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核心素养,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听课时,我发现不少教师都尝试践行“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主张,但一不小心课堂就成了内容与写作技巧分析的叠加。管建刚老师执教的《水》一课,鲜明地避开了文本内容的繁琐分析,转而在探究文本表达奥秘上层层剥笋,挖掘课文蕴藏着的有价值的写作技法,让学生课上学得会,课后带得走,实践用得上。那么,管老师到底教了学生哪些核心的写作能力呢?
  一、梳理“故事情节”,教框架构思的能力
  文章有意的安排就叫“构思”。写作首先要会“构思”。然而,学生作文最搞不懂的就是“构思”,这跟阅读教学不注意“篇”的教学有重要的关系。阅读教学应该带领学生领会文章在架构上的奥妙。
  课始,管老师通过“三个问题”(挑一担水离家有多远,要多久?村子里什么日子像过节一样?为什么弟兄们渴坏了,母亲不用“渴”,而换成另一个字?)的追问和两件快乐事情的概括(“下雨天洗澡”乐、“一勺水洗澡”乐),以及四个小标题的拟定,引导学生简洁、轻松、高效地将课文框架梳理得一目了然:
  (“挑一担水”苦——“下雨天洗澡”乐——“一勺水洗澡”乐——“以乐写苦”)
  这“三问”和“两次概括”,直指文本关键点,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发现文章是如何架构的,为写作谋篇布局奠定基础。
  二、明确“典型新颖”,教素材选择的能力
  一篇好的文章,素材的选择非常重要。写作时,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还要根据表达的目的进行详略安排,让学生明白只有舍弃大众化的事例,选取别人不知道的场景描述,才是写作技巧所在。
  《水》一文中写了哪两种洗澡的方式?是怎样洗的?洗的人多不多?心情怎样?感觉怎样?这些内容学生一读就明白,不需要反复纠缠理解。而两种洗澡段落的表达形式又有什么秘密?这个是很少有人关注到的。管老师独具慧眼,不仅关注了,还巧妙进行了对比:
  “下雨天洗澡”——写了1个自然段,用了10行文字。
  “一勺水洗澡”——写了3个自然段,用了17行文字。
  在数字多少、篇幅长短的比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确了“详”和“略”的不同写法。不仅如此,管老师还拎出矛盾点,继续锤炼学生的思维,向写作更深处漫溯。他让学生思考:“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下雨天洗澡’时间长、事又多、参与的人多,可是作者写的很少。一勺水洗澡无非就是倒抽一口凉气,然后‘啊啊’叫上两声,就这点事情作者又详写,请问是何道理呢?”由此引发出“典型新颖”的概念。
  传统的阅读教学只关注文本内容的理解,对这种秘密是缺少关注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个时候,学生思维受阻,管老师及时点拨:“一勺水洗澡,洗四个人,别人不知道怎样洗,写作就要选这样‘典型新颖’的事写。”至此,学生恍然大悟,素材选择的奥秘原来如此。而如此关注并引导,学生就懂得了什么样的事要详写,什么样的事要略写。此处借课文教与写作相关的内容,也足以展现出什么是真正的教学。穿越管老师的课堂,学生习得的“详略得当”“典型新颖”等写作技巧是立体的、鲜活的,必将指明学生的习作之路。
  三、破译“特写密码”,教特写技巧的能力
  如何在挖掘知识内在魅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提升表达素养?管老师深谙学生的理解力、接受力必须与他们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相契合。所以,管老师没有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在风趣中让学生领悟写作表达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这样,学生种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学生就会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生成为一种自然的常态。
  师:一勺水流下就一会儿的时间,可是要写得很长很长,高难度,作者有一个秘诀——特写。(板书)在第4~6自然段中,特写藏在哪一自然段?
  生:第5自然段。
  师:一勺水从头顶流到脚底大概四五秒。读读这个特写,我给你们计时,看作者将这个特写写了多长。
  (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你们读了52秒,比真实的水流时间多了近10倍,哪些句子让你感觉时间一瞬间拉长了,画下来。
  (生默读)
  生:“从头顶……和膝盖”这句把水到过的部位写得很具体。
  师:发现一瞬间拉长的秘密,怎样写就把句子拉长了呢?具体到哪些部位?
  生:头顶、脸、脖子、胸、背、大腿、膝盖。
  师:一步一步地来,分成七个部位,时间就慢下来了吗?不一定。我就这样写,“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我的脸、脖子、胸、背、大腿,膝盖”,完了。作者还有奥秘。课文里用了几个“滑过”?
  生:三个。
  师:七个步骤分解在三个“滑过”里,时间拉长了。
  (师板书:分步 七 三)
  (生再读这句)
  师:不会写的同学都这样写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滑了下去”。
  师:水滑得还不够慢,我有本事让它更慢。我这样改:“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我们的肚子和屁股……和膝盖。”好不好?
  生:不好,太具體。
  师:人家写三个刚刚好,我写四个就多余了?
  生:四个就啰唆了,不新颖了。
  师:多写一个“屁股”就不新颖了吗?
  (生笑)
  师:同学们,你们的感觉很正确,但是没说出来。这段话里加个“肚子、屁股”感觉怪怪的,不雅,所以作者跳过去不写,跳得有道理啊!
  (师让生再读此句)
  师: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办法让水滴继续待下去?
  生:用了省略号。
  师:省略号只让水待了一
  会儿,其实水还待了不少时间。
  生:这句“在水的滑动中……在加快”,体现了水还待了不少时间。
  师:前面那句是看得见的,而你读的这句写的是——   生:看不见的。
  师:作者用内心感受让水又待了一會儿。(出示:“在水的滑动……在加快。”生齐读。)
  师:不会写的人可能这样写:“一勺水浇下来,舒服,舒服呀,真舒服死了!”而作者这样写——
  (生再读:“在水的滑动……在加快。”)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阅读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容易“滑”过去的地方作“停留”,而这来自于教师对文本语言的敏锐感知,来自于教师适时打断的“教学机智”。
  管老师选择精当的内容,以儿童的阅读认知为设计原点,准确发现学生的经验生长点,以文体特征的凸显为分享支点,通过“5秒”与“52秒”的快慢对比,引导学生知道了文章拉长表达的密码;通过“七个部位”与“增加‘屁股’”的多少对比,引导学生懂得了文章文雅表达的密码;通过“三个滑过”与“四个滑过”的加减对比,引导学生明白了文章简洁不啰嗦的表达密码;通过“看得见的外在”与“看不见的内心感受”的对比,引导学生揣摩出了文章分步写、写内心的表达密码……成功演绎,揭示了形式表达的秘密,促进了学生读写经验的生长。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从片面走向全面,从肤浅走向深刻,发展了思辨能力,丰富了对文本的认识,习得了特写密码:快慢有诀窍,加减有章法,多少有学问,内心有感受;表达不需要面面俱到,细致与舍弃是不矛盾的共同存在。
  四、揣摩“一字内涵”,教遣词用字的能力
  文本值得品析的地方太多,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看似平淡无奇,一望而知,但用心揣摩,满是精华。
  生:水它不多不少。
  师:有逗号与没有逗号
  一样吗?
  生:水,它不多不少。
  师:逗号,强调了出来。
  生:水,它不多不少。
  师:“水,不多不少”,这样说可以吗?
  突然惊觉,我在多次执教这一课时,只关注到了标点,不经意间从“它”字的表面滑过去了,对文本表达“为什么这样说”缺乏敏锐感。而看似寻常的词语在管老师的一问一读中,骤然凸显出独有的意味。不用图片,不用音像,依然可以让学生凭借朗读体悟获得“水”的形象感。这样的方式,简单而富有语文味。管老师巧妙通过朗读、对比、追问,把学生原本“一望而知”的文本变为“一无所知”,理解并品味“它”的内涵,看似重复,其实是强调,凸显了言语表达的价值,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引发了他们对言语表达的推敲与揣摩。词语再一次立体地站在学生面前,印在学生心中,不再是一个文字符合。
  窦桂梅老师说:“朗读就是理解,朗读更是发现。”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管老师在朗读中让学生比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密。一个字、一个标点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组合,在管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不断地朗读、揣摩,挖掘出言语表达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练就慧眼,用心体察,把握文本表达的“核心价值”。
  一篇文章可教的语段很多,善教者决不面面俱到,而是聚焦在重点语段,凸显核心素养,作比较透彻的解读,在别人教不了的地方着力,朝不需要教的方向努力,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中国风·母语美”微课程群是对现行教材的必要补充,是对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及时回应。蒙学经典、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小说,汉字、对联、灯谜、谚语、成语、神话、民间故事、“乡音乡韵”、“家乡歌谣”,《论语》《诗经》《笠翁对韵》等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虽然有的在教材中有所涉及,但很多内容离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何让儿童亲近这些经典?如何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提
刚开学不久,我注意到班上一个叫小可的女孩子。她从不在课上举手发言,哪怕“小火车”开到她那里,也总会出现暂停:她慢悠悠地站起来,皱着双眉,一脸无助地看着拼音字母,清澈的眼眸里满是拒绝……于是,我的头脑里忍不住跳出两个词:内向、接受慢。这两个词如同两张标签,贴在了这个女孩的身上。  第一次与她的父母联系,得知两位都是非市区的高中教师,一周除了双休日几乎都住在学校,孩子只能由老人带着。这个情况让我进一步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版面所限,此处略。)  二、品读《阳光》,尝试改诗  师:要我把你们一个个都变成小诗人,那我们就要先来看看诗人是怎么写诗的。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师出示诗句:  阳光  台湾 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字正腔圆,第一遍就能读成这样,真不错!如果能把诗
学生写完作文后,最期待的是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欣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后讲评重在激励,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传统的讲评形式单一,评价标准千篇一律,教师用几句笼统模糊的套话批语应付,或只读一读在他们看来优秀的作文。这类评价激励千人一面,覆盖面窄,远远达不到调动大多数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更谈不上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了。学
我与孙静老师在9年前通过网络而结识。  2010年,我在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作为讲师承担小学语文研课课程,孙静老师选修这门课并申请担任组长,职责是协助讲师收集作业、整理研课实录、统计成绩等。我主持研课一年,共研课18次,她承担了全部实录的整理工作。尤其是后半学期,她调整了工作,学校也有课题,在繁重的工作中,她总能高效及时地完成,且没有任何差错。后来的几年间,她继续做了大量事情,完全是没有任何报酬
“人生聪明识字始”,中国人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从识字开始的。然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六岁入学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侧重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不仅会对儿童一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儿童思维的发展、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我国小学一、二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因此与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儿童相比,我国小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要滞后两到三年。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低段是
【教学目标】  1.认识“震撼、欲望、糟蹋、骚扰、茁壮、有限”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三个引发作者对生命思考的事例。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含义;从体会言语的内容到体会言语的形式,学习作者是怎样去写感悟的,初步学会写感悟。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初步感受生命的价值,写下自己的感悟。  【教學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从体会言语的内容到体会言语的形式,学习作者是怎样去
【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和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所在。本课力求在“双性合一”上有所突破。  1.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解读教材。从语文课的工具性来看,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心理活动,应有意识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写法。从语文课的情感性来看,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的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匆匆。  2.学习本课用具体的事物描写时间的写法,关注文本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背诵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也是一篇写时间的文章,题目是《匆匆》。(板书课题,生书空)注意,不要因为写得太匆匆而漏掉这一点。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朱自清。  你們了解朱
歇后语又称俏皮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语言形式。歇后语句式独特,短小精悍,语言诙谐、幽默,意象丰富,引人深思,颇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学生在语文教材上接触了歇后语后,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种特别的语言形式,一个个都乐此不疲地开始“半路上出家——从头学起”。对于“搜集更多的歇后语,准备全班分享”的作业,他们更是“抱着枕头跳舞——自得其乐”,不停地问我什么时候开分享会。  为了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