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物园”到“宠物乐园”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地与空间、材料、玩伴相互作用的情景性活动。幼儿由于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认识事物,也能够借由形象物展开想象,因此,他们的游戏行为与游戏环境的创设有很大关联。适宜的环境可以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使之出现相应的装扮性行为。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捕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呢?我所经历的一次“从动物园到宠物乐园”的游戏环境创设过程让我对此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发现小班的幼儿都很喜欢小动物,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有的家里老人养了乌龟、金鱼或养了鸟的,他们给小动物喂过食物;有的家里养了小狗小猫的,他们看过爸爸妈妈给小动物洗澡;即使家里不养小动物,他们也都跟爸爸妈妈去过动物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想,不妨创设一个有关动物的游戏环境,幼儿一定很感兴趣。凭着自己的经验,我设计了“动物园”的游戏情景,在活动室的一角用积木做成围栏,还挂上了“动物园”的标牌。接着,我请幼儿把家里的毛绒动物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并把它们放入围栏内。这个“动物园”游戏需要两名幼儿充当管理员,一名负责照顾小动物,在“动物园”开门前把动物一个个送进围栏内,另一名则是摄影师,可以为游客拍照。
  “动物园”刚开张就成了最热闹的游戏区:“娃娃家”的“爸爸”和“妈妈”会带“宝宝”来游玩;“康康医院”的小医生、“肯德基”的服务员也会在空闲时来逛逛,和小动物拍照。可是一段时间后,光顾的人越来越少了,“动物园”渐渐冷清了。管理员整天无所事事,幼儿都说“这里没什么好玩的”,没有人愿意做管理员了。
  我感到很困惑,幼儿显然对小动物是感兴趣的,那么为什么热闹的“动物园”马上变得冷冷清清了呢?这一现象促使我去反思。
  我认识到,“动物园”一开始的热闹是因为全新的游戏情景、材料让幼儿感到很兴奋。在新鲜感褪去之后,怎样维持幼儿的兴趣是我们要思考的关键问题。我反复琢磨,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这主要是因为游戏内容太过单一,对幼儿来说缺少操作和互动,缺乏挑战性,也没有拓展的空间。在“动物园”游戏中,管理员的工作只是把毛绒动物玩具一个个摆放进围栏里,或是用玩具照相机假装给“游客”拍照;“游客”也只能隔着围栏看看小动物,不能和小动物亲密接触。如此单一的、不具挑战性的游戏内容,幼儿没多久就玩厌了。“动物园”游戏只反映了幼儿跟爸爸妈妈去动物园玩的经验,却忽略了他们日常生活中诸如遛狗、喂食等生活经历。我从一开始将游戏定格在“动物园”情景,就已将这些操作排除在外,将幼儿的游戏行为限定在一个很小的框架之内。我所创设的封闭式环境使得游戏没有拓展的空间。而小班幼儿行为有意性不强,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尚没有能力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改变游戏环境。因此,当他们不感兴趣时,他们选择了离开。
  了解了原因之后,我决定改变游戏环境。这一回,我不再凭着自己的主观判断,我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来了解幼儿的兴趣,使幼儿真正玩得起来。
  我首先拆除了围栏,让幼儿和小动物亲密接触,给予机会让他们自由发挥。这下,他们可高兴了,他们会抱着小狗、小鹿去“肯德基”,去乘车,去娃娃家做客……有的幼儿还不时向同伴介绍:“这是我最喜欢的小狗。”他们玩得非常自在,非常开心。先前“动物园”围栏中的小动物已经成了幼儿手中的“宠物”了,他们都说:“我妈妈就是这样抱着小狗狗出去的。”于是,我和他们讨论:“你家的小狗是哪里来的呢?”有的说:“我家本来就有的。”有的说:“是在宠物店买的。”几名有相同经历的幼儿开始热烈地讨论,一名幼儿提议:“我们也来开家宠物店吧!”大家一听,都很赞同。于是,在原来“动物园”的地盘上,“宠物店”开张了。根据幼儿描述的家中养狗的经历,我提供了小梳子、小浴盆、小毛巾、绳子等材料,幼儿也纷纷从家中带来了布娃娃的衣服。在游戏中,“宠物店”里的两名管理员会非常细致地为宠物们洗澡、梳理、穿衣服,还会用各种颜色的橡皮泥为宠物制作不同口味的食物。他们用粉色的彩泥做成“草莓味”的圆形饼干,用绿色彩泥做成“薄荷味”的三角形含片,用肉色彩泥做成“肉骨头”……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们也时常带着“宝宝”来宠物店挑选喜欢的宠物或宠物用品、食品。他们买了宠物回家会给宠物洗澡、喂食,有时会让“宝宝”陪小狗玩,有时会抱着小猫去“肯德基”吃午餐,还会把绳子系在小狗脖子上,牵着小狗外出……他们把以往在娃娃家游戏中照顾宝宝的游戏经验迁移到了宠物身上,还借助动物玩具实现了想和大人一样饲养宠物的愿望。他们的游戏行为源于生活经验,又在游戏中得以扩展和丰富。
  随着游戏的不断进行,幼儿每天都在产生新的玩法。一天,“娃娃家”的“爸爸”说:“我的小狗打喷嚏了。”一听这话,幼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哎呀,不得了,你得带它去看病才行呀!”“爸爸”听后忙转身带着小狗去了“康康医院”。小医生正忙着给“病人”打吊针,他执意不给小狗看病,说:“这里是给人看病的医院,不是给动物看病的。”医院里一时吵吵闹闹,争论不休。一名有生活经验的幼儿提出:“小狗生病都应该去宠物医院,不能去人的医院治疗,因为这样会感染的。”大家听了都很赞同,于是一起“动物看病”事件在幼儿生活经验与角色游戏情节之间架起了桥梁,引发了幼儿开一家“宠物医院”的游戏愿望。
  “宠物医院”就开在“宠物店”旁,幼儿把在“康康医院”中的游戏经验迁移过来,尝试给动物打针、吊盐水、配药。“医生”们细致地照顾着“生病”的“宠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角色游戏情节更为丰满。
  环境的调整使游戏又活了,幼儿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中体验着游戏带来的快乐。他们将游戏取名为“宠物乐园”,因为其中有他们喜欢玩的“宠物店”和“宠物医院”。
  随着时间的推移,“宠物乐园”并没有冷清下来,在兴趣的推动下,游戏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当天气渐渐转冷,幼儿都穿上了冬装时,他们想到了小动物也会怕冷,纷纷从家里带来了自己小时候穿的棉衣准备帮小动物过冬。他们会给“宠物”穿上衣服、戴上围巾,抱着它们外出晒太阳;会主动让我帮他们做一个“煤气灶”,因为天气冷了小动物要喝热水;还会找来毛线铺在动物的小窝中,让它们睡得暖暖的……
其他文献
设计意图:  幼儿是弱小的群体,很容易受到伤害。我们应想办法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让他们了解一些自救的方法,提高应急能力。我园附近有一个消防队,孩子们对时常出现的消防警报很感兴趣。于是,我以此为切入点设计、组织了一个关于如何进行防火自救的集体教学活动。  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情景表演以及玩游戏了解简单的防火知识和自救方法,建立初步的安全防范意识。  2.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准备:  
蒙台梭利区域活动工作材料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感官区、数学区的材料设计很经典,能让幼儿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探究。我们在实践中本着“吸取精华、为我所用”的原则,将部分蒙台梭利工作材料引入日常的区域活动中,使它与其他材料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1.吸收蒙台梭利工作材料的层次性设计理念    我园是混龄编班。幼儿的能力水平有很大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因此我们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吸收了蒙台
原方案的设计意图非常好,“旨在让幼儿理解等待行为的意义,并尝试在积极等待中体验满足与快乐”。但接下来的整个设计只是围绕“怎样等待”,而忽视了“为什么需要等待”。笔者以为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设计的重点不应该只是让幼儿掌握“几种积极等待的方式”,而应该先让幼儿明白“为什么需要等待”,“不等待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而后组织幼儿讨论怎样等待。这样的目标定位也许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对幼儿经验的丰富和提升更有意义
一次偶然的敲击,孩子们发现净水桶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美妙声音,他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探索欲望和兴趣。于是,大班音乐活动“圆桶交响曲”应运而生。在刚开始设计活动方案时,我把它定位为一种开放式的节奏创编活动,先让幼儿在与教师及小伙伴的互动中玩节奏。以此作为节奏乐活动的前奏与铺垫。经过几次试教我发现,虽然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创编富有变化的、有趣的节奏,但是要让孩子们作为一支小乐队以合奏、齐奏或轮奏
编者按:幼儿园中男教师的“缺席”是我国幼儿园的普遍现象。浙江杭州市拱墅区自2010年以来开展了中小学男教师进幼儿园参与教学活动的尝试,这不失为是一种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幼儿园男教师“缺席”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一年多的探索,他们体味了种种艰辛,也小有收获。而他们深知,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许多难题有待攻克。本刊之所以要推出本组关于杭州市拱墅区这一教育机制创新举措的专题报道,是期待广大读者能借
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多种材料引导幼儿吹泡泡。教师先拿出一支吸管,让幼儿猜一猜它能否吹出泡泡,幼儿齐声说“能”,于是教师演示了这个用吸管吹泡泡的过程,然后要求幼儿尝试;接着,教师又拿出一只纱网,也要求幼儿猜测一番,同样教师演示了用纱网吹出泡泡的过程,幼儿则尝试操作了一番。之后教师总结道:凡是有孔的材料都能吹出泡泡。最后,教师拿起一根能弯曲的细铁丝,问幼儿:“这是什么?它能吹出泡泡吗?”幼
设计意图:  体育活动室内有一根拔河用的绳子,这是当年为亲子运动会购置的。孩子们对这根又粗又长的绳子很好奇,经常上前拉拉、摸摸。后来,我们将绳子放到操场上,孩子们开心极了,围着绳子跳来跳去,创造了许多不同的玩法。根据中班幼儿活泼好动、乐意接受挑战的特点,我们创设情境,利用绳子设计了体育活动“过河”,让幼儿在运动和游戏中愉悦身心,锻炼体能。    目标:  1.学习立定跳远和助跑跨跳的动作技能。  
设计意图: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基础。中班幼儿的活动量和活动能力都超过小班幼儿,但他们识别危险的能力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活动中常常出现危险行为。尤其在夏天,幼儿穿的衣服少了,一些身体部位裸露在外,容易发生跌伤、擦伤、流血等事情。我们在鼓励幼儿勇敢、不怕疼的同时,还需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应对态度,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防护能力。为此,在主题活动“快乐夏天”中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区级机关幼儿园陈金娣  原方案以每个幼儿都有的姓名为载体,通过操作、发现、游戏、交流,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姓名的秘密,值得肯定。我认为本活动具有以下价值:  1 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对我国姓氏文化的了解。比如,姓氏的多样性、大多数人随父亲姓等;再如,一个人的名字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标志。更有着深刻的寓意,等等。  2 让幼儿体会家长的期待。幼儿的名字都寄托着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愿望,或
虽然我们在设计一个单元活动主题时会尽量平衡各领域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搞拉郎配。如在这个案例中,让幼儿观看录像可以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搭积木也是幼儿喜欢的建构活动,但是在幼儿看了录像之后立即把搭积木说成是为灾区小朋友盖房子,就有点牵强了。注重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是单元主题活动的优点,但是像这样为联系而联系的做法不够科学、自然。  (河南开封 石道伟)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