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笔与热笔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en19112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林文月的散文与其学术论文、翻译作品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客观节制的笔墨书写家园荒芜、人事离合等深沉感伤的宏大题材,也描画山水风物、膳食生活、书语人生等相对平凡的题材。与《洛阳伽蓝记》相似,林氏散文也同样渗透着作者本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形成了典雅含蓄的创作风格。本文试以“冷笔”与“热笔”为关键词,考察林文月散文创作。
  关键词: 冷笔 热笔 乡愁 伤逝 闲适 典雅 含蓄
  一、“冷笔”与“热笔”的文学渊源
  北魏杨衔之在《洛阳伽蓝记》序文写道;“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 ①对此,林文月曾撰文提出“冷笔”与“热笔”贯穿该书的观点,她认为《洛阳伽蓝记》五卷,皆自空间之观点出发,其记述地理方位及寺院建筑的文笔冷静客观,条理井然,极力抑制个人情绪,是为“冷笔”。至于有关历史事件,往往附于所关联之寺院下。杨衔之的笔调于记述兴废时事,每见不可抑制之热情激动。时则露现其北人政治性地域性之偏见,遂令全书饶富生命力,是为“热笔”。作者行文之际的两种基调——冷笔以写空间,热笔以写时间,冷热交织,乃使此书呈现特殊、丰富风格而异于其他著作。
  而不管是“冷笔”的单调冷静,或是“热笔”的主观热烈,皆有丰富的写作技巧与思考内涵在内。纵观林文月对于“冷笔”的描述,如“行文十分内敛,丝毫不流露主观情绪,甚至故意将文字做机械化的排列,纳入一种公式模型之中。”仿佛林文月在中后期作品中所显露出来的“冷笔”为同一调性。至于其评述“热笔”时,认为其文学特质“痛诋南朝文人的激烈笔调”、“叙事之际,亦偶尔流露相当浓郁的感伤气息”、“笔端往往带着不克自抑的悲感”,以上诸点时亦见于林文月伤怀抒情的篇章之中。
  作为声名卓著的名门才女,林文月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日本文学翻译、散文创作方面都取得旗鼓相当的成就。林在《我的三种文笔》一文回顾了自己的文学生涯,提出散文创作应具备从事学术研究与作品翻译的“冷笔”,因而“逐渐喜爱淡雅,甚至饶富涩味者。所谓‘瘠义肥词,繁杂失统’,总不如结言端直为佳。”②同时也认为散文创作应对世间万物予以热忱观照,题材大小不分高下,文章之道与人生之道相似,需随着年月流逝渐渐体悟,因而不可缺失对人世、对岁月、对自然执着关注的“热笔”。
  二、 冷暖人生与林氏散文
  研究林氏散文创作,无法避开作者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有着台湾“太史公”之誉的史学家连横的长外孙女、国民党主席连战的表姐,林文月1933年诞生于上海日租界,自幼接受日本教育。13岁始返台学习中文,接受中文教育,并定居台北。在正统的学院教育后,林文月自1958年起留任母校台大中文系。1969年赴日本京都大学研修比较文学。应林海音主办的《纯文学月刊》之邀,每月发表一篇介绍日本风物的文章,并结集出版为处女作《京都一年》,自此奠定了作者持续散文创作至今的基础。
  优越的出身、混血的文化背景、学者的冷静气质,使得近不惑之年才重拾创作的林文月,其散文书写,有对童年生活的追忆,有对师友亲情的留恋,有对山水风物的静观冥想,大抵是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往事。整体风格呈现出中年女性学者的典雅、含蓄,无外乎琦君赞其“着笔空灵曼妙”,“文辞于平易中见情趣,于朴实处透至情,所以能格外打动人心。”
  林文月散文呈现出“热笔”与“冷笔”流动全篇的特征,与作者的生命记忆无法分割。其散文无论写山水风物、饮食生活、故国记忆、人事感怀、书语人生,皆“游心于人世,寻思于学府,描写生命因缘、岁月感悟,以个人独特的欢愁与同时代的光影契合,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③
  (一)乡愁——家园荒芜
  从上海到台北,再到京都,林文月的生命坐标中,“故乡”一词,往往呈现着不断的错位。上海即是她的出生地,也是童年回忆最多的地方,却只能成为记忆的边境;台北是她血缘上的故乡,也是她后半生的归属之地,最初却以异乡人的身份回归;至于京都,是开启她散文创作的源泉,也是她的“心灵的故乡”,却只能作为过客来去匆匆。也许对林文月来说,所谓的故乡,就是那回不去的地方。无论是童年的摇篮——上海,还是血缘的归属——台北,或是心灵的故乡——京都,林文月的生命体验中,都有着中日文化相生相克的对峙与交织。台湾历史的余韵,中国传统的熏陶,日本文化的流风,三种文化气质汇集在林文月的散文书写中。
  林文月的文学世界,乃是从个人扩张到家族,由家族衔接到历史,自历史记忆扣紧到文化脉络。例如在追忆上海虹口时期的童年生活的《江湾路忆往——拟〈呼兰河传〉》一文,既以平实温暖的文字书写了家族生活的温馨甜蜜,又以冷静的笔触不动声色地写出历史转型期台湾人的尴尬处境。在“热笔”与“冷笔”间,以家族史写国族史,林文月不疾不徐的文字细腻地传达出时代转换的情绪流动。
  例如写到林氏家族在日本战败后由上海日租界仓皇赴台的经历,作者采用了一个对历史茫然无知的儿童视角,记录着同胞间相互伤害的不堪画面与动荡时代中台湾籍中国人在夹缝中生存的无助状态。
  我家大门前插上一面簇新的中国国旗。我觉悟到,我们突然变成“支那人”了。
  而“支那人”一夜之间却变得凶狠起来。永乐坊与我家只一墙之隔,从二楼浴室的窗口,可以清楚地俯瞰衙堂里疯狂的掠夺。
  ……
  我的父亲因为曾在日人的公司任职,上海本地的流氓竟也来我家寻隙,说我们是东洋鬼子的走狗,是汉奸。
  门口的中国旗子仍在风中飘扬着,但我们究竟还是与普通中国人不相同的吧。
  翌年2月,我们只得匆匆举家渡海回台湾来。
  以近乎史家凝练的笔法,透过家族记忆的重建,林文月与台湾岛屿的曲折命运便牢牢联系在一起。她偏离长期以来的悲情诉求、舍弃愤懑、痛楚的语言,朝向历史隧道谨慎辨识曾经有过的爱与死。她的温婉与纤细,一番过去的激情呐喊,使得历史叙述得到升华的空间。然而,她的目的并非只在重现史实之真而已,她也同时在营造情感之真。   特殊历史背景与特殊地理环境交错着甜蜜怅惘的回忆与文化夹缝中的一代台湾人的创伤,成为林文月反复书写的“乡愁”。但作者将深沉激烈以“冷笔”细细绘出,节制平实的字里行间幻化出故园荒芜、物是人非的惆怅,徐徐弥散在“故乡”的天空中。”即便是收到剧烈的冲击,她总是能够过滤多余的情绪,使文字始终维持平衡、安详、宁静的状态。
  (二) 伤逝——生死聚散
  林文月的怀人散文中,有以台大师长台静农、朱立民、庄慕陵等为对象的素描,亦有对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身影的雕刻。记录荏苒岁月中的聚散离合,仿佛也是林文月记录自己人生历程的另一种反射,“那些人物落笔之初只见忽明忽暗的线条,再经淡彩一一渲染,染出的却是她的内蕴气质投射到别人身上的光和影。”④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以怀念台静农的文章最多,书写也最深入,如《台先生和他的书房》、《伤逝》、《龙坡丈室忆往》、《从温州街到温州街》、《饮酒及与饮酒相关的记忆》……均是。众多篇章如人物画,从不同角度层层晕染出老一辈学者的才情风姿,甚至具有可观的史料价值。
  林文月的“冷笔”除了文字的简练,更多是以置身事外的视角进行叙事。有学者指出,“林文月的散文在每个时期都有其不可忽视的叙事性,‘叙事’又称‘叙述’,是中国文论里早就有的术语,近年用来翻译英文narrative一词。简而言之,叙事就是讲故事,叙事就是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传示给他人。”⑤在林文月的散文中,普遍都是以第一人称作为书写的基调,但在朋友间交往的叙事、描摹师长间的互动,或者追述陈年往事、侧写单一人物之时,往往于笔端流露出一段旁观者的心理距离,使得书写者与叙述者虽为同一人,却仿佛是身处于叙述情境之外观看着自己。
  例如《从温州街到温州街》,写到林文月的两位恩师郑骞与台静农品评诗集的默契场景,叙述者“我”目睹两位历经沧桑的老先生相知相惜,“我”坐在一旁“也禁不住地眼角温热湿润起来。”然而书写者林文月如同带着读者一步步穿越时间的走廊,来到台先生的书房,静静看着这个记忆中的画面,斯人已逝、物是人非的哀痛却无处不在。
  台先生前前后后地翻动书页,急急地诵读几行诗句,随即又看看封面看看封底,时则又音声宏亮地赞赏:“哈啊,这句子好,这句子好!”郑先生前倾着身子,背部微驼,从厚重的镜片后眯起双眼盯视台先生。他不大言语,鼻孔里时时发出轻微的喀嗯喀嗯声。那是他高兴或专注的时候常有的表情,譬如在读一篇学生的佳作时,或听别人谈说一些趣事时;而今,他正十分在意老友台先生对于他甫出版诗集的看法。我忽然完全明白了,古人所谓“奇文共欣赏”,便是眼前这样一幕情景。
  恍若小说般的叙述体,让林文月的“故事”说得越发动人。如此除去自身心理状态描述,而纯以外缘情境来衬托情绪波动的写作方式,无疑需要更多刻画技巧与叙述策略的运用。林文月在中后期散文创作中,有意识地将叙述者“我”的叙事功能置换为倾听者、旁观者、记录者,将世间的聚散离合以更内敛的文字写出。
  (三)闲适——人间烟火
  除了用文字简洁的“冷笔”与感情深沉的“热笔”书写“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家园荒芜与“人有悲欢离合”的聚散无常,林文月还有大量作品书写山水风物、膳食以及读书等日常生活。在这类散文中,林文月仍用“冷笔”与“热笔”,一笔一划写出烟火气息十足的日常生活,却也不失气定神闲的从容风度。
  处女作《京都一年》中的15篇文章都是十分严谨的地方书写,在这本集子里,涵括了典雅古都的四季景物、风俗民情、学术文化活动,以及异国友谊交流等多种层面。林文月引经据典、佐证加注的负责态度,使得该作近似考察报告。对此,林文月坦言“当时采取相当认真的态度记叙,却未免絮絮叨叨缺乏剪裁,致有时颇显烦琐。”事实上,与林氏中后期的散文创作进行对照,不难发现写作《京都一年》的认真严谨的书写态度与客观节制的笔触几乎在林氏的所有散文中都得到延续。可以说,林氏散文的“冷笔”始于《京都一年》,一度令文字呈现大段大段的自我介绍、经典考证,将学术研究论文的笔调用于散文创作,不免使文字如满目华彩的织锦刺绣,严谨有余、灵动不足。但在结合文学与厨艺为一身的《饮膳札记》一书,“冷笔”与“热笔”各司其职,“冷笔”条分缕析地记录各种佳肴美食,自材料选择、处理细节,至烹调方式,辅助器具,乃至特殊心得。既为精细的食谱,亦是叙事性浓厚的文学作品,其中尤以繁复而细腻的制作过程最具特色。
  火腿要先切去肥脂与皮,若含腿骨,亦当去除之。洗净后再放入开水中煮沸,去汤沥干。然后再以中火清水煨煮至熟,去汤沥干冷却。火腿之上品,风味绝佳,但是处理不妥善,则皮外骨间之残留物混入,味道怪异难咽,所以必须不畏烦琐仔细处理。煮熟的火腿,须待降温后切丝;若过分冷却,则僵硬反不易细切。由于火腿煮后仍有咸味,故而分量可减为鸡丝的三分之二左右,以免汤尧过咸破坏鲜味。
  此段文字详尽地说明做法,兼述材料之特性,文风维持了一贯的绵密细腻,并且对任何细物琐事的观察、经营、描写,都经过严谨的设想和安排,用一支“冷笔”写出“洗手作羹汤”的不易。
  《饮膳札记》并不一味写料理制作的过程细节而沦为食谱,书中十多篇散文,多半始于回忆,文末也多半止于回忆。佳肴的烹调过程,其实连接着昔日师友、亲人共处的美好记忆,如《芋泥》是对舅舅连震东、恩师郑骞的怀念,《糟炒鸡丝》涵盖了美食家孔德成的指点,《扣三丝汤》则有着对童年记忆的追寻……就如同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物,所怀念的是与菜肴相连结的特定人物,是生命中无法追回的似水年华。林文月用一只“热笔”赋予膳食以温情与感动,使得对于美食的讲究与享受,到对人物的怀念,皆象征了对于美好人世的眷恋。
  三、 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典雅节制风格
  简媜形容林文月的散文色泽“是古铜色,如天色已晚时,旅人经过一座豪宅,从精雕细琢的窗口流露出一点灯光,那点灯光看起来有些寂寞的样子。”⑥以诗意的语言传神地点出林氏文字的学院闺阁气质浓郁的古典雍容、却又带有年份的苦涩内敛。“冷笔”与“热笔”的并用不悖,使得其文有着中国古代士大夫散文着意追求的典雅节制。   所谓典雅,“实则与‘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是连在一起的。不论诗中包含有如何强烈而深沉的情感,都要规范于适度的意象中,必须‘发乎情而止乎礼易’,表现得平和委婉,稳重端庄,万万不可出格。典雅同淡雅、清雅、闲雅等风格相近,但典雅多同上层社会精神状态相关,带有矜重华贵的色彩。”⑦
  林文月的以抒情为主的缅怀伤逝作品总是不见悲恸情绪的字眼,以记叙为主的小品文也散发着平和温婉、稳重端庄的氛围。这与她曾说过“散文是文明人的谈吐”契合。“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令作品呈现儒家“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温柔”敦厚代表殷周以来的传统思想。儒家注重中庸平和之道,就是继承这种传统思想。换言之,“温柔敦厚”是指“合、亲、节、敬、适”为标准的创作原则。例如《京都一年》一书,严酷悲惨的日本侵华历史并未影响林文月对日本文化的冷静观察。虽然童年对国族认同有过困惑,却在书写中不掩饰对日本文化的亲近感。学者的审慎眼光,使得该作品侧重于介绍日本文化之美及独特之处,使得笔下的京都更为底蕴浓厚又充满人情味的文化古都。读者几乎读不到行旅散文中常见的对历史、对战争进行控诉的愤懑与激越,这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文学成为历史的婢女”的厄运。
  “哀而不伤”作为一种艺术情感,是记忆经过沉淀予以再回望,是一种不迫不露的、委曲备至的、令人荡气回肠的舒泄。作者以缓慢的节奏款款倾诉万千情思。由此看林文月缅怀伤逝作品,对于哀伤的表达只有轻轻的惋惜与不舍,而不是呼天号地的不能自已。例如《那间社长室——敬悼世炎伯伯》、《我的舅舅》、《台先生和他的书房》等文,林文月将亲人离去的彻骨哀恸与往昔的甜蜜时光,冷热中和,将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隔开,让思念的情感经过时间的过滤,转换成“哀而不伤”的艺术氛围。
  注释:
  ①[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第1版:8.
  ② 林文月.我的三种文笔.生活可以如此美好.北京:龙门书局,2011,9,第1版:11.
  ③琦君.心灵的契约.见林文月《遥远》.台湾:洪范书店,1986,5,3:5.
  ④董桥.人生清淡凝成深情翠微.中国时报E2版,2004-4-26.
  ⑤鹿忆鹿.生活可以如此美好的背后——林文月散文的叙事风格.摘自李瑞腾主编《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认识台湾作家的十二堂课》.台湾:中央大学出版社,2005:219.
  ⑥简媜.误入散文“歧途”——简媜谈散文创作.自由副刊,2001-6-19.
  ⑦鲁枢元,等主编.文艺心理学大词典.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361.
  参考文献:
  [1]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拟古.回首[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林文月.三月曝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林文月.生活可以如此美好[M].北京:龙门书局,2011.
  [4]林文月.饮膳札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林文月.京都一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鲁枢元,等主编.文艺心理学大词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7]杨照.对食物的专注尊重——读林文月的《饮膳札记》[M].书城,2000(5).
  [8]庄若江.情美理丰学者风范——林文月散文创作论[J].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1995(5).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章以书信答问形式讨论了情调、自然、社会、学问、灵性、境界、人格等一系列文艺学美学范畴,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它们在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中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小资情调与社会关怀 文艺理论与文艺创作 艺术与生命的灵性 情与慧 文格与人格    信一:关于小资情调与社会关怀  一学生,谦诚好学,文笔优美,很擅长写自然风光与个人生活体验,也有社会责
摘 要: 语文作业的布置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作业布置随意化、临时性等诸多问题,值得语文教师关注与思考。语文作业的布置,应把握适度、科学的原则,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语文作业 科学适度 激发潜能 提高效率  作业的内涵很丰富,这里我们要关注的是其狭义概念,特指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每个时段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中学语文作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版块,与每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
摘 要: 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处理。为了避免对地理教材处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文章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人教版和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依托,以案例的形式对《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进行“二次开发”,希望对本课题的具体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二次开发” 工业生产活动  
摘要: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要真正把源语翻译为目的语,译者除了要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外,还要很好地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在比较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研究目的语中的表达方式,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在目的语读者中的理解和反映。本文以汉语和德语互译为例,论述了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重点论述了如何应对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 文化 文化 差
摘 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中宣部、教育部推行的“05”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方案中学时最多、学分比例最高的课程。本文主要分析了这次改革以来,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概论”课教研室对“概论”课成绩评价体系改革的实施状况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成绩评价体系改革 实效性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
摘 要: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经济革命、思想革命、社会革命。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选择题多出现在各省高考、模拟题之中,本文结合高考、模拟考试选择题对辛亥革命意义做全面的评述。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意义 选择题    课程标准对辛亥革命的要求是这样的: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认识其对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这里的变革,不仅仅指的是政治制度的变革
摘 要: 为了更好地推进阅读教学,改变以往教学中片面强调阅读是为考试服务的功利思想,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者从语感和兴趣两方面来探讨阅读教学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感 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且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看成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语文教师强调的以考试为目的的语文教学
摘 要: 诗词教学必不可少诵读,因为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在不断积累与内化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古诗词学习中字音、停顿等基础知识问题,而且可以在帮助学生理解情感、把握意境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诗词教学 诵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品一杯清茗,馨香绕杯,久久不忘;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对话,智慧之光映射身心。中国古典诗词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值得我们用心收藏与品鉴。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
摘 要: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往往流于读一读,背一背,对诗歌的意境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少涉及。对此,作者以顾盛红老师的《乡愁》为例,寻找适合初中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诗歌教学 《乡愁》 有效途径  一、背景与主题  中国是诗歌古国,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精粹。中国又是诗教古国,诗教是中华教育之瑰宝。自古以来,诗歌教学就耸立在中华教育殿堂中的首要地位,从《诗经
摘 要: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语文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观念,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在有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力求达到有益、有效、有序、有度“四有”要求。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热浪的冲击,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了当前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