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思维向前跨越,必须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和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并允许学生“犯错误”,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异想天开。必要时,教师应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启迪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主导地位;思维过程;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26-0062-03
数学能力的归宿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方面的思维训练。作为数学教师,只有把握住了思维过程的教学,才算是把握住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怎么才算有效地进行思维过程的教学呢?
一、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
这里所说的“条件”,就是要求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艺术,把“死”知识盘活;在课堂上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引导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理解并深化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概念、定理、公式)。
例1:聪聪骑自行车从河边草城到沙城,每小时走15千米,2小时后离中点5千米,河边草城与沙城相距多少千米?
有的学生读题后,画出了一个草图:
从图中,很快看出两城相距:(15×2 5)×2=70(千米),老师先肯定他的答案,然后转身,在离中点5千米处打个“?”号,说“孩子,你只看到了一种情况,这道题还有另一种情况呢。”这时老师启发学生画出第二种线段图:
本草图也表示2小时后离中点5千米,你们算一算这种情况,两城相距多少千米?(15×2-5)×2=50(千米),让学生明白,这道题有两种可能:一是离中点差5千米,一是超过中点5千米,本例既加深了对中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可以故设障碍,其思维能力就可以向前跨越一步。
例2:夏天马上就到了,某商店规定:凡在本店买饮料的,三个空瓶可以换回一瓶饮料。王明在此店买了6瓶饮料,那么他能喝到几瓶饮料?
学生看到本例第一反应,太简单了,马上就算,6÷3=2(瓶) 6 2=8(瓶)答:…。
教师立刻接着问道:“你手里的2个空瓶能换饮料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来凑够3个瓶子呢?动脑筋想一想。
生1:在商店门口等着,看谁喝完了向他借一个,共3个。
生2:等着人来喝再借,还不如和商店借一个空瓶呢。这样就够3个瓶子了,能换回一瓶饮料,你喝完后,把这空瓶还回商店,商店也不亏本,这种方法比较好。
师:这时我们能喝到6÷3=2(瓶) (2 1)÷3=1(瓶) 6 2 1=9(瓶)。
答:他能喝到9瓶饮料。
师:老师还有更简便的方法,你想知道吗?买2瓶饮料就能喝到3瓶饮料:先向商店借一个空瓶加上你喝完的两个空瓶就能换回一瓶饮料,把汽水喝完还回商店,正好公平,所以本题可以用6÷(3-1)×3=9(瓶)答:他能喝到9瓶饮料。
学生练习:三个空瓶可以换回一瓶饮料,如果想喝到12瓶饮料,最少应当买几瓶饮料?
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为学生作了周到的考虑和安排;殊不知,包办代替的结果,剥夺了学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只能事倍功半。笔者曾听了一堂关于“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的公开课,教者先从正面、侧面、上面的面积公式引入,导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 长×高 宽×高)×2,还讲了在公式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在这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经历了三十五分钟的问题轰炸,已疲劳得昏昏然了,还有五分钟的练习,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课,无论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看,还是从培养能力的角度看,都不是成功的。
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就是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丝毫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启动学生的思维。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是必须注意的。
(一)允许学生“犯错误”
学生的思维“犯错误”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如果教师一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向不符合自己为学生设定的方向,就立即加以“引导”、“收敛”结果只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只能走上“先生讲,学生听”的老路,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只有通过比较、鉴别才能导出正确、有效的思维。
例3:甲、乙两个港口相距264千米,一船顺水每小时行11千米,逆水每小时行8千米。在甲乙两港之间往返一次需多长时间?
错解1: 264÷(11 8)
错解2: 264×2÷(11 8)
分析:上题属一般行程问题。是求从甲港到乙港顺水航行时间与从乙港逆水航行所需时间的和。上面两种解法都错了。
正确解法:264÷11 264÷8=57(小时)
在解答行程问题时,一定要仔细分析题意,首先要明确运动着的物体是一个还是两个,行程是多少,然后根据合理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本例还可追问往返的平均速度:264×2÷(264÷11 264÷8)
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找出正确的方法,比教师告诉他们更有效,因为他们从中体会到“发现”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任何一件事的成功的背后,都包含着探索的艰辛,从而养成自觉的思维习惯,鼓足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正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爆发,是思维活动积极的象征。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几十个学生的思维活动限制在自己设定的框框内,那样也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例4: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前4天平均每天加工80个,后6天每天多加工10个,王师傅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
一般的解法是用加工的零件总数除以总天数来求。
【80 × 4 (80 10) × 6】 ÷ (4 6) = 86(个)
有的学生这样想:师傅在前4天和后 6天中,每天都完成加工80个零件的基本任务,并且在后6天中,每天多加工10个零件,共多加工(10 × 6)个零件。这多加工的(10 × 6)个除以10天,就得到平均每天多加工零件的个数,用基本任务80个加上平均每天多加工的个数,可以得到师傅平均每天加工零件的个数。80 10 × 6 ÷ (4 6) = 86(个)解法的又一次简化,正是思维活动升华的结果。学生的思维成果,对其他学生更有说服力,他们更容易接受,从而起到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向学生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
精心备课的教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的往往是最佳的思维途径和最简捷的解题方法。能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就是不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因为这是教师告诉学生的成功的思维。如果向学生介绍这成功的路是怎么来的,将会破除学生对数学思维的神秘感,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事实上,在某一问题的考查、分析过程中,教师的思维是逐步完善的。
例5:有9个皮球,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的重量比合格的产品轻一些,用肉眼看不出哪一个是次品,请用天平来称,最少称几次,就能找到那个次品?
思路分析:把9个皮球每3个为一组分为三组,拿出其中的两组放在天平的两端,如果天平平衡,那么次品在剩下的那一组中;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次品在轻的那一端。这样,只称一次,就能断定次品在哪一组中了。接下来,再称一次就能找到那个次品了,方法是:从含有次品的那一组中任意取出两个皮球,放在天平的两端: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那一个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一端是次品。这样,只称两次,就能找到那个次品。
巩固题:有18个皮球,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的重量比合格的产品轻一些,用肉眼看不出哪一个是次品,请用天平来称,最少称几次,就能找到那个次品?(3次)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的思维也会受阻而出现错误,而教师告诉学生自己是怎样排除思维障碍的,对学生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主导地位;思维过程;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26-0062-03
数学能力的归宿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方面的思维训练。作为数学教师,只有把握住了思维过程的教学,才算是把握住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怎么才算有效地进行思维过程的教学呢?
一、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
这里所说的“条件”,就是要求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艺术,把“死”知识盘活;在课堂上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引导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理解并深化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概念、定理、公式)。
例1:聪聪骑自行车从河边草城到沙城,每小时走15千米,2小时后离中点5千米,河边草城与沙城相距多少千米?
有的学生读题后,画出了一个草图:
从图中,很快看出两城相距:(15×2 5)×2=70(千米),老师先肯定他的答案,然后转身,在离中点5千米处打个“?”号,说“孩子,你只看到了一种情况,这道题还有另一种情况呢。”这时老师启发学生画出第二种线段图:
本草图也表示2小时后离中点5千米,你们算一算这种情况,两城相距多少千米?(15×2-5)×2=50(千米),让学生明白,这道题有两种可能:一是离中点差5千米,一是超过中点5千米,本例既加深了对中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可以故设障碍,其思维能力就可以向前跨越一步。
例2:夏天马上就到了,某商店规定:凡在本店买饮料的,三个空瓶可以换回一瓶饮料。王明在此店买了6瓶饮料,那么他能喝到几瓶饮料?
学生看到本例第一反应,太简单了,马上就算,6÷3=2(瓶) 6 2=8(瓶)答:…。
教师立刻接着问道:“你手里的2个空瓶能换饮料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来凑够3个瓶子呢?动脑筋想一想。
生1:在商店门口等着,看谁喝完了向他借一个,共3个。
生2:等着人来喝再借,还不如和商店借一个空瓶呢。这样就够3个瓶子了,能换回一瓶饮料,你喝完后,把这空瓶还回商店,商店也不亏本,这种方法比较好。
师:这时我们能喝到6÷3=2(瓶) (2 1)÷3=1(瓶) 6 2 1=9(瓶)。
答:他能喝到9瓶饮料。
师:老师还有更简便的方法,你想知道吗?买2瓶饮料就能喝到3瓶饮料:先向商店借一个空瓶加上你喝完的两个空瓶就能换回一瓶饮料,把汽水喝完还回商店,正好公平,所以本题可以用6÷(3-1)×3=9(瓶)答:他能喝到9瓶饮料。
学生练习:三个空瓶可以换回一瓶饮料,如果想喝到12瓶饮料,最少应当买几瓶饮料?
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为学生作了周到的考虑和安排;殊不知,包办代替的结果,剥夺了学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只能事倍功半。笔者曾听了一堂关于“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的公开课,教者先从正面、侧面、上面的面积公式引入,导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 长×高 宽×高)×2,还讲了在公式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在这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经历了三十五分钟的问题轰炸,已疲劳得昏昏然了,还有五分钟的练习,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课,无论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看,还是从培养能力的角度看,都不是成功的。
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就是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丝毫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启动学生的思维。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是必须注意的。
(一)允许学生“犯错误”
学生的思维“犯错误”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如果教师一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向不符合自己为学生设定的方向,就立即加以“引导”、“收敛”结果只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只能走上“先生讲,学生听”的老路,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只有通过比较、鉴别才能导出正确、有效的思维。
例3:甲、乙两个港口相距264千米,一船顺水每小时行11千米,逆水每小时行8千米。在甲乙两港之间往返一次需多长时间?
错解1: 264÷(11 8)
错解2: 264×2÷(11 8)
分析:上题属一般行程问题。是求从甲港到乙港顺水航行时间与从乙港逆水航行所需时间的和。上面两种解法都错了。
正确解法:264÷11 264÷8=57(小时)
在解答行程问题时,一定要仔细分析题意,首先要明确运动着的物体是一个还是两个,行程是多少,然后根据合理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本例还可追问往返的平均速度:264×2÷(264÷11 264÷8)
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找出正确的方法,比教师告诉他们更有效,因为他们从中体会到“发现”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任何一件事的成功的背后,都包含着探索的艰辛,从而养成自觉的思维习惯,鼓足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正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爆发,是思维活动积极的象征。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几十个学生的思维活动限制在自己设定的框框内,那样也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例4: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前4天平均每天加工80个,后6天每天多加工10个,王师傅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
一般的解法是用加工的零件总数除以总天数来求。
【80 × 4 (80 10) × 6】 ÷ (4 6) = 86(个)
有的学生这样想:师傅在前4天和后 6天中,每天都完成加工80个零件的基本任务,并且在后6天中,每天多加工10个零件,共多加工(10 × 6)个零件。这多加工的(10 × 6)个除以10天,就得到平均每天多加工零件的个数,用基本任务80个加上平均每天多加工的个数,可以得到师傅平均每天加工零件的个数。80 10 × 6 ÷ (4 6) = 86(个)解法的又一次简化,正是思维活动升华的结果。学生的思维成果,对其他学生更有说服力,他们更容易接受,从而起到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向学生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
精心备课的教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的往往是最佳的思维途径和最简捷的解题方法。能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就是不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因为这是教师告诉学生的成功的思维。如果向学生介绍这成功的路是怎么来的,将会破除学生对数学思维的神秘感,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事实上,在某一问题的考查、分析过程中,教师的思维是逐步完善的。
例5:有9个皮球,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的重量比合格的产品轻一些,用肉眼看不出哪一个是次品,请用天平来称,最少称几次,就能找到那个次品?
思路分析:把9个皮球每3个为一组分为三组,拿出其中的两组放在天平的两端,如果天平平衡,那么次品在剩下的那一组中;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次品在轻的那一端。这样,只称一次,就能断定次品在哪一组中了。接下来,再称一次就能找到那个次品了,方法是:从含有次品的那一组中任意取出两个皮球,放在天平的两端: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那一个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一端是次品。这样,只称两次,就能找到那个次品。
巩固题:有18个皮球,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的重量比合格的产品轻一些,用肉眼看不出哪一个是次品,请用天平来称,最少称几次,就能找到那个次品?(3次)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的思维也会受阻而出现错误,而教师告诉学生自己是怎样排除思维障碍的,对学生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