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活动价值的分析等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lu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区级机关幼儿园陈金娣
  原方案以每个幼儿都有的姓名为载体,通过操作、发现、游戏、交流,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姓名的秘密,值得肯定。我认为本活动具有以下价值:
  1 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对我国姓氏文化的了解。比如,姓氏的多样性、大多数人随父亲姓等;再如,一个人的名字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标志。更有着深刻的寓意,等等。
  2 让幼儿体会家长的期待。幼儿的名字都寄托着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愿望,或期望孩子将来有所成就,或期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让幼儿了解自己名字的寓意、介绍名字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幼儿感知自己名字的独特、体验长辈对自己的期望,而且也给幼儿一个积极的暗示,有助于幼儿珍惜自己的姓名,萌发自信、自豪等积极情感。
  3 让幼儿对生活中的姓名及相关文字产生兴趣。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幼儿自然而然地认识姓名文字,将促进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对文字的敏感度。
  有效引导 丰富情感 高艳
  “姓和名”是一个适合大班幼儿开展的社会活动。原方案以发现名字中隐藏的秘密、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为主要目标,注重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感知。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我认为有几点值得斟酌。
  一、做好铺垫
  原方案一开始就出示全班幼儿的名字图,有点唐突。教师可以用点名这种直观的方式引入名字,让幼儿说说在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名字,让幼儿知道姓名很重要,姓名是每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标志。然后再出示全班幼儿的名字图进行提问,幼儿会更容易接受。
  二、进行有效引导
  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认可并欣赏自己的名字是幼儿形成良好自我意识的重要因素。在探索名的秘密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幼儿体会到每个人的名都与众不同,从而促使幼儿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形成初步的自我意识。
  三、丰富幼儿情感
  在“说说名的故事”环节,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情感的激发,让幼儿感受到每个人的名字里面都包含了爸爸妈妈等长辈的深切期望和美好祝愿,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
  让活动更适宜 宋艳丽
  大班幼儿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名字,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而且对大班幼儿进行初步的姓氏启蒙教育也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但细看整个活动方案。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推敲:
  一、目标定位要准确
  原方案制订了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比较空洞、笼统,第二个目标则似乎不太能体现活动的设计意图。我觉得目标的定位可更准确些,建议调整为:(1)知道自己的名字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会区分姓和名,感受中国姓氏的多样。(2)认识自己名字的独特性和含义。知道姓氏和家庭的关系。(3)体会长辈对自己的期望和爱,萌发自己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原方案中教师的语言组织有一些问题,表现在提问的同时亦把答案抛给了幼儿。如环节二“发现姓在名字的前面”这一处的提问和“知道名在姓的后面”这一处的提问所涉及的知识点其实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应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探索、交流,自我发现和总结。此外,同为环节二“关注其他姓氏”这一处的提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建议这样提问:“你知道还有哪些姓?”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师的小结不可或缺
  大班幼儿虽然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但他们的认知、概括、表达能力毕竟有限,而教师的小结可强化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并引发幼儿新的思考,在这方面原方案比较欠缺。如“我的名字”环节,在教师提问、幼儿回答之后,教师可进行小结,让幼儿明确名字里隐藏的秘密:自己的名字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组成名字的字数也是不同的等。另外,在环节二“说出名字的故事”后,教师的小结可体现以下含义:名字里包含了大人对孩子的希望,寄托了家长对孩子的祝福,蕴含着长辈对孩子深深的爱,等等。
其他文献
摘 要  后疫情时代,互联网经济催生的“网红现象”走入农村青少年视野,手机成瘾的现象呈上升趋势。基于教育人种志的研究方法与同一性理论,在珠三角Z村进行长达2年的田野调研发现,网红经济从内容引导、社群运营等方面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多渠道影响其价值选择。价值观教育需从社会参与、学校指导、家庭实施方面,有针对性地通过加强网络监管机制,营造积极向上的媒体舆论氛围,创新德育课程内容与活动形式,
育儿“抢跑”南辕北辙  当前,形式各样的“兴趣班”“艺术班”打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应运而生。对于家长而言,这正好迎合了他们对于孩子成长的焦虑心态和敏感情绪,由此引起了他们对孩子成长的过度关注和干涉。伴随这一切的结果是,孩子的童年生活被淹没在纷繁的机械训练之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已经严重干扰了儿童教育的秩序,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种“抢跑”实际上是一种南辕北辙的
设计意图:  幼儿是弱小的群体,很容易受到伤害。我们应想办法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让他们了解一些自救的方法,提高应急能力。我园附近有一个消防队,孩子们对时常出现的消防警报很感兴趣。于是,我以此为切入点设计、组织了一个关于如何进行防火自救的集体教学活动。  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情景表演以及玩游戏了解简单的防火知识和自救方法,建立初步的安全防范意识。  2.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准备:  
蒙台梭利区域活动工作材料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感官区、数学区的材料设计很经典,能让幼儿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探究。我们在实践中本着“吸取精华、为我所用”的原则,将部分蒙台梭利工作材料引入日常的区域活动中,使它与其他材料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1.吸收蒙台梭利工作材料的层次性设计理念    我园是混龄编班。幼儿的能力水平有很大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因此我们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吸收了蒙台
原方案的设计意图非常好,“旨在让幼儿理解等待行为的意义,并尝试在积极等待中体验满足与快乐”。但接下来的整个设计只是围绕“怎样等待”,而忽视了“为什么需要等待”。笔者以为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设计的重点不应该只是让幼儿掌握“几种积极等待的方式”,而应该先让幼儿明白“为什么需要等待”,“不等待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而后组织幼儿讨论怎样等待。这样的目标定位也许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对幼儿经验的丰富和提升更有意义
一次偶然的敲击,孩子们发现净水桶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美妙声音,他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探索欲望和兴趣。于是,大班音乐活动“圆桶交响曲”应运而生。在刚开始设计活动方案时,我把它定位为一种开放式的节奏创编活动,先让幼儿在与教师及小伙伴的互动中玩节奏。以此作为节奏乐活动的前奏与铺垫。经过几次试教我发现,虽然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创编富有变化的、有趣的节奏,但是要让孩子们作为一支小乐队以合奏、齐奏或轮奏
编者按:幼儿园中男教师的“缺席”是我国幼儿园的普遍现象。浙江杭州市拱墅区自2010年以来开展了中小学男教师进幼儿园参与教学活动的尝试,这不失为是一种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幼儿园男教师“缺席”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一年多的探索,他们体味了种种艰辛,也小有收获。而他们深知,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许多难题有待攻克。本刊之所以要推出本组关于杭州市拱墅区这一教育机制创新举措的专题报道,是期待广大读者能借
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多种材料引导幼儿吹泡泡。教师先拿出一支吸管,让幼儿猜一猜它能否吹出泡泡,幼儿齐声说“能”,于是教师演示了这个用吸管吹泡泡的过程,然后要求幼儿尝试;接着,教师又拿出一只纱网,也要求幼儿猜测一番,同样教师演示了用纱网吹出泡泡的过程,幼儿则尝试操作了一番。之后教师总结道:凡是有孔的材料都能吹出泡泡。最后,教师拿起一根能弯曲的细铁丝,问幼儿:“这是什么?它能吹出泡泡吗?”幼
设计意图:  体育活动室内有一根拔河用的绳子,这是当年为亲子运动会购置的。孩子们对这根又粗又长的绳子很好奇,经常上前拉拉、摸摸。后来,我们将绳子放到操场上,孩子们开心极了,围着绳子跳来跳去,创造了许多不同的玩法。根据中班幼儿活泼好动、乐意接受挑战的特点,我们创设情境,利用绳子设计了体育活动“过河”,让幼儿在运动和游戏中愉悦身心,锻炼体能。    目标:  1.学习立定跳远和助跑跨跳的动作技能。  
设计意图: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基础。中班幼儿的活动量和活动能力都超过小班幼儿,但他们识别危险的能力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活动中常常出现危险行为。尤其在夏天,幼儿穿的衣服少了,一些身体部位裸露在外,容易发生跌伤、擦伤、流血等事情。我们在鼓励幼儿勇敢、不怕疼的同时,还需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应对态度,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防护能力。为此,在主题活动“快乐夏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