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o55121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就是为学生建构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以使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一、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例如:在讲“物质的变化”一课时,先是一个“喷雾写字”的演示实验,这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这个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反复演练,保证课堂演示的成功。通过实验,使学生感受到了化学变化现象的奇妙,由此联想到:①白纸上老师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药液写下了隐形字?②喷筒里装的是什么药液?③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显出字来?学生一定迫切想知道这些问题,教师就要因势利导,指出化学课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神奇实验,如“清水变牛奶”、“清水变葡萄酒”、“空瓶生烟”、“红花蓝叶”等,从而使学生对今后学好化学产生强烈的欲望,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象这些以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已无法解决问题而有需要学习化学,因质疑而有必要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亲近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开展探究的欲望,为以后自觉投身化学探究奠定基础。
  二、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探究
  1.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尽量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能力层次、特长选择一些有价值又容易找到突破口的主题。例如:“金属的活动性”的学习,化学课上教师先后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技术、19世纪金属铝的发现过程和自然界中某些金属存在的形式(铁、钠、金),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提提问题。有学生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老师把这三者摆在一块儿?在讨论中逐渐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自然界中金是单质,而其他好多金属都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铝的发现比铜要晚得多?最后,学生们作出假设:金属的活泼程度不同,有的容易反应,有的却很难。为了验证这一点,学生们设计了好多实验方案:有的同学准备把“湿法炼铜”的实验做一遍,本尝试用其它金属来制铜;有的同学想到了“真金不怕火炼”,看哪些金属与氧气不反应;有的同学想起了实验室制氢气,他改用其它金属,看能不能得到氢气……然后教师开放实验室,提供了常见的金属、试剂和仪器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找出常见金属活泼性的顺序。这样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自主探究,学生觉得学习没有压力,学到的知识也不是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想知道的。在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提倡勇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精神,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对过程和结论不求唯一,教者着重关注学生作出的猜想和探究的结论给出的是否合理说明,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作出恰当的评价,允许学生答案和结论有差异,甚至可能推翻原设想,成功的假设与实验是一种探索,失败的假设与实验也同样是一种探索。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注意抓住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作为教者不但不能对学生进行挑剔和指责,而且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讨论,探究出现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例如:在粗盐的提纯的实验中,学生常出现过滤后的滤液仍浑浊、蒸发得出的精盐带黄色、产率偏高或偏低等异常情况,这时教者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检查和反思实验过程的操作,在民主的气氛中让学生探究总结出用过滤和蒸发分离混合物时的关键操作和注意事项,这样对于由老师直接讲解这一问题,学生会有兴趣得多,且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深刻,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通过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
  实验不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唯一途径。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会发现或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注意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途径进行探究。例如:在探究“酸雨对本地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烦。在测定雨水pH的时候,由于收集水样的方式与地点存在问题,使测定的数据误差较大。于是学生一方面上网搜寻资料,一方面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并积极与老师讨论,终于找到了问题,有效地测定得了数据。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课外的各种教学资源,打破了教材的局限性,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帮助学生学会探究的思维,发展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旨在将整个学习过程更多地看作是独立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究、思索的方法。这种学习过程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因此,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始终。
其他文献
在30℃、pH6.8Na2HPO4-NaH2PO4缓冲体系中,采用酶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二甲基亚砜(DMS0)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活力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当DMSO溶液体积分数≤25%时,随着DMSO溶液体积分数上
近年来,由于中考取消了生物学科的考试资格,在八年级只是作了简单会考要求,这无形给初中学生学习生物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就完全放弃生物学科的学习,可是,上了高中,选学理科的同学又纳闷了,生物学科是理科综合的考试科目,初中的基础就差。鉴于这种情况,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势在必行。我认为,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学好生物,为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参与本地区经济的建设时,作用之巨大。本文摘其多年
选择喀斯特地区中国荷斯坦奶牛12头,采用随机分组饲养试验,研究喀斯特地区泌乳后期奶牛营养需求模型。结果表明,DM(kg)=0.0866W^0.75+0.42FCM:NEL(kJ):430.6W^0.75+FCM×3138+△W×25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初中阶段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积淀深厚的文学底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品位。让心灵沐浴书香,做一个有文学修养的人,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为孩子的一生着想,为孩子的未来奠基!为进一步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文学素养,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考“读什么”的问题  “适合的才是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验探究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探究方式,使它在新课程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考化学复习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类题目,如:“往氧化铜与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活动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模式。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不仅是外在英语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进。因此,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要在迎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基础上,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意义分析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ILT)是由疱疹病毒科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主要以呼吸困难、咳嗽、咳出含有血液的渗出物以及
德国发达的农业,得益于十几年来对农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体系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确保农业生产得到可持续发展。德国奶牛业经过130多年的稳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当前,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尴尬就是耗时多、收效低甚至是无效。所以,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就是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一、引论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所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