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岁月把老北京城关闭了,北岛用回忆,又把它的门打开了。老北京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这是一份北京生活的回忆,用回忆来捍卫这座城市的文化史,可能是现在唯一的办法。许多北京城的历史是由建筑物或政治事件的序列构成,北岛的这个北京史,则是由人的生活感受构成(那时候,他还不是诗人,不是作家,是个普通的青少年)。我看过不少北京胡同的照片、绘画,它们大多只表现胡同的空旷、静谧,里面全不见活人身影。我认为这样的胡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把老北京城关闭了,北岛用回忆,又把它的门打开了。老北京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这是一份北京生活的回忆,用回忆来捍卫这座城市的文化史,可能是现在唯一的办法。许多北京城的历史是由建筑物或政治事件的序列构成,北岛的这个北京史,则是由人的生活感受构成(那时候,他还不是诗人,不是作家,是个普通的青少年)。我看过不少北京胡同的照片、绘画,它们大多只表现胡同的空旷、静谧,里面全不见活人身影。我认为这样的胡同“再现”很有问题。
翻开书,色彩、味道、声音,首先出场。因为与作者同时、同地、同校,我的感官被立刻启动,那些色味声迎面扑来。感官的回忆,是细节,是直觉,不是原则,不是问题意识。许多老北京回忆被概念化,甚至吆喝这么件事儿,也快成了脱离场景的教条。在感官记忆中,我们不会认同那些过分夸张的喊叫。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家住新街口太平胡同三号,房子的后窗临街,常听小贩吆喝(比如卖水萝卜),声音与小巷的宁静气氛是和谐的。现在,吆喝上了舞台,夸张表演,并伴有掌声,效果全然不同。
按照北岛开列的项目,读者可以补充许多情节。把北岛生动的词语、妙趣的联想层面掀开,里面的事情,许多是我也经历过的(如翻砖头捉蛐蛐、蘑菇池学游泳、到护城河钓鱼
其他文献
出版有《世间的陀螺》《错认他乡》等书,任上海电视白玉兰奖、华鼎奖等影视奖项选片人、评委。 3月下旬,三星堆考古最新成果公布,出土的金面具、彩绘铜头像、青铜神树等让人大开眼界。“谁是三星堆文明的终结者”“三星堆和外星人有没有关系”等老话题被重提。不过这一次,发达的社交媒体为三星堆讨论披上了一层娱乐的外衣。 反应迅速的四川媒体,率先制作了一条名为《我怎么这么好看》的电音视频,被形容为“三星堆国宝大
新的肖像 一九四八年,美国学者克瑞恩·布林顿(CraneBriton)在其关于尼采的专著中,曾就尼采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做过这样的估价: “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人们之所以热衷于尼采的著作,无非出于三个目的,或者说要将其派作三种用场。当然,这三者并不互相排斥。一些人是想从中获得一种能够产生滋补、止痛、振奋和慰藉等效果的美学经验;另一些人感兴趣于他在‘现实地’研究人类社会
〔摘要〕人的身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过度的情绪反应会以一定形式表现在躯体上,躯体化症状又会进一步影响情绪。在本案例中,来访者由于过往精神紧张压力过大陷入了“焦虑—身体不适—更加焦虑”的恶性循环中,心理教师采用渐进性肌肉放松法和合理情绪疗法,最终帮助来访者渐渐走出了身心双重紧张的困境。 〔关键词〕躯体化症状;渐进性肌肉放松法;合理情绪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杜维明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中国历史与文化教授和东亚语文与文明系主任,美国人文、艺术及科学院院士,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的文化与传播研究所顾问。一九八八年七月杜教授应邀访问新加坡,发表“儒家人文主义与民主”的讲演。这篇杜教授与我的问答录简要地概述了他的观点。 金春峰 问:儒学传统与民主的关系,是“五四”以来人们深切关心与热烈讨论的问题。您是新儒学的一员,从新儒学的立场,您对儒学与民主的关系看法如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特色;民汉合校;和谐校园文化 2012年教师节,我收到了很多教师的祝福短信,其中有一条短信是:“感谢三十六中,让我们成长成就;感念三十六中,让我们相识相知;感恩三十六中,让我们德艺双馨。三十六中,和谐之家,美丽之园!”对我而言,这是最温暖的节日“贺礼”,让我看到了“三十六中人”已经焕发出一种无可替代的集体荣光。 “和谐、团结、协作”凝聚三十六中人众志成城,如今,和谐
历史会不时地走到十字路口。由于内部矛盾的积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的走向需要调整,已经习以为常的主流意识和行为方式必须改变。在晚近的中国,一九七八年是一次;最近的几年也许可以算作另一次。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思想界的认识,民众的意向,政治领导人的决断,大概都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当然,机遇也起作用。而决策一旦做出,影响会波及几十年。 路风先生的著作《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广西
提 要:前人认为郑玄《尚书注》“兼采今古文”,但是单凭存世文献,辨别郑注哪些属于今文经说、哪些属于古文经说是个难题。而近年新出的清华简《金縢》篇是战国中晚期的古文本,通过文本对读等方法,可以推断郑氏经说主要采用了古文,亦可确知《史记·鲁周公世家》述《尚书·金縢》兼采今古文经说,构成了《史记》采用古文的新证据。 关键词:清华简;《金縢》;郑玄;《史记》;今古文 DOI: 10.16758/j.c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曾在《牡丹亭》中描绘了香山即澳门的风土人情。剧中香山多宝寺的住持僧在初次登场时有这么两句唱词:“一领破袈裟,香山里巴”。 多年来,很多有关汤显祖的著作和论文,如徐朔方的《汤显祖年谱》,黄文锡、吴凤雏的《汤显祖传》等,都对“香山里巴”之句作了这样的解释:“‘香山里巴’,指澳门三巴寺。三巴寺,西名圣保罗(sanpao1o)教堂的音译。”这一解释是似是而非的。 由耶稣会士兴建的澳门
出版行政部门在一九五四年就曾作出一个关于书籍图片版本记录项目的规定,规定应予记录的项目第五个是:“版次、印次、印数”。 在书店里翻看新书,我是很喜欢看看这项记录的,从印数上琢磨内容深浅和读者对象。对于印数很少的书,就得斟酌是否要即刻买一本,以防售缺。 后来,个别出版物不记录印数了,是由于保密的需要。但绝大部分图书仍是依照规定记载印数的,因为不牵涉保密的问题。 近来新发现有这么一个出版社,所出
我的这个题目最冷僻,是命题作文。当然,我愿意,因为我最早知道高罗佩的名字,确实是因为“悉昙”。 我可能需要先简单解释一下“悉昙”和“悉昙学”这两个词。悉昙梵语的原文是siddham,意思是“成就”。在印度古代,儿童启蒙,学习拼读或写字,首先要学习一个字母表,称作“悉昙章”。唐代有位义净和尚,到印度去过,在印度有十多年,回来经过印度尼西亚,写了很有名的一本书,叫《南海寄归内法传》,书中有一章,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