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o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一直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孩子们阅读量和见识量相对城市学生要小得多。要想让农村学生像城市学生一样流畅表达自己,教师要用心去感受农村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农村地区孩子的作文教学方法。
  1.尝试默写
  基于农村孩子阅读量小的特点,“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说明了它们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方面,如何在这两个方面找到切合实际的通道,卓有成效地发挥阅读对写作的积极作用呢?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默写作文。这种做法适合于农村学生起步阶段,是提高写作素养的有效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默写作文并不是简单的内容抄袭,不是固化学生的思想,而是除经常读作文范例给学生听以外,还要选择适合的听读默写作文范例。这要求范例有典型性,这种典型性主要表现在班级绝大部分同学较为关注的,还有能引起内心强烈共鸣的,在听读的过程中容易激起学生情感的作品。这需要教师在了解班级学生思想、生活特点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有意梳理和巧妙归类,甚至自己动笔,为学生搭建习作与学生思想、生活的桥梁,疏通表达思想与生活的通道。
  2.丰富想象——写作的翅膀
  鲁迅先生十分注重对孩子想象力的培养,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写想象性习作,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的。我们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习作中放飞个性,大胆创新,自由命题,自主习作,享受作文的快乐。因此,小学生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要开展较丰富的联想。怎样才能使孩子神思飞动、文潮奔涌、浮想联翩呢?
  2.1睹物想象
  小学生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比如:一个小小的地球仪,上面只有线条、颜色和简单的文字,让学生站在地球仪前,去寻找壮观的首都,滔滔的长江,雄伟的长城,奇险的黄山,滚滚的黄河,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璀璨的香港,再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像,欣赏这些祖国风景优美的地方,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并通过回忆想象,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生动的语言,把寻找到的地方描述出来。
  2.2听音想象
  作曲家创作的美妙的音乐,也源于生活。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响: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录上一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想象欢腾热闹的街市……
  2.3插写或续写想象
  许多课文的中间或结尾有意犹味尽之感,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写海底的物产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所见、所闻、所听,想象后写出海底除了珊瑚、海参、鱼、虾等,还有哪些动物以怎样的姿态出现。
  3.挖掘农村生活优势,指导从生活入手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社会实践。作文教学更应如此。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泉,也就是叶老所说的:凡是在日常生活中干的、玩的、看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就记下来,这就是作文。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历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所以,既然学生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丰富多样的材料,来引导孩子们写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
  3.1抓住活动素材
  虽然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自身问题,但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他们有着天然的丰富的真实生活经历,他们接触到的是有别于城市孩子的另一片广阔天地,同时有着自己的特性——乡土性。教师应极力挖掘此类特色,引导学生从此入手,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纪实。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趣事”,让学生先利用周末时间,做一做,看一看,再写一写,第二周上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事例交流,互相交流自己的体验、感受,体会生活的“趣”。第二天,当作文上交时,我看到了一个个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真实无忧的童年生活片断:“斗牛”“捉蝌蚪”“斗蛐蛐”“草地大联盟”等,语言可爱天真,文章条理清楚,這样的作文才是孩子内心的真实再现,情感流露。
  3.2抓住景色素材
  农村的风景优美,美丽的大自然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里有狂野的犬吠声;有细柔的鸟语声;还有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这充满乡村气息的生活净化着农村孩子们的心灵,这些都是农村孩子写作最原始的素材。比如,我们学校地处海边,这里的村民们以养殖场为生,所以滩涂里的花蛤、海蛎、鱼虾等都是孩子作文的原材料,甚至村民独特的渔民生活也是孩子的作文素材。所以,以农村生活为基础写出来的作文,也会是最真实,最美丽的。
  4.大显身手,让童心在习作中悦动
  “文章不厌百回改”。习作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懂得写什么,还要教会他们怎么样写。单纯地给学生讲解文章的表达技巧,显得枯燥无味,而在修改自己或者别人习作的过程中,掌握习作表达的技巧,我觉得效果不错。每一次单元习作讲评,我不仅会对学生的优秀习作或好句佳段进行表扬,而且会让学生过过“老师”瘾。把学生习作中一些有毛病的文段展示出来,让“小老师”们诊断,看谁是火眼金睛,发现错误之处,并修改。儿童大多有这个特点——都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设计这一“关”,恰恰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每每到这一个环节,大家都跃跃欲试。学生在诊断与修改中,体验到了“当老师”的感觉,一颗颗童心在成就感中悦动,不知不觉就掌握了习作的表达技巧。这不就是“润物细无声”吗?古人云:“情动而辞发。”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呵护孩子的童心,保留自己的童心,让童心在习作中悦动。
其他文献
摘要: 当前学生的厌学现象普遍存在,表现为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颓靡、消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针对这种现象,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关键字: 中小学生 厌学 对策  厌学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自身成长,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并将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由厌学引起的弃学,更会给社会带来负能量。弃学青少年流向社会,增加了社会负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厌学现象的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一个穿越几千年的历史沧桑得以生存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历经千年而不衰的优秀文化,具有蓬勃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关系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我们作为中国人,有责任和义务学好我们历代祖先所创造下来的经过了千年历史考验的优秀文化,所以国学教育就成了传统文化学习,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通过国学教育来让子孙后代了解我们中国文化,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那么,如
摘 要: 新出台的语文课标对口语交际教学做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也应当适时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设计策略做出适当的调整。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应引导交际活动的价值取向,具有多样的指导方法以及引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激发师生的交际意识,导引课堂要求,优化课堂环境。为此,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必须体现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强调教学过程中多样化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这是摘自《语文课程标准》的一段话。初读它时,似有所悟而实无所得。直到近来无意中处理几件小事时才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课堂上,更存在于课堂之外。不仅有堂皇正规的,而且有信手拈来,看来不值一提的琐屑小事。本文仅就口
摘 要: 中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通过对学生作文的写作探究,可以找到一条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法。在有效的方法指导下,还原学生生活,同时也还原学生乐文的天性,使语文教学工作变得轻松愉快。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评价体系 乐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作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学生学习、生活及走向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然而,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如何改革中学作文教学,使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深思的问题。  一、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作文教学思想急功近利  应试教育使作文教学日益忽略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扭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