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扬在心中的五星红旗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das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和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所在。本课力求在“双性合一”上有所突破。
  1.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解读教材。从语文课的工具性来看,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心理活动,应有意识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写法。从语文课的情感性来看,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的尊重。
  2.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制定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兼顾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有机融合。从潜心涵泳关键词语入手,披文入理,含英咀华,体悟人物情感,最终上升到对国旗象征意义的理解。
  3.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选择教法。本课通过朗读,揣摩、推敲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深刻领悟其中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既安排了出声的诵读,也设计了涵泳的静思默读。
  4.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设计教程。“双性统一”不能只显示于一两个教学环节中,而应当蕴含于全部流程中。据此,我安排了以下三大环节:(1)追本溯源,了解当时处境。(2)前后对比,体会人物内心情感。(3)真情抒发,提升爱国情怀。
  【教材简析】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他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中国国旗交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因此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最终得到了外国面包店老板的救助。
  【学习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交易”“身无分文”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对国旗的热爱和尊重,以及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我”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用中国国旗交换面包的行为,感悟“我”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快捷导航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面五星红旗》。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会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下面听写一下学过的词语。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写?
  (听写:无影无踪、荒无人烟、身无分文、交易。)
  2.请大家齐读这些词语,看看他们写得是否正确。(评议,修改。)
  【设计意图:导课时直接进行课文重要词语的听写,走的是本色语文的线路。前三个词语是表现“我”的艰难处境,而“交易”一词直抵文本的情节内核。这样一来,对学生而言,他们实实在在地受到了语言文字方面的熏陶,既巩固了第一课时所学的词语,同时又通过复习这些词语对学习新课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听写词语的过程就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复习过程,也是落实工具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联系生活,理解“交易”
  顺着听写词语的脉络,快速进入对中心词语“交易”的理解过程。从“面包店老板追求平等交易——留学生衡量平等交易——面包店老板放弃交易”这一过程,体现“交易”是本文的一个核心
  词语。
  三、顺序而教,初“读”老板
  1.请从课文中找到“交易”这个词所在的段落读
  一读。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第4自然段,指名读。)
  2.“我”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呢?面包店老板讲究的平等交易又是什么呢?
  (1)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我”当时的处境?(第3自然段)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一自然段,想象一下“我”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你能用怎样的词语来概括“我”当时的处境?(惊恐、孤独、饥饿 …… )请说说理由。
  想象当时的情况:
  ●包里可能会有什么?
  (这里面也许有救生工具,也许有维持生存的食物,也许有和外界联系的通信工具,也许有急救的药品……然而,这所有的东西都被激流无情地冲走了。)
  ●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一连转了三天。请你想象一下,这三天他是怎样度过的?
  (饥饿难耐;疲惫不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这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只有野兽的嚎叫声和激流无情的咆哮声陪伴着他。此时,除了恐惧还是恐惧,除了无助还是无助……)
  3.请把“我”当时艰难的处境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留学生当时处境的困难,是为了更好地凸显留学生需要帮助的迫切性。实际上,这也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留学生处境十分艰难,除了一面五星红旗,别无他物。看似不经意,实则用意很深。】
  4.“我”的处境如此艰难,原以为向面包店老板说明了就可以得到他的援助,可是面包店老板却说——(出示第4自然段)谁再来读读这一自然段中面包店老板说的话?
  (指名朗读)
  (1)请你猜一猜,一个面包可能值多少钱?
  (2)也就是几元钱的东西,面包店老板不但不给予帮助,反而还要和“我”做交易,要是当时你也在场,听了面包店老板的话,你想对面包店老板说什么?
  (3)从面包店老板的话中除了感到他是一个不近人情的人以外,还可以从这一自然段的什么地方感觉到?
  (4)小结:无论是面包店老板的动作表情,还是他的语言,都使我们感觉到这是一位不近人情的老板。
  (指名再读这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感受面包店老板的“不近人情”,为学习后文面包店老板态度的转变埋下伏笔,也为后面比较面包店老板态度转变的教学打下基础。此处一“抑”,后面一“扬”,颇能体现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转变之大。】   四、质疑问难,研读比较
  1.同学们,课文不止一次地写到了面包店老板的态度。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哪一自然段也写到了面包店老板的态度?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第11自然段,指名朗读。)
  2.你发现面包店老板
  前后的语言、行动有什么变
  化吗?
  (1)语言——前面讲究平等交易,后面主动垫付医药费。猜一猜大约需要多少医药费?(高额医药费面包店老板主动垫付)
  (2)行动——前面两手一摊,一脸无奈;后面竖起大拇指。你什么时候会竖起大拇指?
  (3)是呀,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变化如此之大。请你再好好地读读这段话。(朗读第11自然段)学到这里,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的?
  一个几元钱的面包要公平交易,一笔高额的医药费却主动地无偿垫付,为什么这个面包店老板会主动放弃交易呢?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设计意图:新课标十分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情感熏陶。而这一理念在这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细细体味、揣摩来完成的。这就使得学生学习本文有了依托和抓手,简洁自然,水到渠成。】
  五、寻根探究,体验情感
  1.同学们,按照常理,“我”应该给老板什么呢?(钱)可是,此时“我”身无分文。(指黑板上学生书写的“身无分文”)在这种情况下,面包店老板认为应该怎样进行平等交易呢?请同学们快速地从课文中找一找。
  (生答,师板书。)
  2.那这位中国留学生认为这样的交易平等吗?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你找到的是哪几个
  句子?
  (2)请你谈谈自己的体会。
  怎样的动作可以称作“凝视”?(眼睛盯着一动不动)
  “我”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此时此刻,“我” 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我”连穿衣服、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难道“我”不知道只要用五星红旗就可以换得救命的面包?(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理解)
  对国旗的爱是不能用价值来衡量的,因此中国留学生绝不会用国旗去换面包。让我们通过朗读把留学生当时的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第9、10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总结:虽然“我”没有说过一句话,但却用自己的动作表达了内心的情感,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3.此时此刻,你一定已经明白了,这位面包店老板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随学生回答师板书:“爱国” “尊敬”)
  4.当“我”醒来的时候,鲜花丛中的五星红旗在冲“我”笑呢!
  (指名读第12自然段)
  面包店老板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友善的微笑,病房里一束美丽的鲜花,一面依然鲜艳的五星红旗,都深深地温暖了中国留学生的心。相信,此时此刻这位中国留学生一定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请你想象一下,此时的中国留学生会怎么说、怎么做,请你写下来。
  中国留学生 地对面包店老板说:“ 。”
  【设计意图:对“交易”一词的二度理解,对“平等”含义的深层开掘,促进了学生情感体验的提升。此处设计的小练笔,为学生潜心涵泳文本之后的真情告白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六、真情抒发,提升爱国情怀
  (音乐响起)是啊,从中国留学生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以实际行动维护着祖国的尊严。同学们,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热爱五星红旗就是热爱祖国。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无论走得多么遥远,当你看到了国旗,你就找到了自己的家。最后,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再次饱含深情地诵读《国旗颂》,以此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出示《国旗颂》,师生
  诵读。)
  【设计意图:从文章中留学生捍卫国旗尊严,赢得老板尊重的事例中,顺水推舟加深学生对国旗的情感认识,从文本中来而又高于文本,不露痕迹,润物于无声。】
  附:板书设计
  一面五星红旗
  面包
  我 老板
  (爱国) 五星红旗 (尊重)
  【教后所感】
  语文教学要因“文”释“道”,也就是要在“文”的层层解析中伴生“道”的阐述,由“文”的理解衍化到“道”的理解。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在这一理念下催生而出的。同时,教学也照顾到了文本的行文特点,依序而教,顺学而导,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浅入深,不断提升,认识的高度由具象向抽象渐次递进。语文教师要时刻不忘语文的根——紧扣语言文字本身,念念不忘语文的情——透过语言文字探寻人文情感。这样,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其他文献
自上学期新接了一个一年级寄宿班之后,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培养刚入学的学生懂得爱老师、爱同学、爱长辈,懂得爱学校、爱社会、爱大自然,懂得用自己的爱去关心他人,学会宽容、理解、尊重,甚至更多。因为,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是一个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的过程中有力的心理支撑。为了让这些年龄小又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学会如何去爱,我充分运用语文课这一“阵地”,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内容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体系,试图通过每个单元的系统教学,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三年级下册教材按照“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的编排体系组织单元。教学时既要聚焦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要巩固前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教材潜在的教学资源,选择精要的教学内容,统整为板块式的言语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实现语文要素的实践转化。如何以语文要素为核心,实现
小学时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阅读什么样的书籍,用何种方式阅读,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中心。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很大的困境,教师一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通过课上学习语文教材、课下阅读课外书等方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真正的原因是学生在学习完教材后
“中国风·母语美”微课程群是对现行教材的必要补充,是对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及时回应。蒙学经典、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小说,汉字、对联、灯谜、谚语、成语、神话、民间故事、“乡音乡韵”、“家乡歌谣”,《论语》《诗经》《笠翁对韵》等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虽然有的在教材中有所涉及,但很多内容离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何让儿童亲近这些经典?如何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提
刚开学不久,我注意到班上一个叫小可的女孩子。她从不在课上举手发言,哪怕“小火车”开到她那里,也总会出现暂停:她慢悠悠地站起来,皱着双眉,一脸无助地看着拼音字母,清澈的眼眸里满是拒绝……于是,我的头脑里忍不住跳出两个词:内向、接受慢。这两个词如同两张标签,贴在了这个女孩的身上。  第一次与她的父母联系,得知两位都是非市区的高中教师,一周除了双休日几乎都住在学校,孩子只能由老人带着。这个情况让我进一步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版面所限,此处略。)  二、品读《阳光》,尝试改诗  师:要我把你们一个个都变成小诗人,那我们就要先来看看诗人是怎么写诗的。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师出示诗句:  阳光  台湾 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字正腔圆,第一遍就能读成这样,真不错!如果能把诗
学生写完作文后,最期待的是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欣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后讲评重在激励,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传统的讲评形式单一,评价标准千篇一律,教师用几句笼统模糊的套话批语应付,或只读一读在他们看来优秀的作文。这类评价激励千人一面,覆盖面窄,远远达不到调动大多数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更谈不上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了。学
我与孙静老师在9年前通过网络而结识。  2010年,我在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作为讲师承担小学语文研课课程,孙静老师选修这门课并申请担任组长,职责是协助讲师收集作业、整理研课实录、统计成绩等。我主持研课一年,共研课18次,她承担了全部实录的整理工作。尤其是后半学期,她调整了工作,学校也有课题,在繁重的工作中,她总能高效及时地完成,且没有任何差错。后来的几年间,她继续做了大量事情,完全是没有任何报酬
“人生聪明识字始”,中国人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从识字开始的。然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六岁入学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侧重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不仅会对儿童一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儿童思维的发展、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我国小学一、二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因此与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儿童相比,我国小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要滞后两到三年。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低段是
【教学目标】  1.认识“震撼、欲望、糟蹋、骚扰、茁壮、有限”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三个引发作者对生命思考的事例。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含义;从体会言语的内容到体会言语的形式,学习作者是怎样去写感悟的,初步学会写感悟。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初步感受生命的价值,写下自己的感悟。  【教學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从体会言语的内容到体会言语的形式,学习作者是怎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