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变读浅析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k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以其鲜明的节奏,精炼的语言,感人的意境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许多名家的传世之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常常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激励人心,使人奋发,催人向上。一般来说,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艺术底蕴的诗歌,大多能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使人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虽不能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一枝独秀,但至少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传诵不衰,其感人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许多有志于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青少年朋友,对古典诗歌情有独钟。吟诵唐诗、宋词、元曲时琅琅上口,每每令人心驰神往,心向往之。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会发现许多诗歌(特别是《诗经》、《楚辞》中的许多诗歌)并不全都如此。这些诗歌佶屈聱牙,内容晦涩艰深,给人的感觉不是享受,而是受罪。这是什么原因呢?归纳起来,现代的人们读起古诗来不易上口,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随着朝代的变化,时代的变迁,某些汉字的读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唐朝诗人王维《老将行》中有这样几句诗:“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其中的“儿”字,按现代的读音为“er”,读起来与上下文既不押韵,也显得很不谐调。原文后面注释(4)说:“……儿,古读(ní),与上“骑”,下“师”、“藜”、“奇”叶韵。(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P36)又如唐朝诗人李颀《别梁鍠》中“……但闻行路吟新诗,不叹举家无担石。……”原注为“……百斤为担,十斗为石……”。其中的“石”,今读“dàn”,在这里却读“shí”。(《新编字典》P89对“石”是这样注释的“……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等”)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按照当时的读音(或古音)诵读古诗,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会到古典诗歌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这不是复古,这样做是押韵和谐调的需要。
  再一种情况是诵读时因押韵而产生的变读。熟悉拼音的人都知道,在汉语中,“一”、“七”、“八”、“不”都有变调。如“一”,它的读音就要根据后缀字声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一(yí)个,一(yì)人,一(yī)、二、三,等等。因押韵而产生的变读,灵活性强,难度大,不好把握。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野”,上世纪80年代人教社课本中注释读“yǎ”。笔者曾就此查阅过多种辞书,包括《辞源》,均未见“野”有“yǎ”音的注释。由此可见“野”读作“yǎ”,在这里是因押韵而产生的变读。
  这种变读的例子很多,特别是诗经中的诗歌,在诵读时有些字音必须变读。如《诗经·草虫》中“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原书对“降”的注释为“户江反,叶乎攻反”。在这里应该读“hōng”,与“螽”、“忡”押韵。又如《诗经·行露》中“……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其中“角”原注为“叶卢谷反”,即读为“lù”,第一个“家”;原注为“叶音谷”,即读“gú”,分别与“屋”、“狱”、“足”押韵。“牙”原注为“叶五红反”,即读为“wōng”。第二个“家”原注为“叶各空反”,即读为“gōng”,分别与“墉”、“讼”、“从”押韵。(以上两例见《诗集传》P10~12)从以上所举两诗,不难看出,变读前两首诗完全没有诗的韵味,用“佶屈聱牙”来形容它们,一点也不过分。而变读后,再吟诵两诗,诗歌的韵味就完全凸现出来。再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中“……盘中土,维子之稼……”,其中的“稼”应变读。原注(32)说“稼”这里读作“古”,与上字(土)字叶韵。(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P316~318)
  第三种情况,则是因押平声韵或仄声韵而产生的变读。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其中的“忘”字,书中虽然没有注释,按笔者的理解,“忘”在此应该读“wáng”,而非“wàng”音。因“忙”、“黄”……“桑”、“粮”均为平声韵,不可能最后一句押仄声韵。关于这一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中的“浪”字的读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诗原注(1)说“浪(读阳平声),浪,大雨声”。即这里的“浪”应读为“láng”,与“黄”、“筐”、“堂”押韵。而不读本音(或现代音)“làng”。(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P154)。另外还有白居易的《轻肥》诗:“……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其中的“振”字,原诗注释6说:“……振,读阴平声。”(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P191)也是因押韵而产生变读的明显例证。在该诗中,除了“振”字,其韵脚“尘、臣、军、云、珍、鳞、……人”均为平声字,所以“振”字在这里必须变读。
  最后一种情况比较常见,就是诗中出现的本身就是多音字,该怎么读则应该视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定。如唐朝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P33)中的“斜”字,在现代汉语中既读“xiá”,又读“xié”,原诗中上下文的韵脚分别为“家”、“麻”、“花”,这些押韵的字中元音字母都是“ɑ”字,则该字在这里就应该读成“xiá”音。又如李白《塞下曲》诗:“……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其中的“看”字,原诗中的韵脚分别为:“寒”、“看”、“鞍”、“兰”,其韵母都有“ɑn”音,且一、三、四字均为平声韵,按押韵的规则,“看”就应该读为“kān”而不是“kàn”。其他如宋朝梅尧臣《汝坟贫女》诗:“……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其中的“强”字,原诗注释7说:“……疑而不敢,但终还是勉强去了……”(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P138)从文义来看,应该读“qiǎng”而不读“qiáng”,从押韵的规律看,因其所押的是仄声韵,也应该读“qiǎng”,而不读“qiáng”。
  当然,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本文限于篇幅,不可能一一列举,而其中很多观点仅是笔者的浅见。笔者诚挚地希望能就正于各位方家。最后,谨以《毛诗序》中的一句名言与各位同仁共勉:
  “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其他文献
尊敬的王德春会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  女士们,先生们:  “首届全国阅读鉴赏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成立大会”,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准备今天终于开幕了,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委会,向各位嘉宾以及出席这次学术盛会的全体代表表示热烈欢迎!  中国修辞学会会长、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十分关心这次学术会议的召开,在筹备过程中多次给予切实的指导,今天又亲临大会,
一切成功的教学实践都在证明: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对教学效果的优劣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学科的教学尤其如此。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一些体会。    一、培养学生自学兴趣    兴趣常常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自学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实例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
目的:对国内部分地区的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基因型和交配型的构成和分布。 方法:PCR指纹分型法,以野生型噬菌体M13的小卫星核心序列为单引物
目的探讨感染性腹泻患儿家长手卫生依从性,并分析影响其依从性的原因,提出相应干预措施。方法采用隐蔽性现场观察与自制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92例患儿家长的手卫生依从性
散文是先秦时被广泛运用的文体,尤其是历史散文,就它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它常常运用生动商巧妙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深邃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
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但就目前来看,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仍存在诸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