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边界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ki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活里,一些瞬间让你感到不舒服。可能是在青春期时,独自待在房间,父母不敲门便闯入的时候;可能是在成年后,回老家遇见长辈亲戚,被拉着询问“谈男朋友了没,一个月挣多少”的时候;也有可能是在分手之后,前男/女友还是纠缠着你,不愿离开你的生活的时候;还有那种内心回荡着“我明明和你不熟”的时候。
  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原因,是你的个人边界被侵犯了。“边界”不是一个中文里现成的词汇,它听起来有点像是“底线”或者“原则”,但相比这些日常用语,边界是一个更加复合的概念。
  边界感和一种精神障碍诊断密切联系在一起:边缘型人格障碍。有意思的是,很多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识别别人的情绪和“内心戏”方面“天赋异禀”:他们往往对身边人的细微内心活动高度敏感,直觉灵敏。正因为他们与他人之间的边界感模糊——就好像没有皮肤一样——仿佛亲自置身于对方的身体里一样。“They are literarily in others’minds.”我督导这样说。而这种模糊的边界感经常给别人,也给他们自己带来许多伤害。
  今天我们来聊聊边界。
  什么是个人边界
  在维基百科的定义中,个人边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指个人所创造的准则、规定或限度,以此来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许的,以及当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自己该如何应对。
  個人边界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情绪上的,它能够反映出个人对自我身心状态的认识和要求。当我们说一个人拥有较为清晰的个人边界,或者说这个人“边界意识好”时,就意味着他足够敏感和坚定,对于自我是什么样的人、思考及感受着什么有属于自己的认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被他人控制、利用或侵犯。边界意识好的人,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也清楚自己能够接受哪些对待,不能够接受哪些对待,既尊重别人,也保护自己。
  在中文中,我们不常提到“边界”这个概念,这与我们的社会文化有关。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把西方社会的格局比作一捆一捆扎着的柴,个体在神面前人人平等,通过社群、群体的集结,形成边界清晰的结构。而传统中国社会的格局则被比作石头掷在水面上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一个多圈水轮的中心,水轮距离石子的远近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在中国社会里,人际之间的亲疏远比边界要重要,我们有时会觉得如果足够亲密(比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就可以不注意边界。
  个人边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身体层面的,二是心理层面的:
  身体层面(Physical)的边界主要是指个人空间及接触上的考虑,可以通过衣着、住所、噪音容忍度、言语指示和身体语言等方式来表达。
  典型的身体边界的冒犯者是近距离谈话者。当一个人在说话时离你太近,你对此的自动反应可能是向外退,为了重建自己的个人空间。你这么做,是在发出一个非言语的信息:你感到了对自己个人空间的侵犯。如果这个人继续走近,你可能会告诉他,不要这么走向自己,用言语的方式保护你的边界。
  心理层面(Psychological)的边界,主要是在信仰、想法和观念等方面独立于他人。这些边界能够保护你的自尊和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
  如果别人坐了你的椅子或者用了你的东西,或者对你个人进行评论,让你感到不高兴,这时就是心理边界在发挥作用。如果一个人拥有脆弱的心理边界,他就容易受到他人言语、想法和行为的影响而感到痛苦。例如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一个人可能会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感受从伴侣的感受中区别出来,这样自己的幸福和悲伤就受到对方情绪的强烈影响。
  什么样的个人边界是健康/不健康的
  简单来说,健康的个人边界是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并且不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所以,健康的个人边界能够帮助我们接受我们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收获它们带来的益处。同样重要的是,它们也确保我们让别人也能为他们自己的生活负责。
  健康的个人边界有以下特征:1. 现存的,清晰的;2.合适的,非控制性或操纵性的; 3.坚固而灵活的,不是坚硬的、无法改变的;4.保护性的,非伤害性的;5. 接受性的,非攻击性的;6. 为自我建立的,而非为他人的。
  而拥有不健康的个人边界的人,则要么是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要么是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Nina Brown提出,个人边界可以被分为四种不同的风格。其中,柔软型、刚硬型、海绵型都是不健康的,只有灵活型是健康的个人边界。
  1. 柔软型(Soft):一个拥有柔软型个人边界的人,容易融进其他人的边界之中,容易被他人影响和控制。他们会经常感觉“我很难对他人说不”,可能会有过分共情、陷入他人情绪不能自拔、被他人操纵和利用的问题。
  2. 刚硬型(Rigid):一个拥有刚硬型边界的人是封闭的或隔离的,很难去信任他人和感到安全,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靠近他,无论是在身体层面还是在心理层面。这样的人在身体上、情感上或是心理上曾受到过虐待的比例较高。有一些刚硬型边界的人是“有选择性的刚硬”(Selective Rigid),他们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境下都同样封闭,比如少数人能够靠近他们,但大多数人靠近都会使他们不舒服。他们的边界会依据时间、地点或环境具有选择性,常常出现在一个发生过糟糕经历的相似场景中。
  3. 海绵型(Spongy):海绵型的个人边界像是柔软型与刚硬型的混合物,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它们比柔软型更少、比刚硬型更多地受到情绪上的感染。拥有海绵型边界的人是很矛盾的,他们对于边界仍然没有清晰的意识,不确定该将什么纳入边界之中,将什么排除在外,时而会担心侵犯了他人,又时而会担心没有和他人建立连接。
  4. 灵活型(Flexible):这是理想中的边界类型。虽然他们看起来和有选择性的刚硬型或海绵型相似,但与前两者的区别在于,灵活型边界的人能够自己控制边界,决定让什么进入,让什么保持在外,也能够抵御情感上的感染和控制,很难被他人利用。   还有一些人格特质/障碍的人会拥有特殊的与边界相关的特质,比如自恋和边缘型人格的人。
  自恋的人不太会意识到他们有个人边界,也不会觉得其他人是独立的。自恋者认为,他人之所以存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他们根本不存在。而那些为自恋者提供自恋满足的人会被自恋者认为是自己的一部分,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达到这种期待。所以,在自恋者的想法中,自己与他人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界限。
  因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有自我身份的识别障碍,对于自己究竟该是什么样的人没有较为稳定的期待和认识,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一致且互相矛盾,所以他们的个人边界难以稳定存在,随着他们不稳定的情绪和人际关系而不断变动。
  亲密关系中的个人边界
  恋爱关系的开始和结束,就涉及到边界的转换。确定关系、成为伴侣,意味着你们的边界靠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相互融合的;而分手之后,你们则要重新划分边界,这时很多人难以接受边界的变化,不能尊重对方新的边界,比如,有的人会在分手后仍然模糊边界,对你做一些越界的事情。
  在亲密关系中,由于出现了亲密与独立的冲突,保持清晰的个人边界显得更为困难。比如你会觉得,有时你必须为了爱的人作出一定的牺牲。这没错。但关键在于,如果你为你所爱的人作出牺牲,最好是因为你想要这么做,而不是因为你感到有义务这么做,或是因为你害怕不去做会造成什么后果。行为只有在它们不带期望地被实施时,才是正当有效的。
  例如,你的男/女朋友每天都和你打电话,其实你不喜欢这样,感觉Ta阻碍了你的自由,但你又害怕不打电话了Ta就会生气。这时,你的个人边界其实是被侵犯的。但如果你打电话是因为你爱Ta,你自己想要这样做,那就没有问题。
  在生活中,如果边界不清楚,我们有时会很难分辨自己做某件事究竟是出于义务,还是出于自愿的牺牲。有个简单的测试方法:试问自己:“如果我不再这么做,关系就会怎么变化?”如果你发现自己真的害怕这种变化,就是一个糟糕的信号;假如结果会不太愉快,但你感觉你能够停止表演式的行为,并且自己不会感到太多异样,那这是好的信号。
  拥有健康的个人边界的人能够理解到,要求两个人完全契合、完全满足伴侣的每一个需要是不合理的。他们同样理解,健康的关系不是去控制另一个人的情感和想法,而是互相支持和鼓励,走向共同成长和自我实现。
  如何建立个人边界
  为什么建立个人边界是困难的?虽然个人边界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但很多人仍然对建立个人边界有所迟疑,或是无法顺利地建立健康的边界,常见的原因如下:
  1. 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
  2. 对自己不够了解,不知道如何建立。
  3. 不認为自己有建立边界的权利。
  4. 担心个人边界会影响人际关系。
  5. 没意识到建立边界需要坚持和努力。
  如果想要建立健康的个人边界,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 明确你有建立个人边界的权利。
  建立个人边界是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自我保护的方式之一:你有权利保护自己的隐私,有权利拒绝,当然你也应该对“允许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这件事负责。只有自己建立清晰而坚定的界限,别人才会尊重它们。有趣的是,个人边界脆弱的人,会更倾向于冒犯他人的边界。所以,拥有良好的个人边界也可以促进你对他人的尊重。
  2. 分辨出哪些是你无法接受的行为。
  回想你经常遇到的场景,想想它们是否与个人边界相关。写下你的感受和平时的处理方法,再列出清单,思考是什么阻止了你做出行动。然后,用平和的语气写下能表明你个人边界的话,以后再次遇到这类场景时向对方表明。
  3. 别人的需求和情绪不一定比自己的更重要。
  很多人会觉得,别人的需求或情绪,尤其是家人或伴侣的,比自己的需求更加重要,否则就会担心自己是不是自私的人。道德感过高会让人焦虑。学会将自己放在首位,为自己建立边界,足够的自尊与自爱才会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好,而不是一味地迁就他。
  4. 学会拒绝。
  当个人边界被冒犯时,生气是最常见的、本能的反应。生气是一种信号:说明你该采取行动了。如果你对于建立个人边界感到焦虑或愧疚,要记住的是,如果你因为担心冒犯他人,而不去表达自己的不悦,你的人际关系反而会受到损害;表明个人界限并适当地拒绝,反而有助于关系的发展。
  摘自微信公众号“KnowYourself”
其他文献
付费了太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618电商大促的第二天,和同事交流购物心得,我说我买了四百多块钱的书。她们面露诧异之情:我一年都没买过四百块钱的书啊!  因为很多时候书籍也是同事代收,我才意识到和她们衣服、化妆品的买买买相比这两年有点不对了,或者说我的注意力发生变化了。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得到、在行等搅动着大家知识焦虑的神经;2017年这股风已经越刮越猛,知乎live、喜马拉
鹏兄好藏书,其主题性藏书在省内颇闻名。一日他网购某书,第二天便将书送我。  我奇怪,问他:“这么快就看完了?”  答曰:“我购此书,只为核对原文某句某词,非为通讀此书。若见书必读,哪里读得尽?”  我笑言:“书非借不能读也,兄也赞同此语?”  答曰:“借书抑或购书,根本就不是读书的前置问题。我之藏书,全部通读。左右互见,才有精读;精读系列,才能有量;有量之后,才能有质。量质互鉴,才有体积可言。自此
建立在亲人间不信任、嘲讽、侮辱基础上的教育,不叫“挫折教育”,那根本就不配称为一种教育,那是精神暴力。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全乡小学合并,我跟随村里的小孩转到了隔壁村上学。从那时开始直到六年级上学期我一直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为什么呢?因为隔壁村的一伙儿已经辍学的男孩子“盯”上了我,几乎每天放学时都在教室外面或者重要路口堵我,辱骂我推搡我,只要我敢瞪下眼或是还嘴,会招致变本加厉的“惩罚”,最严重的时
自然形體给人的直接感觉是欣喜。对一个由于工作无聊或由于遇上坏人而身体或心灵痉挛的人来说,自然具有非凡的医治功能,可以恢复他们的身心健康。那些从城市的喧嚣和纷繁人际关系中走出来的商人、律师,当他们看到天空和树林时,就又重新变成人了。在自然永恒的宁静之中,他又找到了他自己。  但在另一些时刻,自然以美取悦人类,而不夹带任何世俗的好处。我曾在一天早上站在我的房子后的山顶上,观察破晓到日出的景色,那种感受
我在魏玛的大街上走来走去,满脑子都是歌德和席勒。  就人生境遇而言,两人相差很大,歌德极尽荣华富贵,席勒时时陷于窘迫。  他们并不是一见如故,原因就在于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在两颗敏感的心中引起的警惕。这种警惕,对旁人是一种永久的隔阂,而对知音,却是一种慎重的准备。  从种种迹象看,两人的推心置腹是在18世纪90年代中期。席勒命苦,只享受这份友情十年。歌德比席勒年长十岁,但在席勒死后又活了二十多年,承
那时,日本佛教戒律还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于是高僧普照和榮睿亲自来到中国,想请鉴真大师东渡扶桑去传播佛法。   当时鉴真大师已经55岁,但是他毅然答应了。对于现在的人来说,55岁不算什么,但在当时55岁已算高龄。   弟子们都劝鉴真大师不要冒这个险,但鉴真大师为了弘扬佛法,毅然六次东渡。   唐朝的法律是不允许国民出国的,所以鉴真大师六次出国都算“偷渡”。头四次都没能成功,不是被弟子
一个朋友说:“先挣钱吧  等生存问题解决了  再去读书,去写诗,去享受生活。”  然而不,怎么能呢  我一无所有的时候就开始了恋爱  我喝酒,我打架  我为了一个女人跑了两千里  为了一首诗,我几小时蹲在大门外  今天是今天的,讓明天自己来找我  妻子说:“先围着孩子转吧  等孩子长大了  你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然而不,怎么能呢  孩子会自己长大的  如果我等他长大,我就老了  我就死了 
双人余:   三月快末尾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一个人开了很久的车,回到了曾经读书的小城,看到曾经位于小城中心位置的学校,已经被翻新建设的商业楼覆盖得一点从前痕迹都没有了。如果不是公路两旁保留下来的两排樱花树依然灿烂,我大概连学校在哪这样最基本的模糊定位都没办法完成。   我像个少小离家、近乡情怯的故人,拿捏不住。如果旧址不复存在,如果从前没有了见证,那我经历的青春时代,是否还属于我,或者如
我本人是独生女,未婚,离开老家在外地打工。我父母:不知道我大学读什么专业,对我的工作内容一窍不通。做编辑的时候以为我是打字员,自由职业的时候觉得我在搞传销,现在做影视策划,他们跟别人说我是群众演员。   总之,我和父母大部分时候都不在一个频道,但又因为生于农村,婚嫁和生育年纪都比较靠前,因此他们身边尽是儿孙满堂的同龄朋友,这是他们这些年心理最失衡的地方。通过一些契机和事件,我渐渐和他们达成了和解
一  暑假后要读四年级的凯儿,这几天开始看福尔摩斯了。到处都可以看到他拿着书聚精会神地研读,在墙边、在树阴下、在大沙发椅的角落里,我的小小男孩整个人进入了福尔摩斯诡异神秘的世界,任谁走过他的身边,他都来不及理会了。  但是,偶尔他会忽然高声呼唤:“妈妈,妈妈。”  我回答他之后,他就不再出声了。有时候,我在另外的房间里,没听见他呼唤,他就会一声比一声高地叫着找过来,声音里透着些微的焦急和害怕,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