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贫富,梦无贵贱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850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扶贫工作组进驻红土沟发现一件怪事。吴更里,上有老母,下有病妻,还有一双上学的儿女,只靠他一人种地打短工维持,可村里却从来没有救助过他。原来他家有一架价值几十万元的立式施坦威牌钢琴,那是吴更里十岁时,在城里承包工程的父亲为他买的,因工程死了人,父亲赔光了钱跳楼了。钢琴,吴更里没舍得动,他想自己成不了像郎朗那樣的人,也要儿子孙子像郎朗那样的人。鉴于他的困难,村里往往一上报,群众就竭力反对,说有那么贵重的钢琴,算什么贫困户。
  吴更里该不该扶?请根据你的观察与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性材料作文,指向非常明确,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通读整个材料的,就是像吴更里那样家有贵重钢琴却家庭贫寒的对象,该不该扶贫,既可谈扶,也可谈不扶,更可谈有保留的扶。回归材料,涉及因素一是吴更里的窘境特殊,二是群众的意见与反映,三是扶贫工作组的抉择。群众态度已很明确,扶贫工作组是站在吴更里这边,见贫就扶,还是响应群众,不予扶贫,任其自生自灭,还是有第三套方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予考生以多样的取舍。
  围绕材料中的因素,审题立意角度,可以有多样。一是卖与不卖,围绕钢琴,是卖掉以济家用,还是不卖,传承下去;二是梦想与现实,是让吴更里看到眼前现实,劝其卖掉以自救,还是坚持钢琴梦,存放以延续梦想,实现家族理想;三是个人与家庭,是让吴更里坚持个人一己理想,苦撑日子,还是顾及现有家庭困境,卖掉钢琴,接济家用;四是教育传承,是让吴更里继承父亲遗愿,保存钢琴,传承梦想,还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后代子孙,硬性规定,剥夺其个人爱好;五是邻里与政府,是等待政府救助,是因己搞特殊化,不顾群众反对,硬要扶贫,还是体谅政府,认同群众,进行自救;六是扶贫方式,是出资扶贫,还是扶贫方式多样化。一架钢琴,牵涉面广,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考切入角度。
  学生作文拟题:“是捍卫公平,还是道德沦丧?”“勿以一架钢琴绑架扶贫大业”“扶贫,不宜剥夺梦想”“勿以‘物’量‘富’”“与其坚守梦想,不如活好当下”“纳贤不问出身,行善不问对象”“只因架钢琴,却有贫不扶?”“是物质绑架,还是心灵救赎?”“一片孝心,为何不扶?”“梦想与现实的距离”等等。
  从拟题看,学生比较容易想到卖掉钢琴以贴补家用,还是守护钢琴,守望梦想,给予扶贫;比较容易想到钢琴梦,是放弃梦想向现实低头,还是坚持梦想,守梦花开;比较容易想到教育,是遵命教育,强加于人,还是尊重后代兴趣爱好,不以郎朗绑架孩子的未来;比较容易想到钢琴物超其值的不可替代,是家庭遗产,不是普通一物;比较容易想到群众的嫉妒心理,是让一个有梦的人做下去,还是剥夺其梦,等待救助;比较容易想到扶贫资金有限,不是想扶就能扶,不可为了一个吴更里就大扶特扶,还是特殊对象特殊对待,给予扶助。想不到的扶贫方式的多样性,一说扶贫就是出资扶贫,想不到扶贫也可以点子扶贫、出租扶贫。
  【佳作展示1】
  三问吴更里
  姚 阳
  “自己成不了像郎朗那样的人,也要儿子孙子成为像郎朗那样的人。”这是吴更里不愿卖掉钢琴的原因。要扶贫,又遭村人非议,不扶一家五口,又着实寒酸,与其等待扶贫,敢问吴更里为何不卖掉钢琴以自救呢?
  一问,家有珍宝为何不用在当下?
  吴更里盼着儿孙成才成钢琴家,留住钢琴不卖,但现实是,家里已穷困潦倒,举步维艰,谈何发展?即使评为扶贫对象,政府给的一百两百也仅够维持生计,而学钢琴那是烧钱教育,一个寒酸之家哪能支撑。烧钱,让孩子学琴不现实,他吴更里自己教,估计十岁时丧父的他也没学多少,又怎么教孩子?一无钢琴基础,二无经济基础,留着钢琴就是无用摆设,何不卖掉贴补家用?即使存有钢琴梦,也可以卖掉这架贵重钢琴换回一架中等钢琴,还能摆脱现实困境,何乐而不为?守着财产过穷酸日子,没必要。
  二问,固执一琴为何不顾家人生死?
  现实中的吴更里确实没有抛弃老母、病妻、儿女,过自己的,甚至拼命打工维持全家,看似担起了责任。但让家人跟着自己过得这样穷酸,原因就是他固执一琴,不肯典卖。家有钢琴,扶贫村人反对,扶贫无望,而卖掉钢琴明明可以让母亲、妻儿过得更好,解决眼下困境,他却执念于一己之梦,而让整个家跟着自己同受困苦,这不是不负责任是什么?不是自私又是什么?因为这架钢琴,是你吴更里的,也是老母的,更是夫妻共同财产,也是儿女的珍宝,不是你一己之物,哪能牺牲家人利益迁就个人私利?
  三问,把一己之梦强加于孩子身上有用吗?
  “成为像郎朗那样的人”,梦想不可说不好,但吴更里自己实现不了,便想着让孩子去实现。爱好兴趣千万种,孩子的兴趣未必就在钢琴上,也许爱读书也许爱运动,不是家有钢琴就能成钢琴家。吴更里不卖钢琴的举动等于赶鸭子上架,让孩子不学也得学,还必须学好,否则就是有负他的期待。我想,即使孩子喜欢钢琴,小小的心灵怕也承受不了这等外在的压力。用一架钢琴绑架孩子的未来,势必走向事物的反面,还不如宽容一些,让孩子自己选择要走的路。卖掉钢琴,不是卖掉梦想,不是卖掉追求,而是自救,摆脱困境,改善生活。现实寒酸不堪,孩子有梦也能成。
  三问吴更里,也是该不该扶助这个家庭必须考虑的三方面,不救助,正是为了吴更里能不只顾虚无缥缈的一己之梦,立足当下,担起责任,放下执念,卖掉钢琴以自救,那么一切方能自然而然往更好的方向走去。
  【点 评】
  从“与其等待扶贫,不如自救”出发,为吴更里出谋划策,分析自救事理,申明不扶理由。行文以三问结构全文,彰显行文思路,又步步深入,逐层分析,把不扶的理由引向深入,让人看了觉得在理,不由不信。
  【佳作展示2】
  勿以“物”量“富”
  朱宏艳 邓 婕   “有那么贵重的钢琴,算什么贫困户?”群众的一句话,让吴家扶贫无望。群众的话不无道理,但吴更里有了这架“钢琴”就可说他“富”了吗?
  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这并不是完全准确。当年孔子尚误解颜子,周游列国时,颜回煮饭为师充饥,开盖盛饭时不慎将手上炭灰落在锅里,颜回赶紧抓着炭灰饭吃了,不料被孔子看见,臆断其老师未吃,自己却偷着先吃。在这纷纷扰扰的生活世相中,群众的眼睛有时也会被“物”蒙蔽,没有了解事件的根源,就轻易地以外在之物去揣测一件事的本质。这显然是欠科学与理智。生存于世,每个人都容有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及继承而来的贵重财产,物少,不可算是富;物贵,亦不一定是真正的“富”,不可轻易就以“物” 量人之“富”。
  吴更里,是有一架施坦威钢琴,价值几十万元,卖掉可一夜脱贫。家有贵重钢琴,他为何让一家老小跟着自己过穷酸日子?卖掉钢琴以自救也不失为一条路子,他为何不卖掉改善眼下生活?原来这架钢琴是早年亡父为他买的,寄托着亡父的慈爱,寄托着对亡父的追思,更寄托着亡父对他的期望,又是父亲赔光财产自尽后留给他的唯一财产,风风雨雨几十年,具有不可替代的不动产性,哪能因一时之困就加以变卖?哪能因一架寄托着父爱、不可变卖的钢琴就量人之“富”?
  撇开这架钢琴,上有老母,下有病妻,还有一双上学的儿女,吴更里确实处于举步维艰的困难时期,是一户需要扶助的贫困户。有人说吴更里是个傻子,有那么值钱的一架钢琴竟不知拿去典卖,让一家人过上幸福生活。巴金在散文《灯》中说过,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是的,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是因为人有精神,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吴更里不卖钢琴,是不忘对父亲的敬重,不忘对梦想的执着与坚定,在精神这一方面,谁还有比他更“富”的呢?
  众人嘲笑吴更里,殊不知那些没有梦想等待政府援助的人才更可笑。因这些人穷在了精神上,无法富有。吴更里的钢琴梦多年依旧还在,又有多少人的“钢琴”在半路丢弃?一心等待扶贫的贫困户尚要扶助,有梦想的贫困户怎可不去扶助?扶助吴更里,更是让社会平凡人拾起理想追求,凸显扶贫的长远意义。
  扶贫,勿以“物”量“富”。
  【点 评】
  文章就扶贫工作出现的怪象鲜明地提出自己观点,勿以“物”量“富”。 行文首先就“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提出疑义,富有新见,其次就琴说事,揭示钢琴附加价值的无可替代性,三用巴金的话廓开人们的成见,不能因有梦就不扶贫。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不失为一篇有思想见地的习作。
  【佳作展示3】
  一片孝心,为何不扶?
  吴 娟
  红土沟的吴更里尽管生活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却怎么也不愿卖掉这架贵重钢琴来接济家用。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是他一片孝心所致。
  第一“孝”,不卖钢琴是吴更里对亡父的一片孝心。这架钢琴来之不易,是他十岁时出外打工的父亲赔光财产跳楼自尽后留给他的唯一财产,寄托着亡父对他的慈爱与期望。物是人非几十年,这架钢琴更寄托着他对父亲的念想,看似一物,但经历岁月,已远超其值,不要说吴更里,就是你,也会对这一架钢琴视如珍宝,备加呵护,哪会因一时之困就卖掉?父亲生前,他吴更里人小,不能尽孝,大了能尽孝了,父亲留给的只有一架钢琴,不舍得卖掉以接济家境,就是是他对亡父最大的孝心。哪能因是一架钢琴就剥夺其孝心?不能就物不就人,搞一刀切。
  第二“孝”,不卖钢琴也是吴更里对老母的一片孝心。诚然,大多数人可能会说他不负责任,宁愿把钢琴供在家里,也不想将其卖掉让老母安度老年。但我们要知道,他父亲当年跳楼赔债,是了了债务,但也让一家人掉入生活深渊。伤害最大的是他的老母,中年丧夫,孤儿寡母,含辛茹苦,一个弱女子怎么承受得了这一悲剧?物质上的安慰能解一时半刻之忧,但其心灵精神戕害却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难于疗治。而这架钢琴承载着他父母亲一起打拼的美好回忆,也必将是年老母亲的精神寄托所在,它的存在无疑是对老母最好的解忧良药。卖掉是能济一时之用,但也必将造成对母亲的二度创伤。
  第三“孝”,不卖钢琴,希望后代完成父亲未竟遗愿,这是对家族的孝,也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吴更里知道父亲当年为自己买下这么贵重的钢琴,就是希望自己成为钢琴人,现在自己成不了,就寄望于自己的一双儿女,以及子孙后代。这架钢琴就寄托着父亲及吴更里的念想与希望,卖了既是对父亲的大不敬,也断了吴家人的钢琴梦。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吴更里拿自己的梦想强加于下一代,不顾孩子的爱好,这虽然有些道理,但也不应以偏概全,有了钢琴,就能点燃吴家人的钢琴梦,星星之火,总会燎原。
  一架钢琴,三份孝心,读懂了吴更里的三片孝心,你还会武断地认为他有这架钢琴就不是贫困户吗?
  面对吴更里这个特殊扶贫对象,作为懂政策真扶贫的扶贫干部,為何不扶?怎么扶,出资扶贫会遭村民非议,点子扶贫、出租扶贫,借鸡生蛋,创新扶贫方式总该可以吧。
  【点 评】
  此文眼光独到,抓住一个“孝”字大作文章:一尽亡父之孝,二尽老母之孝,三尽家族之孝,直接显豁,又层层深入,显示了不一般的思维含量。既揭示了钢琴附加的深刻意义,说明吴更里的三层孝心,又辩驳村民,给予扶贫。
  [作者通联:江西崇义中学]
其他文献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最近联合发表了一份租赁会计的征求意见稿,其旨在使租赁会计准则从“所有权”模式转向“使用权”模式。本文首先回顾了租赁会
加强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和留学使命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推进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构建思想政治教
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共有10个专题,44篇文章,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一篇一篇地讲解、分析,那仍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着眼于整本书阅读,才能让学生体验到鲁迅作品意蕴的丰富、意境的深邃、感情的浓烈、文体的多变、文风的不拘一格,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1942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指出:“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
摘 要: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对创新教学存在着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积累,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初中思品课教学效率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不可改变的现实,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轨道,以此来解决企业利润目标和社会利益目标的冲突,进而使时下热点的消费潜规则问题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正确履行
如今互联网金融已不再陌生,特别是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横空出世,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极力追捧。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其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
区域活动的环境是人为创设自然情境的幼儿游戏,对幼儿而言是自主游戏,是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然而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往往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过于放任等问题,幼儿教师要创设
读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的《钱梦龙与导读艺术》《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余漪、刘远老师编的《余映潮讲语文》,王荣生著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等著的《教学内容重构》,任玲老师著的《我的经典语文》等书,了解、研读了语文名师们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我常常为这些名师们精心的课堂设计、精彩的课堂表现喝彩,被他们深邃的思想、先进的信念、执着的精神所折服。这里,撷取他们课堂中的一些精彩片段,针对他们教学中
消费、净出口和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作为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三驾马车中起到最为重要的一环。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农村的消费对于我国经济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较为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从属于"情感"单元。文本含蓄、节制的情感表达方式与浸染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