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文化与生态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yid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徐志华(1971年出生),汉族,山西吕梁人,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摘要:生态大学如何发展、走向何方、追求什么样的价值、呈现什么样的精神气象,直接影响着生态大学的质量与可否持续发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人文文化来协调引导。人文文化蕴含着人类经过千百年来观天文察时变观人文化天下经得起洗礼考验的经典与精神,生态大学只有从中吸取营养,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教育生态、科研生态、管理生态,才可能持续发展,人文文化是生态大学可持续发展
  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人文文化教学生态科研生态管理生态持续发展
  
   “生态”无时无处不存在,极为平常,平常到人类不经意间破坏她、蹂躏她还执迷不悟,直到日积月累积重难返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生存,才觉大事不好,大呼小叫保护生态,已是亡羊补牢了。 近年来人类对生态的戕害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与生存,因此“生态”紧锣密鼓地被重视起来了,成为流行话语,“生态政府”、“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城市”等以冠以“生态”的名词不断出现,“生态大学”也应运而生,很多大学要把自己的学校打造成“生态大学”。这对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与命题,“生态大学”如何才能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有所建树而持续发展是必须研究的问题。要使生态大学有所建树持续发展,必须有健康的良性循环的教学生态、科研生态、管理生态,这只有通过人文文化的引导协调才可实现。人文文化蕴含着人类经过千百年来观天文察时变观人文化天下经得起洗礼考验的经典与精神,生态大学从中吸取养分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良性发展的教育生态、科研生态、管理生态可使生态大学得以持续发展。
  
   1 人文文化与生态大学的教育生态
  
   “生态大学”的教育生态,并不能独立于世,它与整个社会大教育及社会的时代的要求息息相关。“生态大学”要建立良性循环使“生态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必须深刻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和当今的教育理念及方式,在二者之间,通过人文文化的引导来建立合理的教育理念寻找合理的教育方式。
   我们古老的教育理念是“先成人,再成才”。《弟子规》云:“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此谨信。泛爱众,而亲人。有余力,则学文。”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之下,形成自然和谐的教育生态,知识与修养及人格在日积月累言谈举止中慢慢渗入孩子的身心。孔子就是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带着他的学生们自由自在地学习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当今的教育理念则不同,不是“成人”在先了,而是“成才”在先了,此理念从胎教幼教一直贯穿到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之下形成的是从娘胎里就开始的激烈竞争到竞争之后疲惫不堪一落千丈厌倦读书的不良教育生态。当今教育生态的不良状况是由于我们对人文文化的不够重视引起的,忽视人文文化,产生了“近视”的、“现实”的、“实用”的教育理念与投机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方法,从而近忧远虑一起涌来。
   生态大学处在当今教育体系中,不得不审视人文文化对生态大学教育生态良性发展的意义,走出自己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来。人文文化可使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对教育的目的与意义达成共识有一个深刻长远理解,从 “近视”的、“现实”的、“实用”的教育现状中突出来。对人文文化的高度重视,可使教育管理者,认识到教育是长久事业,不是三五年之功,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更确切的理解,从而对人才鉴定、教学效果的评价有更科学合理的认识与方法,对分数、升学率、就业率有客观的认识,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管理制度。对人文文化的重视,可使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对当下教育与长远效果有深刻的理解,不以教会学生某种具体技术而放弃对其人格的培养与感召,使其教育摆脱功利主义,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从对“有用”的东西趋之若鹜,对“无用”的东西置之不理的怪圈中走出来。对人文文化的重视,可使教师在教育方法上,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授之“渔”而不是“鱼”,使学生变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而成为一种习惯。对人文文化的重视,可使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精心准备,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积极发挥个人的见识与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而不是照本宣科,贩卖知识。对人文文化的重视,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从根本上懂得“有用无用”的辨证关系。“句读”与“惑”并重,而不是“句读之不知”知道要学习,“惑之不解”而不知道“通达”。懂得人文文化,可使学生有发奋自强的态度来学习,学习的目的也不以考试过关为目的。对人文文化的重视,可使学生懂得对真、善、美的追求,有仁爱之心、羞耻之心、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从而养成高尚的人格。
  
  2 人文文化与生态大学的学术科研生态
  
   大学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教育,一是科研。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蔡元培先生就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2]“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证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所以,大学的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讲义,是在教员指导之下自动地研究学问的。为了达到上文所说的目的,所以延聘教员,不但是求有学问的,还要求于学问上很有研究
   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3]毫无疑问,学术科研是大学的主要任务。
   时至今天,大学对学术科研的要求则更加迫切,衡量一个大学的质量,重在其学术研究成果上。这样大学对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要求更为普遍广泛,科研能力成为鉴定其学术水平的标准,评职称要看其发表的文章,专著,每年定量要求,谁发的文章多,谁发的级别高,就证明谁的科研能力就高,就能名利双收。在这样的大潮下,大学里的科研学术鱼
   龙混杂,“为研究而研究,为学术而学术”造假雷同的现象比比皆是。因过高的科研压力,使教师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至于伤神伤身的现象也不断出现。这极大地破坏学术科研生态,削弱了科研实力,降低了科研质量。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生态大学如何建构良好的健康的科研学术生态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大学的管理者必须有正确的学术科研管理理念与方法,教师必须有正确的科研学术理念与态度、极大的科研学术兴趣爱好和科研学术人格,否则生态大学的学术科研也将淹没于时代大潮中。
   正确的学术科研理念来自于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因为不同的理念之下,学术研究的目的、动力、评判价值是不同的,其持续度也是不同的。大家都知道,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其实他“作”的实在不少,别的不说,请问“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等在今天都历久弥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算不算“作”,但他从来没有标榜自己在发明创新,而是非常谦虚地说“述而不作”。古代很多大学问家,出书写文章非常谨慎,“文章千古事”啊,所以毕生精力也不过一、两部著作,有的甚至在有生之年也未把自己的学术思想著书定型,而是后人觉得实在价值无限,整理而成。我门今天的大学教师人人每年有论文发表,大部分的人有专著。然而有建树的究竟有多少?实在得扪心自问,道是学术造假,雷同重复,侵权的事件时有发生,学术人格,学术精神就更无从谈起了。原因何在?古之学术研究与今之学术研究的氛围背景及其理念不同,所以其做法与效果也大不相同。古之学者研究学问在于人生社会之责任,今之学者研究学问在于自己之名声地位;古之学者研究学问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今之学者研究学问急于求成,一夜出名;古之评判学术价值的标准在于其社会意义,重在其质量,今之评判学术研究之价值的标准在于其行内地位级别,重在与数量。今之学者研究学问,惟恐不能发表文章,努力发在高级出版社,刊物上,为此版面费,出版费高的惊人。其结果如何?古之学术研究一直到今天还发挥作用,今天的学术研究则昙花一谢,很多书出版了就变成废纸了。由此可见,人文文化对学术研究的意义。所以生态大学必须在人文文化的指引下进行学术科研,才可能形成健康的可持续对生态大学的科研生态。
  
   3 人文文化与生态大学的管理生态
  
   生态大学能否持续发展也决定于其管理生态能否良性循环,管理生态的良性循环要求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科学的管理方式,人文文化是产生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科学的管理方式的保证与基石。
   生态大学管理者的胸襟理念,决定着生态大学的走向与运转方式,也决定着其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通过什么样的管理来实现,如何处理各学科的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如可分配,如何建立合理的价值体系来评价教学科研成果,来鉴定人才,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融通,如何在大学与社会之间达成共识等等问题是生态大学的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生态大学的管理者必须站在深厚的人文文化基础上来考虑问题。因为人文文化是人与自然天地交合产生的最适合生存最体现自己价值素质的东西。《易经·贲卦》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天下。”生态大学只有在古往今来天地人和之间建立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寻找出合理的管理方式才可能使生态大学持续发展。 陈平原说:“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生态大学如果没有的精神气象,只在绿树大楼上做文章,那她只能是一个漂亮的虚壳,新鲜的名词,不多久便销声匿迹,不可能持续发展。人文文化的深厚程度决定着生态大学的精神气象,有什么样的人文文化就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气象,生态大学只有在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之下,才可能在管理上有开阔的胸襟,高瞻远瞩的气度,才可能建立和谐灵敏有效富有人性化的而不是一刀切机械化的效率不高的管理方式,才可能使生态大学良性运转可持续发展。
   综上,人文化对生态大学的教育生态、科研生态、管理生态诸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生态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大学必须对人文文化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人文教育与自身修养来提高各方面人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2][3]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版,1984:5,191,344.
其他文献
难治性皮肤损伤,包括褥疮是由于局部血管痉挛、血运减少、组织缺氧、抵抗力下降、再生能力差,且合并混合性感染所致的皮肤溃疡长期不愈。自2007年2月~10月在临床上遇到了6例不同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喜欢怎么能学好语文,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了。现结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众艺术欣赏水平逐渐提升;加之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成为各大行业的香饽饽,但各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却无法满足这一发展现状。本文对相关环境艺术设计与工作室教学进行了介绍,对这一特色建设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建立特色工作室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特色工作室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 特色工作室 发展对
摘 要: 协同育人在不同的视域下有不同的含义,在地方高校培養应用性人才的背景下,含义应为多学科合作、校企合作、多种教学手段联合、多种管理模式联合,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探索地方高校在培养应用性人才时原有培养制度和模式的不适,认为地方高校应从教学手段、管理制度、对外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  2016年12月,习
通过介绍双踪示波器在声速测定实验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声速测量方法的同时,能够熟练地掌握双踪示波器的调节和使用,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畜牧也得以快速发展,非洲猪瘟是威胁当前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在非洲猪瘟疫情形势下,猪场户做好防控措施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
1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定位  按照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特点、发展规律,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科学的定位,有效结合理论跟实践,以就业作为指导,以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以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 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能够从事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