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过程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j190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思维向前跨越,必须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和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并允许学生“犯错误”,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异想天开。必要时,教师应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启迪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主导地位;思维过程;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26-0062-03
  数学能力的归宿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方面的思维训练。作为数学教师,只有把握住了思维过程的教学,才算是把握住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怎么才算有效地进行思维过程的教学呢?
  一、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
  这里所说的“条件”,就是要求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艺术,把“死”知识盘活;在课堂上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引导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理解并深化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概念、定理、公式)。
  例1:聪聪骑自行车从河边草城到沙城,每小时走15千米,2小时后离中点5千米,河边草城与沙城相距多少千米?
  有的学生读题后,画出了一个草图:
  从图中,很快看出两城相距:(15×2 5)×2=70(千米),老师先肯定他的答案,然后转身,在离中点5千米处打个“?”号,说“孩子,你只看到了一种情况,这道题还有另一种情况呢。”这时老师启发学生画出第二种线段图:
  本草图也表示2小时后离中点5千米,你们算一算这种情况,两城相距多少千米?(15×2-5)×2=50(千米),让学生明白,这道题有两种可能:一是离中点差5千米,一是超过中点5千米,本例既加深了对中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可以故设障碍,其思维能力就可以向前跨越一步。
  例2:夏天马上就到了,某商店规定:凡在本店买饮料的,三个空瓶可以换回一瓶饮料。王明在此店买了6瓶饮料,那么他能喝到几瓶饮料?
  学生看到本例第一反应,太简单了,马上就算,6÷3=2(瓶) 6 2=8(瓶)答:…。
  教师立刻接着问道:“你手里的2个空瓶能换饮料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来凑够3个瓶子呢?动脑筋想一想。
  生1:在商店门口等着,看谁喝完了向他借一个,共3个。
  生2:等着人来喝再借,还不如和商店借一个空瓶呢。这样就够3个瓶子了,能换回一瓶饮料,你喝完后,把这空瓶还回商店,商店也不亏本,这种方法比较好。
  师:这时我们能喝到6÷3=2(瓶) (2 1)÷3=1(瓶) 6 2 1=9(瓶)。
  答:他能喝到9瓶饮料。
  师:老师还有更简便的方法,你想知道吗?买2瓶饮料就能喝到3瓶饮料:先向商店借一个空瓶加上你喝完的两个空瓶就能换回一瓶饮料,把汽水喝完还回商店,正好公平,所以本题可以用6÷(3-1)×3=9(瓶)答:他能喝到9瓶饮料。
  学生练习:三个空瓶可以换回一瓶饮料,如果想喝到12瓶饮料,最少应当买几瓶饮料?
  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为学生作了周到的考虑和安排;殊不知,包办代替的结果,剥夺了学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只能事倍功半。笔者曾听了一堂关于“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的公开课,教者先从正面、侧面、上面的面积公式引入,导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 长×高 宽×高)×2,还讲了在公式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在这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经历了三十五分钟的问题轰炸,已疲劳得昏昏然了,还有五分钟的练习,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课,无论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看,还是从培养能力的角度看,都不是成功的。
  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就是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丝毫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启动学生的思维。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是必须注意的。
  (一)允许学生“犯错误”
  学生的思维“犯错误”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如果教师一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向不符合自己为学生设定的方向,就立即加以“引导”、“收敛”结果只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只能走上“先生讲,学生听”的老路,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只有通过比较、鉴别才能导出正确、有效的思维。
  例3:甲、乙两个港口相距264千米,一船顺水每小时行11千米,逆水每小时行8千米。在甲乙两港之间往返一次需多长时间?
  错解1: 264÷(11 8)
  错解2: 264×2÷(11 8)
  分析:上题属一般行程问题。是求从甲港到乙港顺水航行时间与从乙港逆水航行所需时间的和。上面两种解法都错了。
  正确解法:264÷11 264÷8=57(小时)
  在解答行程问题时,一定要仔细分析题意,首先要明确运动着的物体是一个还是两个,行程是多少,然后根据合理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本例还可追问往返的平均速度:264×2÷(264÷11 264÷8)
  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找出正确的方法,比教师告诉他们更有效,因为他们从中体会到“发现”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任何一件事的成功的背后,都包含着探索的艰辛,从而养成自觉的思维习惯,鼓足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正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爆发,是思维活动积极的象征。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几十个学生的思维活动限制在自己设定的框框内,那样也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例4: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前4天平均每天加工80个,后6天每天多加工10个,王师傅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
  一般的解法是用加工的零件总数除以总天数来求。
  【80 × 4 (80 10) × 6】 ÷ (4 6) = 86(个)
  有的学生这样想:师傅在前4天和后 6天中,每天都完成加工80个零件的基本任务,并且在后6天中,每天多加工10个零件,共多加工(10 × 6)个零件。这多加工的(10 × 6)个除以10天,就得到平均每天多加工零件的个数,用基本任务80个加上平均每天多加工的个数,可以得到师傅平均每天加工零件的个数。80 10 × 6 ÷ (4 6) = 86(个)解法的又一次简化,正是思维活动升华的结果。学生的思维成果,对其他学生更有说服力,他们更容易接受,从而起到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向学生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
  精心备课的教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的往往是最佳的思维途径和最简捷的解题方法。能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就是不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因为这是教师告诉学生的成功的思维。如果向学生介绍这成功的路是怎么来的,将会破除学生对数学思维的神秘感,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事实上,在某一问题的考查、分析过程中,教师的思维是逐步完善的。
  例5:有9个皮球,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的重量比合格的产品轻一些,用肉眼看不出哪一个是次品,请用天平来称,最少称几次,就能找到那个次品?
  思路分析:把9个皮球每3个为一组分为三组,拿出其中的两组放在天平的两端,如果天平平衡,那么次品在剩下的那一组中;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次品在轻的那一端。这样,只称一次,就能断定次品在哪一组中了。接下来,再称一次就能找到那个次品了,方法是:从含有次品的那一组中任意取出两个皮球,放在天平的两端: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那一个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一端是次品。这样,只称两次,就能找到那个次品。
  巩固题:有18个皮球,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的重量比合格的产品轻一些,用肉眼看不出哪一个是次品,请用天平来称,最少称几次,就能找到那个次品?(3次)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的思维也会受阻而出现错误,而教师告诉学生自己是怎样排除思维障碍的,对学生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启发作用。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形而上学或者说“道”是否可言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道家在这方面有一个强势的理论,认为“道”不可“道”(名、言),却可以“正言若反”的方式表述。禅宗亦在同一理论延长线上理解其不可说的“第一义”。冯友兰将这一致思方式概括为“负的方法”,并认为其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然而,此一论断忽略了儒家对形而上学言说问题的独特理解。大致来看,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并非一个纯理论问题,而决定于言者或听者的德性
在课堂教学中,错误总是不可避免要发生的。如果教师仅仅是消极地予以纠正,虽然不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总是会留下一点瑕疵;相反,如果教师愿意积极地开动脑筋,做点文章,也许这个错误就变成了难得的机会,可以为课堂增添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迂回转折,引导学生自我改错  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再加上他们的思维能力仍处于发展的阶段,考虑问题不全面,课后的作业都不一定能顺利完成,更不用说课堂上在
摘 要: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只有不断反思,才会有学习的不断进步。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是培养其反思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其中,让学生着重从“课堂总结、习题分析、一题多解、错题集锦”四个方面进行反思,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思能力;数学日记;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
摘 要:根据教育部安排,小学语文教材从2019年秋季起全部改为统编教材,各地所编教材一律停用,这涉及到的四、五、六三个年级冀教版转统编教材,我们对两个版本教材从选文、阅读、综合实践、口语交际、写作、积累等方面进行了比对,并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参考建议,以期我省的小学语文教学顺利实现衔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建议;语文教材;教材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一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的提出    小组,是学校班级学生管理中一个常见的概念,通常意义上的“组”就是“列”,在管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至多就是收发试卷、作业。现代教育把合作学习小组的概念引入班级学生管理,让学生管理更加精细,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让班级和学生管理更加有效。  学生小组化管理模式的含义是指构建具有管理功能的小组,把班级和学生的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小组上,然后将小组延伸到个体,促进
摘 要:经过2020年以“学生音乐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和评价”为主题的河北省小学音乐学科优质课评选活动,从评选活动的亮点与进步、改进与完善两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分析:小学音乐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综合素养;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导向、规划、调控、评价作用;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教学重点,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不能过于说教,忽视音乐
Over the years,  As we grow old,  We remember our father,  So brave and bold.  In the garden,  Leaning on the plow,  He would listen to me;  I see him now.  He would give advice,  And understand;  He
摘 要:数学课堂应在教师引领下,以问题为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实践的活动中,大胆猜测、大胆设想、质疑问难、发现验证、发表见解,自主获取知识。在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适时、适当、适人的激励性评价,并对课堂中暴露的错误资源要充分地利用,激发学生敢批、敢辩、敢纠的意志,以促进学生完善自己意义上的认知建构。
如何利用好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发挥它的最大功效,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助手呢?笔者认为应该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处理好电视课堂与现实课堂的关系,实现虚拟与现实课堂的巧妙对接  利用课程教学类光盘进行教学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有两个课堂:一是电视中学习伙伴与老师的课堂,二是现实中学生与教师身处的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交替授课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学习
摘 要: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如果能明确布置阅读任务,学生就能紧紧围绕任务开展学习活动,有目的地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理解运用,最终达成阅读目标。阅读任务可设置参与排序游戏,探索学习任务;创设观察情境,理解关键词语;开展角色朗读,探究对话意思;反复对比插图,领悟故事寓意等策略开展学习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任务;学习活动;形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