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早教,当心欲速则不达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dj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困惑:
  到底要不要给孩子报早教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今,这句口号已经成了很多家长的共识。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引导之下,不惜血本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成了许多家长的不二选择,于是3岁以下幼儿背着书包去“上课”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以下两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
  案例一:《广州日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家长的焦虑:李女士的女儿楠楠现在一岁三个多月,可在同事看来,李女士已经快变成“祥林嫂”了。遇见有宝宝的同事,李女士便打听:“你家孩子上早教了吗?去的哪一家?多少钱?好不好?值不值?教学方法有什么特色……”李女士对记者说,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去上早教,她虽然没给孩子报名,可心里总是不踏实。
  案例二:据《中国妇女报》报道:离9月开学还有半年多,郭女士便开始给孩子“加压”: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后先跟着DVD学幼儿数学,晚上要坚持识一到两个字,读一段儿歌或童话故事,每周还要在田字格练习簿上写满一页字。几个月后,郭女士的儿子对两位数的加减法已能运算自如,识的字也足足有四五百个了。
  这两个案例带有很大的普遍性。一项对小学一年级新生的调查显示,识字最少的仅认识六七个字,最多的已经认了七八百个字。同样,有的孩子连数数也刚刚学会,但有的孩子对20以内的加减法早已能脱口而出。
  过度早教:
  对孩子伤害重重
  早教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有必要吗?一些专家对此抱否定态度。这或许能给那些急切的家长们打一针清醒剂。
  一是过度早教会造成孩子后劲不足。美国有关调查发现,受过早期教育的孩子中小学的升学率是没有受过类似教育儿童的10倍,智商平均高出15分。但是这些学者们当时就告诫说:“现在就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后来,心理学家发现,接受早期教育时过于紧张的儿童,一般在小学四年级时学习成绩开始下降,逐渐失去优势。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是怎样进入儿童大脑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儿童心情不愉快时,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父母花一个小时用提示卡片来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这一小时里他什么也学不会。
  二是过度早教会让孩子负重成长。国外研究显示:由于许多妈妈忙于工作,在过去的10年里,世界范围内从很小就开始学习的孩子增加了4倍。一些年仅6个月大的婴儿被送到早教中心,更是有超过35%的父母在孩子两岁后就把他们交给托儿所。“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不惜一切培养孩子,吃、穿、住、行等自不在话下,教育上也不遗余力地投资,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对于这种时代压力造成的父母心态,专家用“超人心理”来形容,同时也提醒:“追求完美成了惯性,会使孩子在生命中负重前行。”
  三是过度早教有碍孩子身心健康。现在一些早教机构专门在认知能力上下功夫,尤其是认字,因为“很小就能认很多字”非常容易打动中国的家长。有些机构甚至自己制订孩子智力发展的“参考指标”,指导家长遵循这些指标来培养孩子。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占兰表示:“如果家长根据这些未必科学的‘指标’观察孩子的发展,往往容易发现孩子的不足和问题,赶紧送孩子去早教班,但实际上很可能变成超前教育。”据专家介绍,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与脑部结构发育密切相关,过早的训练违反身心发展规律,会造成不良后果。有幼儿园老师发现,班里认字能力超前的小朋友表现出了“不合群”“口语交流能力滞后”等现象,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对孩子大脑的某些部分过度刺激所导致的。专家警告说,早教要有尺度,一味强调教育而忽视了天性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把年龄不足3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其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四是过度早教会让孩子情感冷漠。“0~3岁的早教重点是养育孩子。3岁以前,对孩子最重要的并不是教育,而是让孩子得到充分的爱和安全感。”专家提醒,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越来越早地把孩子带到陌生环境,还常常觉得“是不是孩子胆子不够大”,从而忽视了0~3岁宝宝对父母的情感依恋。华东师大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博导朱家雄表示:“0~3岁孩子需要和父母‘捆绑’在一起,获得充分的安全感。面对陌生环境、陌生人,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和早教比起来,让孩子与父母待在一起更为重要。”现在很多青少年表现出“情感冷漠”,其实和早年“爱的缺乏”有关。专家提醒:如果想让3岁以前孩子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迫切的需要。
  适度早教:
  遵循孩子发育的客观规律
  过度早教有种种弊端,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早教也是如此。适当的早教还是有作用的,但应遵循孩子发育的客观规律。我们在施行早教时要注意如下方面:
  一是辩证看待早教,避免陷入误区。笔者依据对早教这一现象长期的跟踪观察和调查研究,发现现代家长对早教认识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对教育对象的误解。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第二,对教育目的的误解。我在调研中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學习英语、识字与数学。结果,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厌倦上学。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提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一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第三,对教育内容的误解。对教育目的的误解必然导致学习内容的偏失。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字,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但你看看周围那些过早学习十八般武艺的孩子,长大后有几个学有所成的?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钢琴就想离开。第四,对教育方式的误解。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80后”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过来的,也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的本质。但我们接触的博士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不是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二是早教要坚持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原则。神经系统发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智力发育也有一定的规律,故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遵循其生长发育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顺序,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不能超过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反而会妨碍儿童智力的发展。不同的孩子,由于遗传、生活环境、接受教育及个人努力程度不同,在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其兴趣、能力、性格也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其智力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而且家长不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在孩子身上,对智力落后的孩子,更要善于发掘他们各自的特长,激发孩子的兴趣及增强他们的信心,以促进其智力发展。
  三是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做游戏和讲故事是最生动、具体的教育形式,适合孩子智力发育。各种游戏活动有利于智力的发展,组织孩子游戏时应注意四个方面,即游戏的活动性、创造性、知识性和角色性。也就是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孩子的动作、技能、言语的发展,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促进他们思维能力及想象力的发展。讲故事、听故事具有培养儿童表达力、注意力、思维力及想象力的综合作用,但应注意故事内容要适合孩子的智力水平,言语要生动。
  四是杜绝过度教育和养成习惯原则。对儿童危害最大的一种教育方式是过度教育。过度教育往往会有过度期望,过度期望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使孩子神经衰弱、恐惧、逃学、旷课等。许多小学老师表示,家长完全没必要在学前给孩子太多的“知识灌输”,其实,孩子会做多少算术题、能识多少个字或者能背多少首唐诗,都不是很重要。家长要做的是能启蒙好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让他们把一个感兴趣的故事复述清楚。有的老师则更强调,孩子进入小学前,家长要着重培养孩子的一件事就是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善于与人沟通,并且养成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的良好习惯,这些能力才是基础中的基础,远比单纯地学“知识”重要得多。
  专家视点:
  最好的早期教育是经历
  (华东师范大学 桑标)
  心理学上有一个关键期概念,只有把握关键期,才能促使孩子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早期教育有必要性,但问题是何时教?我的美国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个例子:一天她接上幼儿园的女儿回家,看见家里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礼品盒,礼品盒的开口处写着“OPEN”。这时候女儿跟妈妈讲,妈妈,我认识这个。妈妈问她这是什么,她说这是字母“O”。妈妈很惊讶,就问孩子是怎么认识的,孩子说是幼儿园的维拉小姐教的。
  按照目前我们对幼儿园教育的评判,这位妈妈应该感到很开心。但是那位妈妈却一纸诉状把维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那個幼儿园剥夺了女儿的想象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女儿不认识“O”的时候,可以把“O”说成苹果,说成太阳,说成鸡蛋……凡是圆形的东西,孩子都可以想象,但是自从幼儿园教会她认识了这个“O”字母后,“O”在她女儿的心中就只有这个“O”了。这份诉状在当地掀起了轩然大波。3个月后,案子在法院开庭,幼儿园败诉。
  早期教育内容不是知识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早教的内容不能是知识教育,而应该是行为习惯养成和人格教育。如果早教变为知识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拔苗助长。
  德国是明确禁止学前教育进行知识教育的国家。一位在德国生活多年的朋友告诉我:她曾陪同国内一位教育局长参观德国幼儿园,这位局长看到德国幼儿园的游乐场,问德方园长,要是发生安全事故怎么办。因为在他看来,这个幼儿园的游乐场有些游戏是很危险的,小孩子们搞不好就会受伤。
  德方园长对教育局长解释说:每个幼儿都有保险,出了安全事故,学校不需要承担多大的赔偿责任。他们的游戏是一批幼儿教育研究者开发的,对于每个游戏所起的教育作用,都有实验数据。他们的实验显示,把幼儿放在适当“危险”的环境中,反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幼儿学会了处理“危险”,就能降低安全事故,这也是学生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对于中德幼儿园的差异,有专家认为,两者都走了极端,中国幼儿园太重视知识教育,德国幼儿园对孩子们则“太放纵”。但是德国的幼儿教育之所以禁止“学前教育”,是有科学实验依据的,它有助于孩子们保持天性,而不被过早的知识教育所局限。
  快进的人生其实很实际
  (某妇婴保健院医生 沈琪)
  “如果以后孩子有幸跳级或者进入少年班,我们求之不得,时间是有限的,快进的人生,未必不好。”我曾经在一本专业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案例,亚拉巴马大学心理学教授克雷格·雷米将一批贫困家庭的4个月婴儿分成两组:一组送进早教中心,那里有老师教他们做游戏和唱歌;而另一组不进行早期教育,只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营养。到学龄前期,第一组儿童的智商比第二组高10~20分。到15岁时,第一组孩子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均高于第二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其实,就是早期教育促进了孩子的大脑发育。在孩子大脑的发育阶段,父母的培养,哪怕只是玩捉迷藏等简单的游戏,都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我和妻子都是医科大学毕业,我们很早就为孩子安排了一系列的早教班,比如做操、看图、行为模仿以及听音乐、玩玩具、互动游戏等,等孩子年龄稍微大些,我也会安排孩子读些简单的小学课程,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虽然有些无奈,但也很实际。
  另外,现在的家庭都是四个大人带一个孩子,虽然看上去人蛮多的,但真正能使上力的却不多,所以还是需要一些机构来帮助培训的。
  【编辑:潘金瑞】
其他文献
可能还没有哪个公园的名字能够像宁波的“日湖公园”这样,引起如此长期的争论。历史上的宁波曾有日月二湖,是为古明州,日湖已消逝在漫长的岁月中,而月湖仍在。2002年宁波市有关部门在非日湖遗址的江北湾头附近兴建了一座大型城区公园,借用“日湖”之名暂名为“日湖公园”,随即引发了长达5年的争论。  这期间有过媒体大讨论,有过专家联名上书,有过公证投票,围绕公园名称究竟能否启用“日湖”名号,民众、专家、学者以
世上没有绝对的废物,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贝——  在广东建筑之乡湛江吴川,提起梁智滨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凭借砌墙绝活,为祖国实现了“三个一”:获得该届赛事的第一块金牌、获得中国在砌筑类项目上的第一块金牌、获得中国在砌筑类项目上的第一块奖牌。令人惊讶的是,他当年只有19岁!当大部分同龄人还在备战高考时,他已经走上了夺冠之路。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孩子效仿的榜样。有些事,如果父母做不到,却要求孩子做到,孩子肯定会在心里抱怨“凭什么”。亲子之间是有心电感应的,孩子通常不是听父母怎么说,而是看父母怎么做,甚至会觉察到父母背地里做了什么。因此,当父母发现孩子不听话时,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  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学习,但是“自己歇着,让孩子去奋斗”的做法不足取  翟女士对女儿甜甜寄予厚望:“她上学以后应该成为学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最好让孩子6岁前养成以下4个好习惯。  整理和收纳的好习惯  很多孩子没有养成整理和收纳的习惯,这体现在生活中,比如玩具扔一地,书桌、床上乱七八糟,回到家鞋子乱扔,等等。  没有养成整理和收纳习惯的弊端:  1.东西凌乱摆放,容易用时找不到。  2.容易毁坏东西。东西扔得满地都是,有时会被不小心踩坏,增加
身为一线演员,孙俪塑造了很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生活中,她是个合格的母亲,她的很多育儿理念都让人耳目一新。因为身世特殊,她注重对孩子的陪伴,更注重家庭氛围对孩子的身心影响。为保护孩子的灵感,她的家四壁都是涂鸦墙;为了不让孩子沉迷手机,她的手机只有童话故事和儿歌播放软件;还有,她认为旅行是培养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最幸福  孙俪和邓超是演艺圈恩爱的一对夫妻,他们都有着并不完整的原
叛逆其实是好事  周六早晨,心理诊所刚刚开门,魏先生就慌慌张张地来求助,说他的儿子小晋可能得了某种心理疾病。小晋今年13岁,是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  魏先生向我倾诉了半小时,我不禁哑然失笑,哪来的什么心理疾病,小晋不过是进入了青春期,出现了一些逆反行为而已。比如,早上小晋去上学,妈妈提醒他带把伞,因为天阴了,可能会下雨。小晋的回答是:“你好烦啊!”如果妈妈执意让小晋带伞,小晋会摔门而去。  “类似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是家庭教育的一道难题,令许多家长头疼。亲子关系处理不好,家庭教育就无从谈起,孩子厌学、早恋、游戏上瘾、离家出走,哪一样都让家长承受不起,近年来发生的中学生跳楼、跳桥事件,更是惨痛的教训。那么,怎样与青春期孩子相处才是正道?让我们看看新东方元老徐小平的教子秘訣。  徐小平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徐超,小的叫徐赶。徐超性格内向、敏感,徐赶性格外向、积极乐观。  徐赶上初中的时候突然爱
婴幼儿对妈妈的依恋是天生的。怀胎十月,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住了那么久,感受着妈妈的心跳,熟悉了妈妈的气息。为此,很多孩子表现出特别黏妈妈,一眼看不到妈妈就喊、就哭、就找,有的宝宝甚至黏妈妈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宝宝太黏妈妈到底好不好?面对这样的宝宝,家长究竟该怎么办呢?  妈妈洗个澡,爸爸都得抱着宝宝站门外  昨天,星星妈妈在群里吐槽她家小宝太黏人:“我刚才洗了个澡,小宝就哭着找妈妈。没办法,他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重要部署。教育部随即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宣布,中考体育将逐年增加分值,实现与语文、数学、外语同分值。这个重磅消息在教育界和家长圈引起了强烈反响,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担忧:体育课真的算主科吗?提高体育考试分值,会不会让体育课陷入应试怪圈?  赞同——身体素质和体育考试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增加体育考试
性格孤僻的孩子会因为不信任而向父母、老师及同学关闭心灵之窗,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那么,如何帮助孩子纠正孤僻的性格呢?  營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如果父母不和,经常争吵,孩子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教育,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会变得沉默寡言,从而形成孤僻。因此,家长应给孩子营造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气氛,让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家庭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