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hyhv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亡关乎每一个人的利益,所以,我们应该胸怀家国,承担历史责任。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在本文将从渗透家国情怀的必要性和措施两方面出发进行探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1.历史新课标的要求。
  2017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高中生学习历史课程时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了解中外历史,提高自身的历史意识、人文素养与文化素养。新课标的具体内容,进一步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将家国情怀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心怀家国,拥有正确的“三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符合国家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
  2.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性。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主要内容是国家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其特性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要具有时代性,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立足于现实。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同时,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家国情怀的内容随处可见。教材的格局与内容进一步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将家国情怀素养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当中。
  3.高中生的发展需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数据大爆炸,高中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终端随时了解社会上的各种信息。但由于高中生本身好奇心较强,缺乏社会经验,没有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对于网上一些负面信息无法甄别,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高中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树人先树德,为其日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必要措施
  1.树立合理的情感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通过德育教育让高中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家国情怀渗透到教学中,制定合理的情感教学目标,让教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把握情感教学目标,带着更强的目的性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
  例如,教师在讲与辛亥革命相关的知识点时,可以制定让高中生了解当时社会人民的苦难,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改变落后的现状,不断地进行斗争的情感教学目标,进一步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同身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内容。
  由于高中历史课程本身的特性,教材中随处可见有关家国情怀培养的素材。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关于家国情怀的素材。
  例如,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共包含《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运动的兴起》《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四课,这四课主要介绍了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末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国家发展的危机,积极寻求对策,进行社会变革,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体现了清末一些知识分子胸怀国家,为了国家殚精竭虑的家国情怀。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详细描述了中国近代革命者反抗侵略、追求民主的过程。从这部分内容可以看出中国的近代史也是人民的苦难史,这部分内容反映了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无数革命志士不惜牺牲生命来保护国家。所以,历史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有效渗透家国情怀,让高中生意识到今日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回报先烈的最好行为就是掌握文化知识,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学习。
  3.拓展历史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实践。
  教师在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时,可以进一步拓展历史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实践。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历史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互聯网平台,成立历史研究小组微信群,为学生设置一些历史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寻找相关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收集历史素材的过程中,拓展历史知识面,使家国情怀得到进一步升华。
  家国情怀素养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品格。所以,教师应将家国情怀培养和历史教学紧密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他文献
校本课程是一项基于学生学习需求而专门开发的教学课程,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更强,尤其是可以有效利用我国不同地域的一些优势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利用
'课难教,师难当'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笔者在政治教学岗位上已有十余年,但现在似乎处于事业的瓶颈期。如何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呢?政治课程的
期刊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文科课程,教材中包含大量零散、琐碎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而历史被分配的课时远远不足以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会他们自主学习,并且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以此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学习。笔者在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关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设定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教师在上课前通常会设
一、历史选考试题的变化  1.结构的变化。  随着浙江高考制度改革的实施,历史选考的试题结构与传统高考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选考一年有两次机会,分别在每年的4月和11月(2016年在4月和10月进行选考,2017年后都在4月和11月进行选考)。试卷主要分为两部分,学考试题和选考试题(试题形式上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1—25题和主观题31、32题为学考题,分值为70分,难度系数0.75,对应学
以硅胶为固定化载体,硫酸为功能性质子酸,以吗啉和1,3-丙烷磺内酯为起始物料,制备合成出了硅胶负载型吗啉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以苯乙酮和乙二醇反应生成苯乙酮环乙二缩酮作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结构存在各种不合理因素.本文阐述了我国银行业的共生体系,提出银行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就制度、银企关系及金融结构等方面探讨银行共生体系的实现方式,
有关反气旋的知识多年来一直是各类考试命题的关注点。我国多种天气都与反气旋活动密切相关。高中地理鲁教版“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关于反气旋有少量的文字介绍,关于反气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知识窗有简单的说明。考纲对这部分内容要求不是太高,但考试命题者却常在书本知识上不断地发掘延伸,加深了难度和广度。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书本上呈现的内容就显得不足,这就迫使教师需要更全面地了解反气旋。我根据自己对反气旋的理解,结合部
期刊
初中地理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全体学生的全面性。因此,教师应该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教学经验,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体制。笔者在本文基于自身教学经验,对如何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这一问题进行说明与阐述。  地理学科素来有“文科中的理科”之称,可见其逻辑性与抽象性的特征比较明显。地理学科是初中会考的主要科目,所以教师必须优化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的地理学习。  一、利用多媒
知识管理,是现代企业面临新形势所做出的战略性反映.企业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为提高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