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吗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一位同事问了我一个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名副其实”可以写作“名符其实”,而“名不副实”也可以写作“名不符实”,那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以写作“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吗?我一时被难住了,于是我开始留意一些报刊。逐渐发现不少名气较大的报纸中也有那么写的,试举搜集到的几例:
  (1)名校标签不是万能的,有些集团化后优质教育资源是稀释了,盛名之下,其实难符。(钱江晚报)
  (2)从这两年的成交效果来看。有些名家专场确实拍出了令人惊诧的好成绩,有些则是表现平平,有些则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新民晚报)
  (3)在当时,这样的职业并不被那些志存高远的青年才俊们看好:收入低、清苦、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大学教师给人一种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印象。(中华工商时报)
  (4)这本是一个常识,嘉兴粽子久享盛名,盛名之下,也许其实难符,但若说“嘉兴粽子是世界上最难吃的粽子”,安有是理?(青年时报)
  以上报刊中的“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可以这么写吗?这个问题似乎应该先从“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与“名不符实”的关系谈起。
  查阅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汉语大词典》都以“名副其实”、“名不副实”为主条,分别注明“也说名符其实”和“也说名不符实”,两者之间应当是异形成语的关系。《异形词汇编》和《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即都将其视为异形成语。
  “副”本身就有“相称、符合”的义项。《说文》:“副,判也。”“判”作“分”或作“剖”解。段注:“副之则一物成二,因乃谓之副。因之凡分而合者皆谓之副。”一物剖分成两部分。两部分之间有相称相配叫作“相副”。而关于“符”《说文》日:“符,信也。汉制以竹,分而相合。”引申为符合。可见“副”和“符”两字都有“相称、符合”的意思。因此,“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名不副实”与“名不符实”之间意思差别不大,但成语“名不副实”和“名副其实”两者出现得较早,更为书面化。如《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即认为:“成语本作‘名副其实’,后‘名符其实’随俗而流行,二者音义略有不同”,“前者有书面语色彩。后者有口语色彩,可并存并用”。
  那么“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也是异形成语吗?我认为在语词方面不可使用简单的逻辑推理方法,需要具体地分析。
  周有光先生在《异形词的整理和汉语词汇的歧异现象(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代序)》一文中谈到,“异形词的认定则以《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以及讨论异形词问题的各种文章为来源”。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可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一语最早出自《后汉书·黄琼传》中的李固《遗黄琼书》:“尝闻语日:‘蛲蛲者易缺,撽撽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意思是说名望很大的人,他的实际情况很难与所享有的声望相称。多用来提醒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这些权威工具书都收了成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都没有、收“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这一词条。由此这一词条应当是不存在的或者可以说是不被权威工具书所认可,因此两者并不存在异形成语的关系。
  其次由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具有规诫意义,经常被认作为名言所引用:
  (5)1965年。毛泽东同志曾向一些领导干部建议,读一读《后汉书》中的黄琼传、李固传。“‘蛲蛲者易缺,嗷嗷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絮”。“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书中的这类话当时曾为不少同志引为箴规之言,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经常想一想。(人民日报)
  (6)中国有句名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光明日报)
  既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经常是被作为名言而引用,具有书面语色彩,那么引用时其中“副”的写法就应该依据其渊源来写,不可以轻易改写为“符”。当前一些权威的报刊如《人民日报》等就仍写作“副”。如:
  (7)好的相声作品都是在剧场里出名的,有了荧屏,演员容易出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作品没有留下,混个脸熟罢了。(解放日报)
  (8)我们从宣传品上很难看到她头顶上罩着什么花环,但一接触她的作品。心灵马上震颤,觉得她的名气与实绩太不相符,在那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寿山石雕名家面前,其艺术水准绝对不是侏儒,而是一座高峰。(人民日报)
  其中例(8)尤其能说明问题。“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有词组“太不相符”。但作者还是写作了“副”。
  另外据本人现实生活中的调查,人们口语中很少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一书面语色彩很浓的成语。即使偶尔说。该成语最后一个字一般都读作去声,基本上不说“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因此像成语“名副其实”那样,随俗而流行口语色彩的“名符其实”的现象不大可能发生。
  最后还可提供一条佐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词条下,明确提示:“副”不要误写作“符”。而其在“名不副实”和“名副其实”两成语之下并未有这一提示。
  由此可见,从规范的角度来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应当被写作“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们不能从简单地类推来得出异形成语“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因此至于开头所举的报刊中的例子,或许是由于作者出于简单类推的原因,或许是由于笔误的原因,出现了不止一例的谬误。因此,一些记者在写新闻稿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不要简单类推和误写,免得一些本来有些名气的报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为重要的是以免给当前中小学生的学习词语带来消极的影响。
其他文献
散文是先秦时被广泛运用的文体,尤其是历史散文,就它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它常常运用生动商巧妙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深邃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
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但就目前来看,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仍存在诸多不
诗歌,以其鲜明的节奏,精炼的语言,感人的意境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许多名家的传世之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常常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激励人心,使人奋发,催人向上。一般来说,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艺术底蕴的诗歌,大多能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使人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虽不能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一枝独秀,但至少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千百年来
关注生命个体的发展,是教育的主题。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更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状况,尊重其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并丰富其人文内涵。作文,应具有个性化,但现实却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大都千篇一律,教师对此也少有办法。要想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关键在于解决“没东西写”和如何开掘有限的写作资源使作文富有内涵的问题,既“有米可炊”,又使“生米煮成熟饭”。    一、善于观察,发现并积累生活素材
每种新药推向市场前,都必须经过三个实验过程,但受立法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影响,试药人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多位学者建议,试药必须遵循受试者权益优先原则,并制定专门
报纸
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提及“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而且鲜明地表示“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1))从文化理论角度而言,
“芙蓉”又称为“荷”、“莲”。“芙蓉”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  而芙蓉作为意象,被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则大体可分为三大象征义:一是取荷的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的景象,或宁静或欢愉;二是取败荷的形象营造一种衰败意境,或对逝去光阴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的破败惋惜;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