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研究的缺失与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mb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流动儿童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容易出现身份认同危机,进而容易出现社会公德心缺失和助人行为减少的现象。目前的研究很少以儿童为被试,而以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则少之又少。基于此,有必要对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的研究缺失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助人行为 研究缺失
  一、缺乏在真实群体生活情境下对流动助人行为的探讨
  目前,几乎所有助人行为的研究都是以实验形式完成的。无论是情景实验还是任务实验,都是研究者在精巧地布局实验环境和精确地控制实验条件下完成的。但是,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弊端。首先,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研究人员通过这样的操作方式,可以精准地测量出不同自变量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程度。进一步而言,研究者可以精确地预测不同心理因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程度。但是,实验情景下的研究思路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实验中得到的数据结果和定论,如何有效地回馈生活并加以运用?实验研究的外在效度如何?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实验室以外的情境中?毕竟,现实生活不等同研究者精心搭建的实验室环境。现实生活中,流动儿童在班级中的时间最长,其社会交往大多发生在班级中。班级如同一个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既是具有群体边界的正式群体,又是包含若干非正式群体或亚群体的复合组织。流动儿童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班级中度过,班级实际上是其日常社会生活环境的一个缩影,也是群体生活的基本单元。因此,以班级作为总体研究流动儿童的助人行为是较适宜的。所以,随机选取一个自然班级对流动儿童的助人行为进行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同时,随机选择自然班级作为群体层面的研究单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真实的班级环境中,几乎所有的研究变量都是在真实而自然的情境中发生并被观测的。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实验环境和实验处理带来的误差,也很好地避免被试选择与实验情境交互作用带来的误差,从而解决研究外在效度不足的问题。
  二、研究层次过于集中在微观个体层面
  有关助人行为的研究大多从微观个体层面出发,分析助人行为发生的动机及影响因素。目前,缺乏在群体层面的研究视野下,以行动者所处群体背景为依托,对群体中个体间助人行为关系模式探讨。这种群体层面的研究思路,在使研究者能够有效地关注个体助人行为的同时,注重班级间的群体助人关系规律。这样对拓展研究者的研究格局和视野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它可以促使研究者不再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个体层面,另一方面它使研究者能将眼界提升到中观的群体层面。这将使研究者切实地观察到现实班级中不同身份的个体间有怎样的互动形式。选择整体班级作为中观层面群体单位的界定方式是一种质的飞跃,它既体现了研究者视野的提升,更体现了对研究主题内涵的拓展与深入。
  三、忽视对在群体层面对助人关系网络的分析
  将助人行为研究的微观和中观两个层面链接在一起时,有一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行动者个体是如何“镶嵌”在助人关系网络的结构中?这个问题使我们跳出简单的微观层次,从整体上探索个体助人行为动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显然,这也需要有一种新方法,在关注个体助人行为发生的同时,能够有效理解个体所处群体环境,洞悉助人行为是如何在群体中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网络分析无疑是恰当的分析方法。目前助人行为的研究中,因为过多聚焦个体层面,所以缺乏助人关系网络的相关研究文献。对群体身份网络和助人行为关系网络相关测量的实证研究亦无法找到文献支持。这种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将促使传统的实验结果在社会情境背景下的适用性有所缺失。
  从符号互动论看,社会环境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始终影响和塑造着个体的认知解释行动与创造能力。个体和环境之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社会学习理论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也肯定了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互动研究。该理论认为儿童会通过对外界的模仿来内化形成自己的行为。流动儿童相比城市儿童,其外部环境变化较大,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个体容易出现对环境变量的不适当反应,并导致各种问题行为出现。作为流动儿童所接触的最直接和频繁的环境,班级环境对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中,对班级整体结构的讨论早已有之。早在1984年,黄希庭和时勘已运用社会测量法分析班级亚群体的数量、结构和成因,对大学班集体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班级中的两极人物具有明显的个性特质差异。但是,目前仍然缺少一套完整而全面的促进方案,从班级角度出发,将微观个体层面的流动儿童帮助行为和中观群体层面班级助人关系网络结合在一起。
  所以,当对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研究时,在班级结构角度下,分析助人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便具有了深刻意义。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在群体层面上了解,流动儿童所在班级的结构状态及亚群体状态。另一方面在明确中观层面群体结构特征基础上,可进一步了解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间的帮助行为如何发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阳.群体身份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371-376.
  [2]陈阳.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特点及促进:基于群体身份认同视角[D].辽宁师范大学,2015.
  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罪错青少年群体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L11DGL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低年级英语教学展开研究,突出语感启蒙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价值和意义,结合相关的实验数据,从低年级语感启蒙课堂的设计出发,力求小学英语语感启蒙课堂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小学英语 低年级 语感启蒙 有效性  一、明辨之:语感启蒙准备阶段的教学不足  一是“旁若无人”式的教学。不少教师将自己作为课堂的“发言人”,学生坐在下面仅仅扮演聆听者的角色,课堂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在课堂
摘 要: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上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活动方式生活化,让学生留心发现生活中的语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活化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包括:(1)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摘 要: 大部分人对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他们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随着普通高中的扩招,中职院校的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对此,本文将结合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激发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中职数学课堂“活”起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数学课堂 “活”起来  数学是中职学校里一门相当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它不仅提升了学
摘 要: 译林版三年级英语新教材把卡通带到了课本,其中每个单元的Cartoon Time部分,积极创设了既生动又易懂的卡通情境,让孩子们既有观看卡通片时的快乐,又有学习上的收获,还能通过小组模仿表演来增强小组合作和交流,鼓励学生现学现用,以表演和模仿为主,为孩子们找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与动力,对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三年级英语新教材 英语兴趣 培养方式 卡通教学  如何提高
摘 要: 作为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学评价从单一、片面走向多元化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要与必然。如何通过多维度的教学评价,让中学生能够理性而全面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从而提高初中美术课堂学习质量与效率十分关键。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 初中美术 教学评价 多维度 立体搭建  在物理世界中,“维”指的是一种度量,所谓一维是长度,二维即平面,三维成立体,因此,我们通常所说
情景交际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旨在加强学生在不同情景中对英语知识的熟练应用,使学生对已学习的英语语言知识更系统化,并使学生掌握特定情景中的一些术语及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具体来说,经过情景交际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一般交际和沟通,应对工作、商务、涉外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情景
一、教材分析  河流的综合开发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要面对的课题,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堪称成功典范。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2)流域早期开发及其后果;(3)流域的综合开发措施。另外,教材增加了阅读材料:墨累—达令河流域和伏尔加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使学生对流域的综合开发有了进一步理解。由于我校地处陕南汉水流域,加上汉水流域和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十分相似,田纳西河的成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思想品德中考命题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时代性、生活性、基础性、能力性更加突出,彰显了思想品德的学科性质和价值。作者从新疆近三年思想品德中考命题特点入手,研读命题特点,发现命题趋势,对初中思想品德复习备考策略进行了有效探讨。  关键词: 中考 思想品德 命题特点 备考策略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省市思想品德中考试题,我们发现,各地思想品德中考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反映现实生活
摘 要: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式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化教学 教学方法  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生活化元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对小学数学教
摘 要: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的核心课程,本文首先介绍软件工程课程的重要性及传统教育模式,针对软件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目前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提出基于实践教学理念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进措施,为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及充足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实践思维 软件工程 教学模式  1.引言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偏重应用性和实践性,是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