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问中演绎精彩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86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问是在课堂上教师对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内容,为了促使学生弄懂学好,在一次提问之后的再次提问,针对这一问题穷追不舍,直到学生回答正确为止。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不断追问,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还利于学生们的的思维具有更大的空间,由此可见,追问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提升。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语文课堂上,很多语文教师的追问和“语文核心素养” 关系不大,甚至和语文核心素养没有关系,仅仅是为了追问而追问,没有扣紧教学目标,有的教师追问到其他学科的领域;还有的教师抓不住教学中出现的意外,白白浪费了“教学意外”这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还有的教师追问的时机不恰当,学生对教师题问的问题还没有理解,我们在课堂上就又“追”上新的问题,还有的时候错失了追问的最佳时机,
  不是给学生措手不及,就是造成学生吃回头草。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追问才能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点亮语文课堂呢?
  一、从细处入手,课堂追问要服务核心素养
  “语言的架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基本的要素,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服务于学生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语文课堂的追问要直接指向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就是通过课堂追问,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促使四个核心素养的要素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得要训练。追问不能偏离语文的核心素养,不能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了一些无用功。
  我有一次在外地听了一位教师教师执教《背影》,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3分钟课文以后,直接就问学生们:“同学们。你们的父母你吗?”,显然这是无效的提问,谁知。这位教师还在无效问题下继续追问:“能谈谈父母为你做了什么?这样令你感动。”然后进行情景创设,:“假如父母就在你的身边,你想和他们说些什么?”整节课就这样在教師和学生的一问一答中过去了。学生们议论纷纷,好不热闹,但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细细思考,这样追问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是否是为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答案是否定的。这节语文课显然是变成了思品课,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荒了语文的田,肥了思想品德的地,所以这些追问,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无效的追问。
  再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执教《背影》教学片段中,王君老师就抓住了父亲爬月台的动作的细节描写展开追问,在老师的不间断追问下,一个感人肺腑的、不惜一切力量爱儿子的父亲展栩栩如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学片段: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走路是稳稳的走,而父亲是……?
  生:蹒跚地走。
  师:我们是一脚踏上月台,而父亲却是……?
  生:爬。
  师:不仅仅是爬,同学们看看父亲是怎样爬的?用哪个字更确切?
  生:攀
  师:如果我们身体矫健,不用攀,只用拉。你看他的双脚……
  生:向上缩。
  师:那我们再看父亲的穿着轻便吗?这样的动作,这样的穿着,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爱着自己的儿子啊!所以,儿子感动的流下了泪水。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王君老师通过巧妙的追问,从细处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到父亲生活的艰辛,父亲的年老体衰,这样一位暮气沉沉的父亲在竭尽全力的爱着自己的儿子,怎么不让作者感动呢?怎么不能感动在座的各位同学呢?当把问题追问学生的情感深处时,开始那笼统的、抽象的父爱就变得具体、形象感人了,我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就得到训练了。
  二、从变化着眼,课堂追问要抓住教学意外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在课堂上也会迎接一些想不到的问题,会传来一些思维活跃学生的不和谐声音,这就是“教学意外”,
  这些教学意外往往是在课堂上进一步深化和探究的结果,对正在进行的课堂讨论起着推进作用。这些小意外因为具有偶然性和多样性特点,容易引起老师的反感和学生的哄笑,导致学生和老师的注意力不集中,直接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这些小意外我们教师如果处理得当,驾驭处理课堂的能力,如果视而不见或者处理不当,就还引起课堂的混乱和学生的不满,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处理“课堂意外”,进行巧妙的应变呢?课堂追问就是处理课堂意外的一种好方法。有艺术的课堂追问能把课堂意外巧妙的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演绎出别样的光彩。
  例如,我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乡愁》里,撷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向,让我们融入到了内心浓浓的中国情结,请大家阅读课文,认真思考,说一说从这四个意象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纷纷讨论:作者是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比喻乡愁,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这样的暗喻更加直接形象;诗人选取这四个事物就是向大家描绘了四幅的感人思乡场景……,这个时候,有一位学生却说,这四幅场景虽然能展现作者思乡的场景,但是都表现的很小,这么小的思乡物呈现的思乡情结给人的震撼是渺小的,诗人如果选择一些大的意象,例如,李白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豪迈诗句会更好。出现了这样的“教学意外”,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如果利用这个教学资源进行追问,就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于是我就顺着这位同学的问题顺势追问:“这位同学问的有一定的道理,的确,船票、邮票很小,看似不起眼,而且在生活中很轻,没有‘一江春水’那么豪迈,那么有气势,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这个时候,小组内开始讨论起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最后,一位学生说:“我不赞同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乡愁》这首诗歌选取的意向虽然很小,但是他所传递的感情却是很大的,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紧接着我又追问:“你能结合诗句具体说一下吗?你认为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四两拨千斤?”在我的不断追问下,学生们渐渐明白了这首诗虽然篇幅小,但是容量大,虽然意向小,但是情感真,虽然思家小,但是念国大。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学生不但明白了诗人浓厚的寻根情结,还读出了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从而更好的把握了这首诗的主旨,也很好的理解了“以小加大”的写作手法。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就是因为抓住了“课堂意外”,让“课堂意外”在穷追不舍的追问中转化为优秀的“教学资源”,学生们因此明白了“以小见大”的写法。这样,就在穷追不舍的追问中演绎了精彩的语文课堂,点亮了语文课堂。
  三、从质疑开始,课堂追问要把握问题时机
  追问要把握住时机,如果问得过早,学生就会对原先的问题吃不透;追问的晚了,就会失去追问的时效性。我们自自己的课堂上只有把好追问的“脉”,才能发挥好追问的“效”,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才能走进问题的深处,实现思维的高度和宽度。
  我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的时候,正在引导学生品味“悠然見南山”中的“见”字,本想通过这一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悠然自得的心理,没想到一位学生发言说:“陶渊明原来喜欢清贫的生活啊!”听了这位学生的发言,大多数学生满脸疑惑不解,我意识到追问的最佳时机到来了,然后就追问:“同学们,谁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描述一下陶渊明的物质生活?”学生紧接着开始了对文本的细读思考,过了几分钟后,学生们从文本中得到了陶渊明的生活是清贫的结论,然后我接着追问:“陶渊明物质清贫,但是却东篱采菊,这说明了陶渊明隐居后是什么样的生活态度?”给了学生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我紧接着问:“作者向往清贫的物质生活让我们难以理解,那么,大家想一下,陶渊明真的是向往“清贫”的生活吗?”,学生陷入可深思,我变换了话题:“大家看课本上,作者看到了飞鸟结伴而飞,心中会是什么感受?作者羡慕飞鸟,说明作者希望什么样的生活?”这个时候学生们茅塞顿开,原来陶渊明追求的是真正的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精神生活。陶渊明那种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合污的心态通过课堂的追问在学生心中显现出来。
  在这个课例里面,教师准确的把握住问题的时机,在穷追不舍中乘势追问,在理解“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到了陶渊明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意,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抓住教学细节,把握好问题时机才能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运用高超的追问艺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堂上进行适时、适当的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出教师、学生和文本的维为互动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生机,追问的课堂才能演绎出教学的精彩,追问的课堂才是机智的课堂。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市悦来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共有10个专题,44篇文章,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一篇一篇地讲解、分析,那仍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着眼于整本书阅读,才能让学生体验到鲁迅作品意蕴的丰富、意境的深邃、感情的浓烈、文体的多变、文风的不拘一格,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1942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指出:“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
摘 要: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对创新教学存在着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积累,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初中思品课教学效率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不可改变的现实,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轨道,以此来解决企业利润目标和社会利益目标的冲突,进而使时下热点的消费潜规则问题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正确履行
如今互联网金融已不再陌生,特别是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横空出世,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极力追捧。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其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
区域活动的环境是人为创设自然情境的幼儿游戏,对幼儿而言是自主游戏,是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然而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往往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过于放任等问题,幼儿教师要创设
读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的《钱梦龙与导读艺术》《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余漪、刘远老师编的《余映潮讲语文》,王荣生著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等著的《教学内容重构》,任玲老师著的《我的经典语文》等书,了解、研读了语文名师们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我常常为这些名师们精心的课堂设计、精彩的课堂表现喝彩,被他们深邃的思想、先进的信念、执着的精神所折服。这里,撷取他们课堂中的一些精彩片段,针对他们教学中
消费、净出口和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作为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三驾马车中起到最为重要的一环。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农村的消费对于我国经济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较为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从属于"情感"单元。文本含蓄、节制的情感表达方式与浸染宗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扶贫工作组进驻红土沟发现一件怪事。吴更里,上有老母,下有病妻,还有一双上学的儿女,只靠他一人种地打短工维持,可村里却从来没有救助过他。原来他家有一架价值几十万元的立式施坦威牌钢琴,那是吴更里十岁时,在城里承包工程的父亲为他买的,因工程死了人,父亲赔光了钱跳楼了。钢琴,吴更里没舍得动,他想自己成不了像郎朗那樣的人,也要儿子孙子像郎朗那样的人。鉴于他的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草上什么时候有了霜,还真没注意呢?那层薄霜,细细的蛛网一样,让人生出一层寒凉和凄惶来,冬天真的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