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州市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腹地,面积9600平方公里,辖六县二区,人口373万。近年来,滨州市充分发挥区位和传统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全市呈现出“一县一品”、“一乡一特”的产业布局。沾化县被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无棣县被命名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阳信县被命名为“中国鸭梨之乡”,惠民县被命名为“中国蜜桃之乡”。全市特色林果基地面积发展到12.47万公顷,2007年果品产量达到95.7万吨。林果业直接产值33.6亿元,林果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上。特色林果的发展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全市有林地面积从2000年的7.52万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12.4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2.5%提高25.4%,7年间林业资源总量翻了一番。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455元增加到2007年的4986元。
1 以特取胜,实现规模化发展
滨州市的沾化冬枣、无棣金丝小枣、阳信鸭梨、惠民蜜桃、邹平水杏等传统林果产品久负盛名,发展特色林果业具有独特优势。但是,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始终没有做大做强,农民收入增长一度陷入徘徊状态。为尽快增加农民收入,该市把眼光放到了当地的林果“土特产”上。从2000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确定了放大地方特色林果产业的发展思路,突出抓好沾化冬枣、无棣金丝小枣、阳信鸭梨、惠民蜜桃、邹平水杏、高酸苹果等特色林果带动农户致富工程,努力建设特色林果强市。一是制定扶持政策,调动果农积极性。按照“扩大规模,膨胀优势,壮大基地”的原则。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经济补助、贴息补助等扶植政策,对特色林果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二是落实林权制度,为果农解除后顾之忧。为保护农民种植特色林果的积极性,严格落实林地政策,明确树杈归属,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并与农户签定林地承包合同,使用权50年不变,发放《林权证》,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三是突出资源特点,科学制定规划。滨州的地理特点是,北部沿海地区土地宽泛、土壤矿化度偏高,最适应种植冬枣和金丝小枣;中部沿黄地区土地水肥条件好,适宜种植鸭梨、高酸苹果、蜜桃、短枝红富士苹果;南部山区适宜种植独具风味的水杏。该市结合农民种植习惯和已有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努力实现区域優势和品种优势的最佳效应。目前全市已建成5.47万公顷冬枣、4.67万公顷金丝小枣、6667公顷鸭梨、3334公顷蜜桃、2000公顷水杏、5334公顷高酸苹果6个特色林果基地,形成了“北部沿海地区红枣飘香,中部沿黄地区桃梨芬芳,南部山区杏柿吐艳”的特色林果业发展格局。
2 龙头带动,实行产业化经营
一是做大专业市场。近几年,先后投资兴建了沾化冬枣批发市场、阳信鸭梨批发市场、无棣小枣批发市场等一批大型果品批发市场。沾化下洼冬枣批发市场年交易冬枣超过1亿千克,交易额超过8亿元。二是做强龙头企业。该市坚持“以规模求突破,以龙头促发展,以市场增效益”,围绕“改、扩、建、联”做文章,集中发展了滨州裕华冬枣有限公司、滨州安德利果汁饮料有限公司、沾化浩华果汁有限公司、山东金丝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林果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林果深加工产业链已拥有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林果加工企业6家,出口创汇企业9家,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总值9.15亿元,年销售收入16.6亿元,利税1.96亿元。三是搞好保鲜运贮。引导农民采取个人、合伙、股份制等形式,大力发展中小型果品保鲜运销企业,已建成冬枣、鸭梨、蜜桃等果品保鲜库3000多座,全市果品保鲜率已达到60%。四是培育合作组织。各主产区都相应成立了冬枣、鸭梨、小枣等特色林果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向果农提供服务,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和会员例会,提高了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同时,积极鼓励农民走出去,开阔眼界找市场,发展农民经纪人,为果农和商家牵线搭桥。沾化县每年组织“千名枣妹下江南,万名妇女闯市场”活动,将沾化冬枣的销售触角延伸到全国20多个省市。
3 科技兴果,打造高质量产品
在狠抓规模膨胀的同时,该市始终把依靠科技提质增效,生产无公害、绿色果品放在首位。一是推广标准化生产。以优质安全为目标,根据各种果树的生物学特征,结合土壤、气候等特点,按果树品种分别制定了完整的地方标准,建设果品标准化示范园,推动面上标准化生产。沾化县以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冬枣为目标,先后制定了《原产地域产品一沾化冬枣》国家标准和《沾化冬枣综合标准》、《沾化冬枣标准化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并拟定了《冬枣贮藏保鲜技术规程》。目前,全市围绕冬枣、金丝小枣、鸭梨、蜜桃等,已建成1个666.67公顷(万亩)国家级果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26个省、市级果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全市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面积达5.8万公顷,沾化、无棣两县和滨州裕华集团公司生产的冬枣、阳信县生产的鸭梨,先后被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二是搞好林果科技服务。各级林业部门围绕特色林果生产,组织开展了送科技下乡、绿色证书培训、科技示范现场会等系列活动,引导农民实行科学管理,增强了农民的标准意识,建立绿色有机冬枣标准化示范区,并对全县6.67公顷(百亩)以上冬枣园进行统一编号,对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专业户挂牌保护。阳信县深入开展鸭梨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建立了666.67公顷鸭梨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1333公顷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极大提高了阳信鸭梨的品质质量,打造了阳信鸭梨“金名片”。三是积极开展林果科研攻关。近年来。市政府每年都拿出专门资金进行林果科研开发,每年都有10多个林果标准化科研项目立项。为解决冬枣保鲜问题,聘请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等4个林业科研机构进行联合攻关,经过几年研究,使冬枣保鲜期达到4个月,打破了冬枣产业发展的“瓶颈”。滨州裕华集团通过科技攻关,开发出了富硒冬枣、环磷酸腺苷冬枣、SOD冬枣、绿色冬枣等20多个新品种,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延长了特色林果产业链。
4 叫响品牌,培植竞争性产业
为使特色林果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该市在不断提高果品质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果品知名度,使冬枣、鸭梨、水杏、蜜桃等产品成为驰名中外的名牌果品。一是扩大宣传。通过一年一度的“沾化冬枣节”、“中国枣乡(无棣)经贸洽谈会”和“阳信梨花会暨经贸洽谈会”等大型活动,使国内外各界人士更多地了解滨 州的特色林果,参与果品的经营与开发。二是争创名牌。经国家工商局批准,先后为林果产品注册了“黄河三角洲”、“雁来红”和“佘太君”等商标。沾化冬枣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取得了证明商标,并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沾化“金丝红”冬枣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阳信鸭梨成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鑫悦实业公司的“鑫悦”牌鸭梨和金地果蔬公司的“阳信鸭梨”获首批山东省名牌农产品,三家鸭梨生产企业先后获得欧盟、泰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商检注册。“雁来红”商标获得“省级著名商标”荣誉称号,三是开发特色林果文化。把多年来群众种植冬枣、鸭梨等特色果园的传统习惯和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整理,编撰成集,出版了一批书籍和光盘,以此为载体开发枣文化、梨文化产业,形成了特色林果和特色文化同生共赢、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5 循环延伸,建设生态型家园
濱州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特色林果业的发展之中,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战略眼光抓延伸、搞配套,确保这一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绿化美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该市把发展特色林果与村庄绿化结合起来,使重点乡镇都实现了村村绿、村村美、村村富。沾化、无棣等县,由于土壤严重盐碱化,村庄绿化难度很大,各级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上栽植冬枣和金丝小枣,少的二三十棵,多的七八十棵,一年收入七八千元,既美化了院落,又增加了收入。二是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特色林果也是一笔宝贵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春天如雪的梨花、夏天金黄的水杏、秋天累累的梨桃、初冬玛瑙般的冬枣,无不令人流连忘返。沾化县下洼镇以冬枣标准化示范园为依托,搞好基础设施配套,2005年创建了沾化县第1家AAA级旅游景区一“中国冬枣之乡旅游区”,以“品尝沾化冬枣,体验农家风情,享受自然休闲”为主题,集游、学、赏、玩、摘、息于一体,成为农业观光旅游的亮点。阳信县观赏梨花、惠民县桃园游,都成为新的农业生态旅游热点,全市特色林果观光旅游年收入达到1.2亿元。三是与林中种养相结合。结合特色林果业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林中种养,林地养殖产业悄然兴起,林中养殖充分利用了林地空间,畜禽粪还是上好的有机肥料,实现了良好的生态循环。裕华集团冬枣园肉鸭养殖,惠民、邹平、无棣等县的林中养鸡等,每667平方米林地年增收近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