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名师在线·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中学音乐教育的有效性依旧是音乐教师着重关注的问题,虽然不少音乐教师跟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引入了不少新型音乐教学方法,但音乐教学实效与预期教学效果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音乐教师需继续围绕如何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展开教学研究。而随着这一教学研究工作的推进,音乐教师有了新的发现,即教师可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开展音乐教学。对此,本文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入手,分析了遵循中学生心理特点开展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提高音乐教学实效的有效对策,希望可真正提高新时期的音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发展;音乐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7-0057-03
  引  言
  教师围绕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开展音乐课堂教学,可营造以学生为本的和谐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消除和缓解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和压力,促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参与度、配合度,进而有效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音乐教师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首先不仅要承担起自身应有的教学职责,还要扮演好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角色,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然后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选取风格各异、以陶冶人情感为主要特征的音乐作品,优化音乐教学方法,推进音乐教学的高效、健康开展。
  一、遵循中学生心理特点开展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音乐教育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它更是凸显了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音乐教师应抓住发展机会,推进音乐课程的创新教学改革。但是,当前中学音乐教育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不注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导致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满足,影响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激情与学习效果。根据这一教学问题,中学音乐教师应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对音乐教学带来的影响,并探索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开展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教学目标来看,中学音乐教师在疏忽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开展音乐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难以增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实现音乐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这意味着教师如果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可增强学生的积极学习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要。
  其次,从学习兴趣来看,中学音乐教师还没有深刻意识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因此容易忽略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导致中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减。教师若能够转变音乐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对音乐教学产生的影响,则可持续地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驱动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良好意识,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音乐、主动接受音乐熏陶的良好行为习惯。
  最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对学科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远。尤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下,教师若要发挥学生在音乐课上的主体作用,则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现有的音乐教学方法予以改进,实现音乐教学的创新变革,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习阵地。
  因此,中学音樂教师要想提高自身教学的有效性,则应遵循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来开展音乐教学,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全面、健康发展。
  二、遵循中学生心理特点开展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遵循学生的厌怠心理特点开展音乐教学
  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很容易产生厌学、怠学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而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其感到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实际上,学生的厌学和怠学心理特点非常突出,目前,音乐教师面临的一大教学难题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和怠学心理。因此,教师有必要遵循学生的厌怠心理特点,引入相适应的音乐教学手段、新型教学方法,开展趣味、高效的音乐教学活动[2]。
  例如,在《黄河船夫曲》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船工们在狂风巨浪中不屈不挠地划船的图片,让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欣赏《黄河船夫曲》这一音乐作品,感受其急促的音乐节奏、快速的音乐速度、力度极强的音乐旋律,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船工们与狂风巨浪殊死拼搏的激烈场面,激起内心强烈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播放船工们划船喊号子的音频,如“划哟,冲上前”“嘿哟嘿哟”等音乐语言,从而进一步增强音乐作品的画面感,让学生脑海里的画面更加鲜明。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厌学和怠学的心理问题,教师还可让学生模仿船工拼命划船及拼命喊号子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深刻感受船工们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当音乐节奏开始平稳、音乐速度开始减缓、音乐力度开始减弱时,学生激荡的心情也会逐渐舒缓下来,感受船工们成功冲过激流的内心情感,体会船工们勇敢突破险阻的可贵品质。如此一来,教师不仅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的心理障碍,还明显提高了这节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二)遵循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特点开展音乐教学
  目前,不少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面临着心理障碍。这一心理问题会影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团结意识、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师应根据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实际心理特点,引入合适的音乐教学方法,打造一个人人参与的音乐课堂[3]。在这方面,教师既可选择具有团结、友爱、互助等精神内涵的音乐作品开展教学,也可组织学生参与到合唱的教学活动中,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团结、友爱、互助的重要性,自主克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与同伴一起完成音乐学习任务[4]。   例如,在《手拉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了解1988年汉城第二十四届奥运会的背景资料,聆听这届奥运会主题曲——《手拉手》,体会这首歌曲传递的音乐情感,感悟歌曲的人文内涵,如爱好和平、团结奋进、友好相处。这首歌曲虽然有颂歌的庄严风格,但也体现了现代流行音乐的特点,具有鲜明、热情的音乐节奏。这样的音乐形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为了帮助学生突破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教师可鼓励学生站起来,手拉手一起学唱这首歌曲,通过庄严又热情的情感表现力,将这首歌曲的情感表达出来,传递到每位学生的心中,从而增强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使其树立起团结友爱的精神,立志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又如,在《黄河大合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到合唱练习活动中。在合唱练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应明确自己在合唱中的位置,并相互配合,共同演唱《黄河大合唱》。在学生的合唱过程中,声部在不断地扩充,音乐力度也在逐渐加大,暗喻了抗日武装队伍由小规模扩充到大规模、由弱小走向强大的队伍形象,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抗日武装队伍势不可当的气势,并领悟到英雄民族的伟大气魄。在这样的气氛渲染下,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团结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相互依靠,共同战胜一切困难[5]。
  (三)遵循学生的冷漠、孤僻心理特点开展音乐教学
  有的学生存在比较明显的冷漠、孤僻心理,不愿意亲近他人,也不愿意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爱、安全感。对比,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与耐心,让学生的心田得到滋润,愿意走出个人世界,融入集体世界中[6]。
  例如,在《让世界充满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进行以爱为主题的情感教育,让学生观赏社会公益活动的视频、地震救灾的视频,深刻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学唱歌曲,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又如,在《我们同属一个世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了解美国洛杉矶“生存援助音乐会”的具体情况,并欣赏其主题曲——《我们同属一个世界》。这一音乐欣赏活动的内容可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看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懂得主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冷漠、孤僻心理定会“破冰”,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结  语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容易影响学科教学的开展,也会影响学生学科学习的有效性。因此,中学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因素的前提下,改进音乐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与心理需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田慧霞.探讨初中音乐教学中美育的重要意义[J].女报(时尚版),2020(01):45.
  陈金萍.音乐心理学在初中音乐欣赏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9,32(07):242.
  蒋欣池.融情于景,以情动人: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8):151.
  吴海英.刍议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1(22):129-130+139.
  王怡.提高初中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21(62):151-153.
  向丽.以美育人:初中音乐课程德育功能的渗透路径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03):135.
  作者簡介:黄馨慧(1984.11-),女,天津人,研究生在读(在职),一级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理念的更新,不少初中语文教师转变了教学模式,开始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效解决了教学难题。为发展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文章就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给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初中语
摘 要:高考英语新题型包括读后续写、概要写作两项内容,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技巧,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文章对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9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low-cost anti-oxidation conductive ink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in the field of printing electronics, core-shell coated Cu@Ag nanoparticles were used to prepare conductive ink, and a printed circuit was obtained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构建活动型课堂,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但从实际教学经验来看,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模式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活动型课堂的要求,通过构建辩论式课堂、思考式课堂、社会实践式课堂的方式,增
摘 要:思维导图是基于大脑神经学、思维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提出的一种新兴的学习方法,是表达发散思维的有效图形,它既简单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思维工具。在生物学复习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思路,还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备课、组织和整合各章节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生物学知识,建立一个良好的思维体系。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  中
摘 要:文章立足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以深度学习为切入点,依次分析与探索了“尊重学生主体”“联系实际生活”及“尊重学生差异”这三种教学策略对促进学生实现数学深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旨在切实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及质量,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综合了学生的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多种元素,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中,从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深度学习;思维品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7-00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 by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has become a problem in the livestock industry since it is considered a potential source of infection for farm animals while increasing microbial resistance to physical and chemical agents. Some plant
摘 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且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学成效慢。在实际教学中,作者尝试通过各种教学策略,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文。作者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情境作文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相关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高中政治教学采取议题式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政治教学质量和效率,还有助于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议题式教学,分析了打造高中政治议题式课堂的意义,并提出了打造议题式课堂培养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议题式课堂;高中政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