、切一切等)、尝一尝等环节的亲身经历,在种植园地还种上时令蔬菜,幼儿通过观察知道从种子到长大为蔬菜的过程。带幼儿参观厨房,让厨房叔叔阿姨介绍烹饪过程,幼儿通过了解从生的菜到煮熟成品菜的过程,发现它们的秘密,学会珍惜粮食。学会不同水果的剥皮方法,能区分哪些水果要剥皮,哪些水果不用剥皮。
4.家园密切合作
老师平时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进餐行为,也要善于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进餐的情况,是近期身体状况引起胃口差,还是在家形成“等喂”“追喂”、看着电视吃饭等坏习惯影响进餐。与家长一起商讨在家进餐的规矩,进餐时要坐在饭桌前,定时定量,不要让幼儿养成一边吃饭一边玩的习惯;家长不要怕孩子掉饭粒在地面,鼓励他们自己拿勺子吃饭,不要养成喂养习惯;也不要娇惯幼儿,养成了挑食的习惯,建议家长在家里可以参照幼儿园食谱做菜给幼儿吃。推荐绘本《吃掉你的豌豆》给家长阅读,让家长明白别跟孩子讲条件,总有一天会满足不了孩子的要求;别给孩子那些无法实现的承诺,会失去孩子的信任;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他们自己选择;学着换位思考,接纳并包容孩子,理解孩子。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不断重复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好的习惯一生受用,从小班开始培养良好进餐的习惯,让幼儿吃得开心,吃得健康,从被动转化到自觉的行为,逐渐形成相应的进餐常规。作为教师,要尊重、关注、爱护每一位幼儿,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朱丽晶.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 [J]. 科普童话,2017(1):87.
[3]王艳平、陈芳.“四招”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J].山西教育(幼教),2015(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