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中班)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xxdzc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体育活动室内有一根拔河用的绳子,这是当年为亲子运动会购置的。孩子们对这根又粗又长的绳子很好奇,经常上前拉拉、摸摸。后来,我们将绳子放到操场上,孩子们开心极了,围着绳子跳来跳去,创造了许多不同的玩法。根据中班幼儿活泼好动、乐意接受挑战的特点,我们创设情境,利用绳子设计了体育活动“过河”,让幼儿在运动和游戏中愉悦身心,锻炼体能。
  
  目标:
  1.学习立定跳远和助跑跨跳的动作技能。
  2.提高爬、跑、跳的能力,锻炼体能,发展肢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在难度逐步提高的游戏中,主动参与,大胆尝试,挑战自我。
  
  准备:
  1.大绳一根,鳄鱼胸饰一个,平衡步道、沙包若干,筐一只。
  2.活动前布置好场地。
  
  过程:
  一、小蝌蚪变变变
  1.我们一起把绳子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圆的池塘,来做“小蝌蚪变变变”的游戏吧。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这一热身运动的动作,幼儿观察并跟随教师模仿练习。动作如下:(1)身体趴在地上,双手合放在背上,利用上身的扭动移动身体;(2)蝌蚪长出两条后腿:身体趴在地上,用两条腿连续蹬地并扭动身体前进;(3)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四肢匍匐爬行;(4)变成青蛙起跳:模仿青蛙跳跃的动作,做全身运动。
  
  二、青蛙跳田埂
  1.现在小蝌蚪变成了青蛙。你们知道青蛙有什么本领吗?青蛙不仅会唱歌,还会蹦蹦跳。大家一起来学学青蛙跳田埂。
  2.教师用平衡步道作田埂(一块一块间隔、两块两块间隔等,如下图所示),设置活动路线,通过不断增加高度和宽度来提高活动难度。幼儿可选择不同难度的场地进行练习。教师指导要点如下:
  (1)要求幼儿从同一方向进行跳跃活动。起跳时,用力蹬地,向前上摆臂;落地时,屈腿全蹲,保持平衡。
  (2)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变化难度,也可根据情况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给幼儿增加难度。注意观察个别能力较弱幼儿的活动情况,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
  
  (3)用塑料圈在活动场地边做小池塘,请小青蛙自主掌控休息时间。
  (通过本环节,全体幼儿熟练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方法,大部分幼儿能够进行助跑跨跳的动作练习,部分幼儿能够利用助跑跨跳的方式跳过较远的距离。)
  
  3.幼儿自由活动,教师巡回观察,通过增加难度和语言指导(如“看看别人是怎么跳的”“怎样跳才正确”“现在步道变宽了,你怎样跳过去”等),使幼儿的跳跃动作自然地由立定跳远转变为助跑跨跳。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量,适时集中请个别幼儿展示动作,并讲解动作要领和安全保护知识,在重点部分示范动作并带领幼儿集体练习。
  
  三、青蛙过小河
  1.青蛙越长越大,本领也越来越大。对面田里有许多害虫,现在青蛙要跳过这条小河去捕捉害虫。这条河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你们看看能从哪里跳过去。如果游来了鳄鱼,你敢不敢从鳄鱼身上跳过去?
  2.教师将绳子在地上对折围成一条宽窄不等的小河,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活动能力跳过小河,巩固前面游戏中掌握的动作方法,并利用所学动作完成一定的目标,进一步锻炼体能。
  
  第一次活动:幼儿自由跳过小河,教师引导幼儿看看自己能跳过多宽的河面,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要求注意安全,避免冲撞。
  第二次活动:教师通过增设下雨、河面变宽等情景,提高跳小河的难度。幼儿分散活动,教师巡回观察,注意指导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尝试。
  第三次活动:教师胸前贴上鳄鱼图片做鳄鱼,双膝微屈仰卧河中,幼儿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再从鳄鱼身上跳回来,将害虫放到指定的筐里。
  3.幼儿依次游戏,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通过改变自己膝盖的高度来调节幼儿跳跃的难度。
  四、青蛙回池塘
  1.今天所有的青蛙都很能干,学会了立定跳远和助跑跨跳,跳田埂,过小河,捉害虫,掌握了很多本领。大家累了吧,我们再把绳子围成池塘,休息休息吧。
  2.小青蛙在音乐伴奏下在池塘里游一游,用绳子模拟水波晃动,并相互拍腿放松,休息嬉戏。
  3.简单点评活动情况,表扬幼儿的勇敢。
  4.师幼收拾场地,结束活动。
  
  评析:
  王老师是一个男教师,他结合中班幼儿体育锻炼的目标要求,创设游戏情境,注重幼儿爬、跑、跳等运动技能和体能的培养,重点练习立定跳远和助跑跨跳。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兴趣盎然,自主参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该活动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情境性和游戏性
  整个活动由系列连贯的情景游戏组成:小蝌蚪在池塘里变变变——青蛙跳田埂——青蛙过小河——青蛙回池塘。动态变化的情境能激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原有经验,挑战幼儿的新经验和学习的愿望。把长绳圈起来变成池塘,让幼儿到池塘里做“小蝌蚪变变变”的游戏;把绳子拉成一个长圆变成一条小河,让幼儿学习跨跳过“小河”;用平衡步道作田埂,自己仰卧在河里做鳄鱼等,增强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情趣。
  2.差异性和挑战性
  每个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是存在差异的,王老师在组织教学时特别注重幼儿的发展差异,并据此确定了活动的目标层次和递进策略。如教师用平衡步道作田埂设置活动路线,通过不断增加高度和宽度来提高活动的难度和挑战性,让幼儿自由选择不同难度的场地进行练习。从活动情况来看,全体幼儿基本掌握了立定跳远的方法,大部分幼儿能够进行助跑跨跳的动作练习,部分幼儿能够利用助跑跨跳的方式跳过较远的距离。又如,教师将绳子对折围成一条宽窄不同的小河,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循序渐进地练习跳小河。第一次,让幼儿自由跳;第二次,让幼儿增加宽度跳;第三次,让幼儿增加高度和障碍跳,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把幼儿的学习推向了高潮。
  3.自主性和有效性
  该活动组织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教师用简单的道具创设动态的情境,把有挑战性的活动练习置于有趣的游戏情境中,使幼儿主动参与,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表现出自主学习、勇于挑战的精神。在活动中,教师还有意通过穿插轮流活动和让幼儿间隔休息的方式来调节运动量。适宜的练习密度、梯度,小青蛙的角色体验带来的兴趣和情趣,使活动有序、高效,达成了锻炼体能和发展动作技能的目标要求。
其他文献
幼儿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经验,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具体事物和对材料的操作。让幼儿在模拟生活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有助于幼儿学习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真正学会数学,会用数学。  我们在大班阶段开展“幼儿园综合课程中的数学教育”课题研究时,注重数学教育与主题活动的整合,为幼儿创设既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又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情景,并给幼儿安排真实的活动任务,让幼儿通过做做、想想逐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认识
每个班里都有些日常小物品需要随时取用,怎样为这些小物品找一个收纳之处,让它们“有家可归”呢?我们充分发挥班组成员的特长,用废旧布料缝制了一个分层分格、形状像房子的袋子,将其固定在墙面、柱子或柜子上。布袋的每一格分别可以收纳针、线、纽扣、别针、回形针、清凉油、花露水、梳子、橡皮筋、发夹、剪刀、透明胶、家园联系本、交接班本、便笺本和笔等物品。有了这个袋子,物品的归置便井然有序了。孩子们自发地将它取名为
摘 要  后疫情时代,互联网经济催生的“网红现象”走入农村青少年视野,手机成瘾的现象呈上升趋势。基于教育人种志的研究方法与同一性理论,在珠三角Z村进行长达2年的田野调研发现,网红经济从内容引导、社群运营等方面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多渠道影响其价值选择。价值观教育需从社会参与、学校指导、家庭实施方面,有针对性地通过加强网络监管机制,营造积极向上的媒体舆论氛围,创新德育课程内容与活动形式,
育儿“抢跑”南辕北辙  当前,形式各样的“兴趣班”“艺术班”打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应运而生。对于家长而言,这正好迎合了他们对于孩子成长的焦虑心态和敏感情绪,由此引起了他们对孩子成长的过度关注和干涉。伴随这一切的结果是,孩子的童年生活被淹没在纷繁的机械训练之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已经严重干扰了儿童教育的秩序,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种“抢跑”实际上是一种南辕北辙的
设计意图:  幼儿是弱小的群体,很容易受到伤害。我们应想办法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让他们了解一些自救的方法,提高应急能力。我园附近有一个消防队,孩子们对时常出现的消防警报很感兴趣。于是,我以此为切入点设计、组织了一个关于如何进行防火自救的集体教学活动。  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情景表演以及玩游戏了解简单的防火知识和自救方法,建立初步的安全防范意识。  2.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准备:  
蒙台梭利区域活动工作材料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感官区、数学区的材料设计很经典,能让幼儿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探究。我们在实践中本着“吸取精华、为我所用”的原则,将部分蒙台梭利工作材料引入日常的区域活动中,使它与其他材料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1.吸收蒙台梭利工作材料的层次性设计理念    我园是混龄编班。幼儿的能力水平有很大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因此我们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吸收了蒙台
原方案的设计意图非常好,“旨在让幼儿理解等待行为的意义,并尝试在积极等待中体验满足与快乐”。但接下来的整个设计只是围绕“怎样等待”,而忽视了“为什么需要等待”。笔者以为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设计的重点不应该只是让幼儿掌握“几种积极等待的方式”,而应该先让幼儿明白“为什么需要等待”,“不等待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而后组织幼儿讨论怎样等待。这样的目标定位也许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对幼儿经验的丰富和提升更有意义
一次偶然的敲击,孩子们发现净水桶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美妙声音,他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探索欲望和兴趣。于是,大班音乐活动“圆桶交响曲”应运而生。在刚开始设计活动方案时,我把它定位为一种开放式的节奏创编活动,先让幼儿在与教师及小伙伴的互动中玩节奏。以此作为节奏乐活动的前奏与铺垫。经过几次试教我发现,虽然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创编富有变化的、有趣的节奏,但是要让孩子们作为一支小乐队以合奏、齐奏或轮奏
编者按:幼儿园中男教师的“缺席”是我国幼儿园的普遍现象。浙江杭州市拱墅区自2010年以来开展了中小学男教师进幼儿园参与教学活动的尝试,这不失为是一种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幼儿园男教师“缺席”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一年多的探索,他们体味了种种艰辛,也小有收获。而他们深知,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许多难题有待攻克。本刊之所以要推出本组关于杭州市拱墅区这一教育机制创新举措的专题报道,是期待广大读者能借
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多种材料引导幼儿吹泡泡。教师先拿出一支吸管,让幼儿猜一猜它能否吹出泡泡,幼儿齐声说“能”,于是教师演示了这个用吸管吹泡泡的过程,然后要求幼儿尝试;接着,教师又拿出一只纱网,也要求幼儿猜测一番,同样教师演示了用纱网吹出泡泡的过程,幼儿则尝试操作了一番。之后教师总结道:凡是有孔的材料都能吹出泡泡。最后,教师拿起一根能弯曲的细铁丝,问幼儿:“这是什么?它能吹出泡泡吗?”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