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融通,助推语文核心能力生长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ya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中高年级之后,语文教材中借助人物阐述道理的文本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一类文本在借人物言行就事阐理的过程中所蕴藏的材料选择、材料处理、语言运用等表达智慧,都值得学生深入探究。提出要紧扣挫折,在一波三折中梳理情节发展;依托中心,在搜寻排列中感知选材智慧;洞察写法,在画面补充中再现言行细节;前后对比,在数据罗列中感知精神品质,以助推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生长。
  [关键词]梳理情节;感知选择;再现言行;体悟品质;整体融通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9-0083-02
  进入中高年级之后,语文教材中借助人物阐述道理的文本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一类文本在借人物言行就事阐理的过程中所蕴藏的材料选择、材料处理、语言运用等表达智慧,都值得学生深入探究。笔者就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借人阐理文本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紧扣挫折,在一波三折中梳理情节发展


  进入高年级之后,随着文本篇幅的加长,给学生概括和提炼文本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就不能纯粹地以任务的方式组织学生展开阅读,而是要紧扣内容的特点,给予学生以认知抓手,在梳理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中提炼课文内容。
  这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主要讲述了谈迁为了编写《国榷》吃尽千辛万苦,但书稿被盗,他毫不气馁,再次投入巨大精力,最终完成了更翔实、更完备的史学巨著《国榷》。纵观整篇故事,这一事件中的核心轴就在于谈迁遇到的“书稿被盗”的挫折。为此,教师就以“挫折”为纽带,引导学生以书稿被盗前、被盗时,被盗后谈迁的不同表现,对他的所言所行进行概括与提炼,并最终提炼出这样的内容板块:完成《国榷》、书稿被盗、完成新《国榷》。然后再组织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连接性词语,将这三个板块融合成一句通顺而完整的话。这些连接性词语,可以是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如“起先……,随后……,然后……,最后……”;也可以是运用相关联词等,让学生在情节梳理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谈迁不屈不挠的高贵品质,形成对谈迁的基本认知。
  在這样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做起了“甩手掌柜”,而是引导学生,直接抓住了事件发展的核心推手——书稿被盗,让学生获得了梳理文本内容、概括基本大意的抓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依托中心,在搜寻排列中感知选材智慧


  阅读教学一直都强调整体性思维,即引导学生以整体性关照的方式把握文本内容,并形成有效的认知基点,作为解构整篇课文的基石。为此,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就需要设定一个认知的出发视点,使得整节课的框架都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搜寻与洞察,让学生真正感知整体性选择材料、架构文本框架的独特智慧。
  比如在教学这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之后,教师就直接紧扣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在细读揣摩中明晰作者意欲揭示的道理,然后将整节课的教学都浸润在一个核心统整问题上:作者选择了怎样的材料,又对材料进行了怎样的处理,才顺其自然地揭示出这个道理的呢?这一核心问题具有统摄全篇的力量,学生在整体性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与作者进行对话,深入感知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课文中的内容。比如作者描写首次撰写《国榷》的过程,旨在衬托谈迁所付出的巨大艰辛;描写书稿被盗之后的“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与课文结尾中的“坎坷与崎岖”形成对应;而将最大的笔墨集中在重写《国榷》的过程,正是凸显了结尾道理中“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而着重介绍了完成之后的新《国榷》也正是“希望之光”的有效印证。
  经历了这样的搜寻、阅读与印证,学生可以形成明显的认知:整个事件的内容设置和重点选择都与课文最后想要揭示的道理形成相得益彰之势,使得整篇文本的内容都有效地凸显了文本表达的重点,真正促进了学生材料选择的智慧。

三、洞察写法,在画面补充中再现言行细节


  由于借人阐理性文本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文本故事所蕴藏的道理,因此“写人记事”只是一种手段,作者对素材的处理和描写,都是为最后落脚的“道理”服务的,这就意味着这一类文本对人物、对事件的描写,与一般性记人叙事类文本有着巨大的不同。
  鉴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聚焦课文核心语段第三自然段时,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性阅读这一语段,并尝试与之前学习的记人叙事类文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这一段文字的描写是以画面为抓手,并没有抓住事件中人物的细节来描写。为此,教师则以“画面”为认知基点,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中概括出这一段所描述的三个画面:四处寻访图、终日奔波图、奋笔疾书图。然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选择一个画面说说谈迁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有的学生从“四处寻访图”中想象路途的艰辛、烈日的炙烤;有的学生从“终日奔波图”中想象到瓢泼的大雨、漫天的风沙;有的学生从“奋笔疾书图”中想象到光线的昏暗、烦人的蚊虫……这些从画面中衍生出来的各种艰辛和困难,并不是想象的最终目的,而是为再现谈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在如此巨大的考验前,会有着怎样的表现?教师要求学生尝试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等活动,对谈迁展开细致化描写,在想象与补充的过程中再现言行细节。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紧扣课文语段内容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洞察了作者的内在用意,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画面进行再现与补充,然后在想象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前后对比,在数据罗列中感知精神品质


  由于表达内容的不同,每一篇文本即便是同一种文体,存有鲜明的共性特征,但也会洋溢着完全不同的表达策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本在表现手法上的独特性,也是“这一篇”文本与其他文本与众不同之处,需要在教学中进行专门地关注。
  以这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为例,为了凸显谈迁前后撰写《国榷》付出的艰辛努力,作者从谈迁的年龄、付出的时间以及新旧《国榷》的规模等不同的角度罗列出一系列的数据,以直观形象的数据达成了明显的衬托效果。为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数字背后所蕴藏的内涵进行深入揣摩:首先,是运用联想法,紧扣谈迁年龄的“59岁”想象年老体弱的谈迁拖着怎样的病躯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寻访,紧扣“20多年”想象谈迁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让学生从这些生硬冰冷的数字背后感知丰富的内在价值。其次,是对比法。作者在谈迁第一次完成《国榷》之后,即对《国榷》的规模进行了相应地介绍,其中“400多万字”就是最直接、最生动的介绍,而在完成了新《国榷》之后,作者的介绍更加全面,比如“104卷”“428万4千字”,更是将新《国榷》的介绍变得鲜明而直观。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从这些数据的变化中体悟谈迁在书稿被盗之后所投入精力的巨大,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谈迁锲而不舍的高贵品质。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所采取的联想法和对比法,不仅吻合了文本表达的内容和写作策略,同时更契合了孩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不断迈进的认知规律,引领学生透过这些原本机械而生硬的文本资源,体悟到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意蕴,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朝着文本的内核迈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文本和作者的知音。
  每一篇文本既有着体现文体特质的共性教学价值,同时也蕴藏着“这一篇”文本所独有的价值资源,教师就需要从两个不同的维度出发,做好统整和融通,巧妙地将不同类型的文本资源和教学价值融合在整体性的教学体系下,为铸造语文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要]统编教材以单元为编排单位,注重整体性,形成了井然有序、循序渐进的目标序列。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基于整体精准定位,明确训练方向;突破固有思维认知,凸显资料效能;紧扣学生内在起点,积淀广泛经验;考量文本不同特质,深入体悟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资料的价值,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资料收集;体悟情感;整体定位;思维认知  [中图分类
[摘 要]《绿苇儿童诗》是作者自编的教材内容。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绿苇之美、舞动绿苇之乐、流淌绿苇之诗、分享绿苇之颂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使他们在审美和嬉戏的交融中积蓄绿苇诗情;同时,让学生直观地积蓄优秀儿童诗的图式,掌握一些常用的写作技巧,初步学写儿童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诗心语文 教学实录 儿童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培养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在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核心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处于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黄金时期和关键阶段,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也特别强。语文是一门语言学习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合理创设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有效提升学生
[摘 要]《神州谣》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童谣。歌谣短小而意丰,句式整齐,韵脚交替出现,读起来朗朗上口。整首歌谣洋溢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气势磅礴。教学本课,在识好字词的同时,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童谣的有趣、感受祖国的伟大。  [关键词]童谣;解读;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这是高效阅读教学的体现。管建刚老师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时,从启示入手,以“欲言”收尾,随篇而变,创新分层,回旋往复,重中取重,紧扣主旨,质疑文本,使阅读教学指向了写作,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瞻前顾后;随篇而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70-01  
[摘 要]对比式阅读策略已然成为群文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重要方法,是引领学生阅读思维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推手。但基于文本内的,对素材内容、语段结构、写作方法进行对比的策略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关注。事实上,践行文内对比法更能深化文本细读,能更好地揣摩文本的言语形式和表达匠心。提出要整体把握,在一度对比中明晰作者选材艺术;层次递进,在二度对比中感受表达侧重智慧;深入细节,在三度对比中积累人物刻画方法,真正促进学生
[摘要]神话故事具有神奇的想象的特点。借助想象,引领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女娲补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大胆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神话故事;想象;言语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2-0070-02  《女娲
[摘要]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阅读怎么会是创作呢?当阅读中产生了问题,解决了,并把它写出来了,阅读就是创作。教学人类第一首诗《弹歌》,教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逐步认识这首诗歌,并朗读诵读、理解诗意、探索创作,使学生明白诗人有独特的创造力。这样的教学,不是读读背背古诗所获得的枯燥的词句、抽象的意义,而是体会到诗歌是情感的流淌、表达的灵动,从而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要具有鲜明的文体意识。教学小说《冰项链》一文,教师根据单元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依照文体特点选择教學内容,遵循阅读心理规律课内外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沉入文本,领悟这一类文本的写作特点,而且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策略,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说类文本;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 要]“片段教学”是一扇探看教师综合素养的小窗,也是一种特别的对话。让片段教学出彩离不开教学实践的主阵地,更离不开“三重对话”:与理论的对话——提升理念,与文本的对话——解读文本、设计方案,与现场的对话——展示风采。落实好这三重对话,便能让片段教学出彩。  [关键词]片段教学;技能大赛;对话;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