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探索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6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形势与政策課课堂教学近年普遍得到了高校学生和领导的认可和重视。但是却对形势与致策课实残教学普遍存在认识不高、方式方法单一甚至应付等问题。要提高本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必须对该课程实践教学加以研究和探索,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实教学研究和尝试。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319”讲话中也强调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何上好这门课新时代的高校教师面临十分重大挑战和考验。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主张要以生活化和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必修课程,又是门具有很强的思想导向性、社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进行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改革,对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是十分有益的。
  一、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认识不足,部分实教学流于形式。近几年,高校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进行了实践教学的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问题依然存在。首先是对开展实践教学认识不充分。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专业课,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四个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提高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拓展教育空间,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去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向题。同时,实践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没有统一的大纲,随意性很强;实践过程控制不严,指导难以落实;考核评定缺乏标准,相对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往往面临着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其次,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单ー,教学课时不足。形势与政策课在我国开设的时间不长,以前不少高校并不进入课堂排课,教学都还处于摸索和完善阶段。近年经过教育部不断强调课堂教学基本都得到了保证和有很大改善,但是课程组织形式单一,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政策解读主要注重理论性,指导实践意义不强,授课方式单一,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同时教学课时不足,致使实践救学难以进行。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缺乏保障,一是该课课时很少,学生很多,大多合班进行,这就必然影响了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二是在该课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明确实践教学的课时数,难以为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使其往往成为可以压的环节。另一方面导致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不够合理,劳动报酬不高。积极性不高。
  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对策和做法
  1.提高认识,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当深刻认识到,广大思政课教师只有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成为让学生喜爱的人,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更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这就一方面要求高校应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的思想治教育工作者必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实践是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就形势与政策课而言,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课程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学生对该课程认知之间的矛盾;解决课程内容缺乏特色,改变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脱节的问题。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引入实践教学
  立足课堂,紧贴社会,引入实践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连接。实践教育活动分为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三类,可见,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是相互滲透的,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整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具体操作的过程有事这样的。
  (1)通过“新闻分析”和“专题论坛”等形式的主体式体课,让学生进行模拟时政分析,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课堂教学中课前新闻讲解时候,学生分组进行近期新闻分享,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热点,进行新闻分析,专题论坛把课堂教学引入社会实践。
  (2)课下通过“自学专题—讨论交流—总结提炼—线上提交—课堂分享”的导学课程,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增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社会—课堂—家庭”一体化的形势与政策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智慧树云课堂,在放假前在网上布置作业,例如2018年暑假我们布置了“我与改革开放40年故事征集”,2019年寒假布置了“家乡春节民俗——改革开放40年家乡变化”,充分利用假期同学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启发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假期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和社团活动等形式,形成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大课堂,搭建起社会—家庭—个人之间的桥梁,使大道理与小事情,国家需要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建立密切联系。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树科,吴满意.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社,2010.
  [2]德国明.构建“四体系”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其他文献
生长戏剧范式将戏剧看做是儿童身体与戏剧情境的相互作用“生长”而出的结果。儿童在情境中将角色生长、情节生长和话语生长依次螺旋式延展,最终在环境剧场中丰富和完善他们自己的戏剧作品。根据库恩的界定,“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从2012年开始,我们尝试将儿童戏剧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开设“故事表演特色课程”。以“故事剧表演”为突破口,以“幼儿为主体”理念为指导,挖掘幼儿
期刊
◆摘 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大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令英语课堂生动有趣。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简明的指令,富有表现力的表情和感染力的体态语言,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灵活多样的组织课堂活动,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愉悅,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从而完成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这样一个过程。学生
◆摘 要:基于地理图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分析。首先分析出通过以图导课,激发探究欲望;利用图像,合理设置问题;通进图像对比,分析地理现象等三种运用策略。最后分析出地理图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巧妙运用。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地理图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地理图像;地理教学;初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同时,对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做出了相应的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较完整地进行讲述,会与别人交流。在低年级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上有自己的一些尝试,浅谈一下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探究。  ◆关键词: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课堂模式,翻转课堂具有传统课堂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是一种有效的新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存在,重新构架了课堂教学方式,将传统的教师先交学生后学改变成——学生先学教师后交的模式课堂,确保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感,以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本文将针对翻转课堂对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英语;阅读理解  
◆摘 要:中学地理涉及的内容广泛,从认识地球和地图到探索自然环境,再到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各知识间都有很强的关联性。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对于地理教师而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及地理知识的有效运用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基础。本文主要阐述了培养高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几点途径,以期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地理成绩,让学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