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胶酶产生菌Bacillus subtilis Z-5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来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na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以果胶为唯一碳源,通过透明圈法和DNS法从上海海洋大学橘子园的土壤中筛选出一株高产、有良好热稳定性和酸碱耐受性的产果胶酶的野生型菌株Z-5。通过16S rDNA分子技术并综合生理生化特征确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该果胶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最佳酶活性的反应温度为60 ℃,最佳酶活性的反应pH为6.0,在此作用温度和作用pH下,酶活力为(879±2.733) U/mL。此外,该酶在40~50 ℃、pH 6.0~9.0范围内稳定性良好。Ba2+、Fe2+、Ca2+、Cu2+对该酶表现出促进作用,Zn2+、Mn2+对该酶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中Cu2+促进作用最强,Zn2+抑制作用最强,而Mg2+、Hg2+对该酶无明显影响。Bacillus subtilis Z-5所产的果胶酶具有应用于食品商用果胶酶的潜力。
其他文献
近年来,饼干产品在食品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种类也较多。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消费者更加倾向于选择营养健康又兼具美味特性的饼干产品。将乳酸菌作为发酵剂加入到面粉中,与酵母共同发酵制作饼干,可有效改善饼干的风味和感官品质,提高饼干的生物利用率。然而,关于乳酸菌和酵母共同发酵在饼干产品中的应用少有报道,且其共同发酵改善饼干品质的机理缺少深入探究,这极大地限制了饼干工业中乳酸菌
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并未明文规定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但司法实务中,常出现二审法院以原审遗漏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为由,将案件发回重审的情况。我国目前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的认定标准较为原则性,致使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的认定出现困境。认定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时,在规范层面的困境体现在:现行标准下利害关系的界限模糊;在有关第三人的参诉类型上,立法和司法解释存在逻辑不连贯的问题;现行立法未明确划分第三人的类型。在实务层
在明末清初讥评汉魏六朝骈体的浪潮中,陈维崧首倡文体平等观,编纂《今文选》为清初骈体文正名,极具导扬之功。其选文则具有“以人存文”“以文存史”之重要意义。《四大家文选》有选有评,在承继唐宋古文精神的基础上,以归有光为要枢,继述文统,赋予“文以载道”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具有反拨弊风之重要意义。两选体现了陈维崧对清初散文发展的思考之力与引领之功,是其文学反思与创作实践的另一种表达,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与文学
以橄榄甘油二酯油为原料,制作苏打饼干,考察甘油二酯(diglycerides,DAG)含量、烘焙温度、盐添加量、烘焙时间对饼干中3-氯丙醇酯(3-monochloropropane-1,2-diol esters,3-MCPDE)和缩水甘油酯(glycidyl esters,GE)及饼干硬度和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苏打饼干中3-MCPDE和GE的最高含量分别为1.05 mg/kg和0.37 mg/
具身认知是以身体为重要元素,诠释人类在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通过身体感知体验周围世界或环境来获取认知并建构内部概念系统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将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视野扩展至教师个体的身体层面。基于道德主体的积极参与性、道德概念的现实生活性和道德生成的动态情境性,教师个体“身”在规约束缚下实现道德成长,在切“身”体验中陷入不同道德困境,在“身”入其境时面临多种道德局限。在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创建“支持
<正>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具有科学启蒙的重要作用,对现代化信息而言,小学科学是信息化教学“嗅觉最灵敏”的一个学科,应该最先跟上当前信息化教育时代,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增加电化教学形式,从而使科学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基于此,本文就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对策。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在跟随当前教育潮流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不只是停留在书面理
期刊
具身记忆研究主要探讨身体及其感觉运动过程在记忆中的作用。操纵或限制身体的物理状态、具身特征或可用性,可以影响记忆的效率、效价和内容。其内在机制可以通过编码特异性原理、启动效应、隐喻表征理论和再激活假说进行解释,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型。基于现有研究与理论的共性,提出具身记忆的感觉运动模拟模型,强调重新激活在具身记忆中的作用,以期在同一框架下说明身体作用于记忆的过程,并进一步指出重新激活的条件。未来亟需
数字时代以其网络化、沉浸化、泛媒介化的核心特征再次重启技术、身体与学习三者之间关系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场域身体的回归成为必然趋势。本研究分析了身体如何成为数字时代学习场域的新面向;揭示了数字化技术从不同方向卷入身体世界所形成的身体与技术的“间隙”;探究了数字时代学习场域“身体—技术”关系模式下的技术协商形态和身体呈现形式;进而提出实现数字时代学习者身体与技术的共进共生之路径,以此促进数字时代教育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