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有效性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er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涉知识积累、审美能力培养等多方面要求,但是,由于诗歌语言的含蓄型、跳跃性,抒情手段的曲折性、隐蔽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往往又成为师生欣赏诗歌的难点,因此,进行诗歌鉴赏的有效性教学研究,就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笔者认为,鉴赏诗歌重在“感悟”——感知诗的语言、形象、和表现手段,通过理性分析达到顿悟,披文入情以获得审美体验。因此,只有对诗歌的形式进行研究,其内容方能于幽微处大放其彩。
  形式为内容服务,诗歌鉴赏中,思想情感只有通过优美的形式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下面,笔者从语言、形象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谈谈诗歌鉴赏的“感悟”。
  一、语言——诗歌美丽的衣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古人作诗最讲究对诗句的推敲斟酌,哪怕只字片语,也会努力追求准确、生动、传神。读者只有借助联想、想象“沿波讨源”,才能通过语言显形象,透过形象品意境,最后欣赏意境领悟思想感情。
  赏析诗歌语言主要从三方面入手:诗的“炼”字艺术、诗眼和诗歌的语言风格。
  1.欣赏诗歌的“炼”字艺术,主要是指赏析诗词中准确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以及叠词等。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句中的“敲|”字,诗人抓住夜晚访友的情景,准确传神地运用轻叩门扉的“敲”字,响中寓静地刻画了旷野夜中环境的幽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2.鉴赏“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类是指活现全诗情感态度或意境的词。如宋代词人宋祁的词作《玉楼春·春景》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来。一类是指具有概括性,能统摄全诗思想观点的诗句。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结尾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都是精练巧妙表达诗作主旨的范例。
  二、形象——诗歌强健的体魄
  诗歌中,形象是主体,感情是内涵,所以,鉴赏诗歌其实就是玩味诗中描绘的形象过程。诗歌的形象一般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1.人物形象,一般分为抒情主人公和诗中人物形象两种。
  第一种是诗人直接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屈原的《离骚》,诗人通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诗句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情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第二种是诗中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如:《诗经》《采薇》中的“我”和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等,诗人正是通过他们的遭遇来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怀。
  2.事物形象。即诗中描绘的借以抒情的自然物象。这些形象既有其客观属性,又有浓郁的主观色彩。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把石灰烧制的过程和纯白的颜色来象征人的改造过程和追求的一种高尚节操。
  3.景物形象。是指诗中描绘的多个具体形象的统一体。它又分为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象。
  自然景象。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通过对秋雨初晴后山中晚秋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人文景象。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通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等诗句表现了诗人风雨飘摇中残破不堪的茅屋内外的凄惨情形等等,以此传达诗人强烈的情感爱憎和理想愿望。
  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认知了诗歌形象,才能准确把握诗作的情感思想,这是鉴赏诗歌的重要的途径。
  三、表现手法——诗歌优美的气质
  诗主抒情,诗歌创作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大多数的诗歌都是借助景物来表达情怀,即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诗中以写景为主,感情没有直接外露,但仔细品味分析发现,所写的景物背后蕴含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撷取“孤帆远影碧空尽”和“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友朋之间真挚的友情。
  触景生情,就是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引发联想产生某种情感。如王昌龄的《七绝·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三四句写少妇春日登上楼头,忽见田野埂边柳绿花艳,触景生情顿生相思愁绪:大好春光虚度,伤感中自怨后悔当初鼓励丈夫离家远去求取功名,字里行间流露出少妇对丈夫的一往情深。
  寓情于景,也叫寓情于物,融情于景。这种抒情方式是诗人将主观思想感情融合在景物描写中,抒情没有刻意的“借助”之意,而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渗透作者的情感。如杜甫《春夜喜雨》,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以及郑燮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等诗句都是运用寓情于景表达方式的典范。
  应该注意的是,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触景生情是先见“景”,因景而生情;寓情于景则是见“景”不见“情”,感情尽在景色中。三种方式,虽各具特点,但都体现了诗歌创作的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的原则。
  总而言之,诗是发酵的艺术,形式是外装,情感是灵魂。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我们只有对诗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各种表现形式作深刻赏析,沿波讨源,披文入情,才能感知诗的独特艺术魅力,领略诗作中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作者单位:陕西汉阴中学。
其他文献
区角活动是以幼儿所感兴趣的活动材料与活动类型为依据,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活动而所获得的知识的获取、情感的丰富,这是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幼儿园教育教
目的:评估10岁早产儿和足月儿的屈光状态。
迄今为止学界尚未有明清词话史出现,这是词学研究的重大缺憾之一,因此有必要对明清词话史进行整体性建构。明清词话史的建构应当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历时纵观
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于1995年5月19日正式开工,深圳市治理深圳河办公室受深港政府的委托,具体承担治理深圳河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任务.治理深圳河工程分三期进行:第一
孔凡礼先生点校,中华书局出版的《苏轼文集》,是目前最好的苏轼文集点校本。《文集》以明茅维《苏文忠公全集》为底本,并校以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三苏文粹》、《东坡外集》、《东坡志林》、《仇池笔记》等,博采众本,择善而从。但不免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
马致远的《汉宫秋》,集中了历代史书记载、笔记小说、文人诗篇的成果,又做了新的发展。从中我们是不难看出马致远的创作意图,即从“历史”中寻找镶嵌自己情感、意念的框架,致力于寻找沟通自己情感与“史实”之间的连接点,从而对“史实”进行了大胆的选择和改造,以“借古喻今”,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一、家国衰败的痛楚  《汉宫秋》创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8年),当时的中原各族人民,不仅目睹了蒙古铁骑南
一、加强阅读积累与练习  长期教学实践当中发现,相当数量学生写作状况不理想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阅读量的不足。在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之下,写不好作文就成了必然的事情。就阅读而言,其本质实际上就是一种间接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的年龄以及阅历等都决定了很多生活因素对学生而言是难以习得的,而阅读能够使学生较为充分的获取一些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这都将为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供素材和助力。这里所说的阅读也是有指向性的,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选择姚愉芳(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生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