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运球、传球等基本技术动作后,对于技术动作的组合运用,往往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如传球的时机、传球的动作、移动的目的性等。这时教师可以制造一定的障碍和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进而思考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技术动作并合理运用。
一、精心制造障碍的内容
在五年级的一节篮球课上,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二打一”的情境教学,并特意制造了一些障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利用运传组合动作,在“思”与“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体验成功的乐趣。
1.在师生互动中制造障碍,发现问题
一番热身活动后,学生们开始进入复习原地传球环节,内容包括:双手头上传球、双手胸前传球和传反弹球。学生两人之间传球练习时,笔者有目的地在传球者之间挥舞着双臂走动,故意去破壞学生的传接球。学生中不时出现“杨老师好坏啊!”“啊!我的球被杨老师碰掉了”的叫喊声和笑声,显然学生对于这样的举动是能够接受的。在尝到“被破坏”的滋味后,学生们为了避免球打到笔者,或者被笔者破坏传球,有的刻意地增加了传球高度,有的等笔者移动过后再传球,但也有部分学生,发现笔者站在他们中间时,茫然不知所措。
在学生运球练习的时候,笔者继续为他们制造障碍,在学生面前穿插,阻挡在学生的行进路线上。之后,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在遇到笔者(障碍物)时能够运球急停,等笔者经过了再继续运;也有部分学生能够直接绕过笔者完成运球,还有大部分学生在遇到笔者后,就直接抱着球站在了原地。
此时,笔者叫停集合,把制造障碍过程中他们的表现描述了一番,并提问“怎么正确处理老师的干扰呢?”学生们思考后给出了很多解决的办法,再次练习时,学生面对笔者(障碍物)时,都能够做出比较合适的动作了。
2.在制造障碍中精妙提问,解决问题
热身结束后,笔者将学生分成4组进行运传球的练习环节。并提问:“两人一组,在篮球规则允许下,怎样把球转移到篮筐(黄色圈)下(图1)?”学生们在简单的讨论后,给出了可以直接运球过去、两个人传球过去、两个人运传球组合过去等答案。笔者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带领学生开始练习。
学生们“热火朝天”地练习起来,笔者又开始制造障碍了。笔者跑动、追赶,有目的地去阻止学生往前运传球,这样一来,学生们又慌了:“杨老师又来捣乱啦!”“快!传给我!”原本有序的练习,乱成了“一锅粥”,有的学生运球时不抬头观察,被逼在了死角;有的学生的球被抢断了;也有的学生发现了笔者,想传球给队友,却出现失误;还有的学生直接抱着球跑。于是,笔者叫停了练习,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短暂的讨论后,学生马上给出了答案:运球的同学没有抬头观察老师(防守者)位置,不能及时传出球,而造成了失误。笔者继续追问:为什么有些同学传球了,还是出现了失误呢?学生回答:他们传的球太低(太高)了,被老师直接拦住(队友接不到而出界了)。笔者肯定学生的分析,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既要做到抬头观察,也要注意传球的高度,尽量避免被干扰。
再次练习时,学生们在笔者一人防守4组的情况下,确实有了进步。学生们都能主动抬头观察笔者的位置,找准时机及时传球,很轻松地破解了笔者的防守,成功地把球转移到篮筐下。
3.在制造障碍中层次递进,提升能力
笔者叫停了练习,喘着粗气,半演半认真地对学生说:我一人防守4组,已经难不倒你们了,你们想挑战更高难度的练习吗?
在学生“想”的肯定回答声中,笔者在每一组都安排了一个防守队员,对防守队员提出“球在哪里,你就追到哪里”的要求。
练习开始后,学生们虽然能够通过传接球,调动防守队员,但是只有几组能够顺利将球转移到篮筐下,大部
一、精心制造障碍的内容
在五年级的一节篮球课上,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二打一”的情境教学,并特意制造了一些障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利用运传组合动作,在“思”与“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体验成功的乐趣。
1.在师生互动中制造障碍,发现问题
一番热身活动后,学生们开始进入复习原地传球环节,内容包括:双手头上传球、双手胸前传球和传反弹球。学生两人之间传球练习时,笔者有目的地在传球者之间挥舞着双臂走动,故意去破壞学生的传接球。学生中不时出现“杨老师好坏啊!”“啊!我的球被杨老师碰掉了”的叫喊声和笑声,显然学生对于这样的举动是能够接受的。在尝到“被破坏”的滋味后,学生们为了避免球打到笔者,或者被笔者破坏传球,有的刻意地增加了传球高度,有的等笔者移动过后再传球,但也有部分学生,发现笔者站在他们中间时,茫然不知所措。
在学生运球练习的时候,笔者继续为他们制造障碍,在学生面前穿插,阻挡在学生的行进路线上。之后,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在遇到笔者(障碍物)时能够运球急停,等笔者经过了再继续运;也有部分学生能够直接绕过笔者完成运球,还有大部分学生在遇到笔者后,就直接抱着球站在了原地。
此时,笔者叫停集合,把制造障碍过程中他们的表现描述了一番,并提问“怎么正确处理老师的干扰呢?”学生们思考后给出了很多解决的办法,再次练习时,学生面对笔者(障碍物)时,都能够做出比较合适的动作了。
2.在制造障碍中精妙提问,解决问题
热身结束后,笔者将学生分成4组进行运传球的练习环节。并提问:“两人一组,在篮球规则允许下,怎样把球转移到篮筐(黄色圈)下(图1)?”学生们在简单的讨论后,给出了可以直接运球过去、两个人传球过去、两个人运传球组合过去等答案。笔者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带领学生开始练习。
学生们“热火朝天”地练习起来,笔者又开始制造障碍了。笔者跑动、追赶,有目的地去阻止学生往前运传球,这样一来,学生们又慌了:“杨老师又来捣乱啦!”“快!传给我!”原本有序的练习,乱成了“一锅粥”,有的学生运球时不抬头观察,被逼在了死角;有的学生的球被抢断了;也有的学生发现了笔者,想传球给队友,却出现失误;还有的学生直接抱着球跑。于是,笔者叫停了练习,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短暂的讨论后,学生马上给出了答案:运球的同学没有抬头观察老师(防守者)位置,不能及时传出球,而造成了失误。笔者继续追问:为什么有些同学传球了,还是出现了失误呢?学生回答:他们传的球太低(太高)了,被老师直接拦住(队友接不到而出界了)。笔者肯定学生的分析,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既要做到抬头观察,也要注意传球的高度,尽量避免被干扰。
再次练习时,学生们在笔者一人防守4组的情况下,确实有了进步。学生们都能主动抬头观察笔者的位置,找准时机及时传球,很轻松地破解了笔者的防守,成功地把球转移到篮筐下。
3.在制造障碍中层次递进,提升能力
笔者叫停了练习,喘着粗气,半演半认真地对学生说:我一人防守4组,已经难不倒你们了,你们想挑战更高难度的练习吗?
在学生“想”的肯定回答声中,笔者在每一组都安排了一个防守队员,对防守队员提出“球在哪里,你就追到哪里”的要求。
练习开始后,学生们虽然能够通过传接球,调动防守队员,但是只有几组能够顺利将球转移到篮筐下,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