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学生的厌学现象普遍存在,表现为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颓靡、消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针对这种现象,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关键字: 中小学生 厌学 对策
厌学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自身成长,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并将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由厌学引起的弃学,更会给社会带来负能量。弃学青少年流向社会,增加了社会负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研究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原因,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就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社会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1.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孩子心灵的污染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对一些影响中小学生学习的电子游戏室、娱乐室应坚决查封。报刊、影视应多为孩子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全社会都应携起手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孩子的心灵真正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孩子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
2.成立工读结合学校。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未成年人在义务教育阶段,还可采取一种过渡式的方法,即半工半读的学校,使那些真正达不到学习要求,但是又不能流入社会的学生有一个受教育的场所。出台一些特殊的政策,使这部分学生有一个出口。
二、家庭教育中要采取的对策
清朝学者曾国藩说过,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这种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1.家长要更新观念。建立“家长—孩子—家长”的互动性教育。以往的家长对孩子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或一味要求孩子做什么,这使孩子缺少了交流和商量的机会。家长们除了培养孩子尊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美德,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学习习惯的教育等外,还要“听听孩子说什么”,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进行进一步培养,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2.创造和谐的家教气氛。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养环境,了解孩子学习生活必备条件,发挥后勤保障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形象,保持家庭和谐愉快。
三、学校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义务教育属于国民素质的教育,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因此,学校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正确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关心和爱护所有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帮助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的保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观念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多给孩子起好表率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纯净的成长空间,避免其受到不利的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提出要促进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目标相同,三位一体,多管齐下,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3.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全身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要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星星在哪里都是很亮的,就是看你有没有抬头去看他们。要有强烈的任责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全身心地引导、教育、鼓励和启迪学生成长 ,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社会。
4.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理解“我能行”的道理,相信我是最棒的,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激励学生要自立、自谦、自强、自信、自爱。要勇敢地表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困难和失败面前要勇于面对。
5.要建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机制。要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切从孩子的品质形成,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竞争意识、探求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成长出发,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他对所学文化科学知识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要看他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科学的态度,以及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努力消除厌学情绪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思想教育工作就要紧紧抓住这点,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今后的路要靠自己走,不能依靠父母一辈子。
2.建立自信心,肯定自己。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摆脱厌学情绪,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总之,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厌学导致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对于厌学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要把尊重与爱播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香春.校风的内涵与外延[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审,2007(8).
[2]詹姆士.杜布森博士.勇于管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8-101.
[3]吴增强.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8-183.
关键字: 中小学生 厌学 对策
厌学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自身成长,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并将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由厌学引起的弃学,更会给社会带来负能量。弃学青少年流向社会,增加了社会负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研究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原因,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就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社会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1.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孩子心灵的污染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对一些影响中小学生学习的电子游戏室、娱乐室应坚决查封。报刊、影视应多为孩子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全社会都应携起手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孩子的心灵真正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孩子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
2.成立工读结合学校。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未成年人在义务教育阶段,还可采取一种过渡式的方法,即半工半读的学校,使那些真正达不到学习要求,但是又不能流入社会的学生有一个受教育的场所。出台一些特殊的政策,使这部分学生有一个出口。
二、家庭教育中要采取的对策
清朝学者曾国藩说过,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这种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1.家长要更新观念。建立“家长—孩子—家长”的互动性教育。以往的家长对孩子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或一味要求孩子做什么,这使孩子缺少了交流和商量的机会。家长们除了培养孩子尊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美德,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学习习惯的教育等外,还要“听听孩子说什么”,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进行进一步培养,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2.创造和谐的家教气氛。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养环境,了解孩子学习生活必备条件,发挥后勤保障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形象,保持家庭和谐愉快。
三、学校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义务教育属于国民素质的教育,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因此,学校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正确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关心和爱护所有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帮助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的保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观念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多给孩子起好表率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纯净的成长空间,避免其受到不利的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提出要促进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目标相同,三位一体,多管齐下,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3.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全身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要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星星在哪里都是很亮的,就是看你有没有抬头去看他们。要有强烈的任责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全身心地引导、教育、鼓励和启迪学生成长 ,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社会。
4.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理解“我能行”的道理,相信我是最棒的,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激励学生要自立、自谦、自强、自信、自爱。要勇敢地表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困难和失败面前要勇于面对。
5.要建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机制。要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切从孩子的品质形成,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竞争意识、探求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成长出发,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他对所学文化科学知识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要看他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科学的态度,以及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努力消除厌学情绪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思想教育工作就要紧紧抓住这点,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今后的路要靠自己走,不能依靠父母一辈子。
2.建立自信心,肯定自己。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摆脱厌学情绪,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总之,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厌学导致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对于厌学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要把尊重与爱播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香春.校风的内涵与外延[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审,2007(8).
[2]詹姆士.杜布森博士.勇于管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8-101.
[3]吴增强.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