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歇后语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0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歇后语又称俏皮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语言形式。歇后语句式独特,短小精悍,语言诙谐、幽默,意象丰富,引人深思,颇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学生在语文教材上接触了歇后语后,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种特别的语言形式,一个个都乐此不疲地开始“半路上出家——从头学起”。对于“搜集更多的歇后语,准备全班分享”的作业,他们更是“抱着枕头跳舞——自得其乐”,不停地问我什么时候开分享会。
  为了让学生感知中华文化,在认识歇后语、传承歇后语、发展歇后语中丰富言语认知,提升表达能力,我带领他们开启了“歇后语微课程”探究。
  一、问源:打破砂锅——问到底
  寻根问源了解歇后语的历史成了课程的第一步。我们利用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以及各种相关书籍,在经历了资料收集、阅读筛选、组织梳理后,学生对歇后语的了解更多、更深了。
  歇后语最早出现在唐代,带有明显的文化烙印——含蓄。因其符合中国人委婉、含蓄的表达习惯,所以在各朝各代都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如今,歇后语的数量已突破千万并且依然在增长。不得不说,根植于生活的语言永远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
  每条歇后语都分“引子”和“后衬”两个部分,中间用破折号连接。“引子”就像谜面,即不先直接说出想表达的意思,而是借某些现象、事物或典故作比喻,或形象生動,或幽默有趣,意在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兴趣。“后衬”像谜底,在“引子”比喻、举例的基础上,把后半截想说的话说出来。
  二、架构: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1.目标规划
  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我们设计了四级目标,即“搜集”“研究”“运用”“创编”。通过“搜集歇后语”并广泛阅读,让学生感受歇后语的量多、面广,有趣、生动;通过“研究歇后语”,让学生发现歇后语的构成、类型、主题及特色;通过“运用歇后语”,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以致用;通过“创编歇后语”,引导学生借自己生活中的现象,将想要表达的核心话题糅合进有意思的歇后语中。
  2.内容梳理
  在广泛阅读、发现的基础上,我们将课程内容分类组合,分主题呈现,力求让学生在两周的时间内感受不同主题的歇后语。在此基础上,发现歇后语的创编用意——抓住关键事物的特点表达(见表1)。
  三、行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赏读汇报——分享
  我们遵从从形式到内容、从表象到内在的探究路径。每个主题都由朗读开始,通过个人自读、组内汇报、全班展示,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广泛涉猎—精心筛选—认真赏读”三步。
  在分享内容的同时,学生也在分享自己的发现——歇后语的结构、类型、利弊。聪明的他们发现:原来并非所有的歇后语都是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歇后语要有思考、会分辨。
  读既是展示形式,更是研究手段。赏读,让每个学生经历思辨、吸纳、分享、成长的过程,可谓“宝剑出鞘——锋芒毕露”。
  2.经典解读——丰富
  歇后语的精妙意蕴仅凭朗读是绝对不可能完全感受到的。在每一个歇后语的背后,也许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也许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许是一个深刻的哲理,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我们研发了“歇后语里有故事微课程”,借助歇后语的呈现,引领学生去读一读其中的人物故事,品一品语言背后的一语双关,议一议语言构成的精彩纷呈。边做边思边分享,我们发现,原来歇后语的世界真是其妙无穷。
  3.情境运用——成长
  情境运用是学生自己将歇后语的相关知识内化、迁移、成长的过程。有了一定积累的学生个个抢着“壁虎子掀门帘——露一小手”。
  我们举行了“夸夸你——用歇后语夸夸身边小伙伴”活动,学生收到了各种歇后语式的赞美。如写作水平高的,大家夸他“春笋破土——节节高”;热情善良的,大家说他是“六月里卖火盆——热心的人”;有同学运动会上破纪录了,大家送上“半夜三更放大炮—— 一鸣惊人”。
  我们还开展了“花开歇后语”片段分享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歇后语,比比谁用得妙,谁用得好。有学生这样写道:“说起咱们学校呀,那可是‘窗户边吹喇叭——名(鸣)声在外’。一项项荣誉挂满校史陈列室,好比那‘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这里的老师个个都是‘钢珠落玉盘——当当响’。特别是咱们校长,不但是海门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而且还是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真是‘飞机上吊水壶——高水平’啊!生活在这么优秀的校园里,我真是‘九月的甘蔗——甜到心’了!”
  4.精彩创编——个性
  根据生活中的人或事创编歇后语是极有趣的事情。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创编大赛,评选出最佳文字奖、最有趣奖、最具哲理奖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用童真的视野发现着精彩并呈现着精彩。“丢了作业的学生——怎一个急字了得”“育才的校服——精神”“英语老师说英语——地道”……
  虽然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多,但他们有自己的慧眼与解读。更重要的是,在创编的过程中,他们摒弃了传统歇后语中消极的嘲笑、讥讽,每一条都充满正能量又不失幽默,真正让这种特有的语言形式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四、评价:拔了萝卜窟窿在——有根有据
  鉴于很多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所以本课程的评价我们以小组常态评价与活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常态的小组评价以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为主进行积分,而活动评价以内容展示全班等级评价再亮分为主。在积分争夺战中,学生对歇后语的了解更多、更深了。
  歇后语以它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学生,也激起了更多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热情。我们有理由相信,“歇后语微课程”的开发、研究于学生而言,不只是“六月里吃萝卜——图新鲜”。让我们“冷水泡茶——慢慢来”,带领学生一起徜徉在歇后语的王国里,发现更多,收获更多。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小学时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阅读什么样的书籍,用何种方式阅读,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中心。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很大的困境,教师一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通过课上学习语文教材、课下阅读课外书等方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真正的原因是学生在学习完教材后
“中国风·母语美”微课程群是对现行教材的必要补充,是对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及时回应。蒙学经典、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小说,汉字、对联、灯谜、谚语、成语、神话、民间故事、“乡音乡韵”、“家乡歌谣”,《论语》《诗经》《笠翁对韵》等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虽然有的在教材中有所涉及,但很多内容离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何让儿童亲近这些经典?如何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提
刚开学不久,我注意到班上一个叫小可的女孩子。她从不在课上举手发言,哪怕“小火车”开到她那里,也总会出现暂停:她慢悠悠地站起来,皱着双眉,一脸无助地看着拼音字母,清澈的眼眸里满是拒绝……于是,我的头脑里忍不住跳出两个词:内向、接受慢。这两个词如同两张标签,贴在了这个女孩的身上。  第一次与她的父母联系,得知两位都是非市区的高中教师,一周除了双休日几乎都住在学校,孩子只能由老人带着。这个情况让我进一步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版面所限,此处略。)  二、品读《阳光》,尝试改诗  师:要我把你们一个个都变成小诗人,那我们就要先来看看诗人是怎么写诗的。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师出示诗句:  阳光  台湾 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字正腔圆,第一遍就能读成这样,真不错!如果能把诗
学生写完作文后,最期待的是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欣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后讲评重在激励,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传统的讲评形式单一,评价标准千篇一律,教师用几句笼统模糊的套话批语应付,或只读一读在他们看来优秀的作文。这类评价激励千人一面,覆盖面窄,远远达不到调动大多数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更谈不上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了。学
我与孙静老师在9年前通过网络而结识。  2010年,我在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作为讲师承担小学语文研课课程,孙静老师选修这门课并申请担任组长,职责是协助讲师收集作业、整理研课实录、统计成绩等。我主持研课一年,共研课18次,她承担了全部实录的整理工作。尤其是后半学期,她调整了工作,学校也有课题,在繁重的工作中,她总能高效及时地完成,且没有任何差错。后来的几年间,她继续做了大量事情,完全是没有任何报酬
“人生聪明识字始”,中国人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从识字开始的。然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六岁入学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侧重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不仅会对儿童一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儿童思维的发展、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我国小学一、二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因此与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儿童相比,我国小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要滞后两到三年。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低段是
【教学目标】  1.认识“震撼、欲望、糟蹋、骚扰、茁壮、有限”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三个引发作者对生命思考的事例。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含义;从体会言语的内容到体会言语的形式,学习作者是怎样去写感悟的,初步学会写感悟。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初步感受生命的价值,写下自己的感悟。  【教學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从体会言语的内容到体会言语的形式,学习作者是怎样去
【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和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所在。本课力求在“双性合一”上有所突破。  1.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解读教材。从语文课的工具性来看,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心理活动,应有意识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写法。从语文课的情感性来看,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的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匆匆。  2.学习本课用具体的事物描写时间的写法,关注文本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背诵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也是一篇写时间的文章,题目是《匆匆》。(板书课题,生书空)注意,不要因为写得太匆匆而漏掉这一点。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朱自清。  你們了解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