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su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就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探究能力 培养
  
  1.引言
  在数学教育和学习中,探究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新课标也明确提出:教师应采取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教育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标。
  2.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1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避免过去那种教学工作围绕教师展开的弊端,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导航者而非领航者。这一理念的实质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进而提升他们对于数学的感受、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思考数学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他们探究的兴趣、意识和能力,最终以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主动探究未知领域和未知知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观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使其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和新问题进行探索,从而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有关正方体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和归纳有关正方体点、线、面的知识。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往那种教师演示的方式取得了更为满意的教学成果。
  2.2做好问题的构建
  对于问题的解答是数学的灵魂和意义所在,因此,探究性学习必须以解决各类数学问题作为载体,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最终解答,都应该将探究性学习的精神贯彻其中。想要做好数学问题的构建,教师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意识。教师的提问应该以帮助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其目的应该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和探究,而非以往是为了推动教师的教学继续进行。提问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获得正确答案,也不应追求答案的唯一性。
  其次,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层次感、有实用价值。衡量一个问题好坏的最主要标准就是看这个问题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而层次感则是确保这种兴趣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际水平的同时尽可能确保题目的层次感和使用价值。
  例如,在对圆的概念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车轮是圆形而非椭圆和方形?”类似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说的就是兴趣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据心理学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各类因素中,对于学习的兴趣能够占到25%。而在降低学生学习成绩的各类因素中,对学习缺乏兴趣则能占到35%。由此可见,兴趣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热情和探究动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产生充足的探究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多动脑筋,确保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处于一个精神振奋、兴趣高昂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讲解有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太阳在海平面升起和落下的情景,以便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其主动地探究圆与直线中有关公共点个数的情况,进而得出二者之间有关“相交、相切、相离”的位置关系,为学生今后学习探索圆与圆之间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将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采用将教室内的学生按照行和排以坐标取代的方式进行提问,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
  2.4教给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数学素养。可以说,这些要求既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又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探究性学习的应用,也可以使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加深对于数学的情感,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师除了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教给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的探究活动具有更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以便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有关“三角形全等条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试验,通过画图、制作道具的方式来对三角形的全等条件进行探究,验证教科书上“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等一系列的概念,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成功的过程,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
  3.结语
  总的来说,想要做好新时期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工作,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观念,摒弃过去那种让学生被动接受教科书上知识的教学模式,将重点放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兴趣,并为他们的探究活动积极提供各种所需的条件。同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主动分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会云.浅谈初中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A,2010,(7):43-44.
  [2]金亮.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沙棘:科教纵横,2010,(5):121-121.
  [3]刘玉玲.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苑荟萃,2010,(29):6-6.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习过程中,各学科和各技能之间,或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相互影响关系到学习的效用,因此受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重视,成为学习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学习迁移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学习迁移的概念及简单的研究概述,然后叙述了学习迁移在数学中的价值,最后重点从四个方面具体阐释了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迁移能力:合理地组织数学教材,
摘 要: 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者运用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具体谈谈该教学法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 运用方法    数学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中学,绝大多数同学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只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现象是导致学困生大量出现,教学质
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p.)是严重危害公共卫生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由该虫引起的病例呈世界性分布,其中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发病的主要区域。患者主要通过食用生鱼、青蛙、蛇
摘 要: 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整个高中阶段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际体会,总结了几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心得,希望能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有效课堂教学 实施策略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数学作为高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能否实施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探讨了中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并给出了关于他们学习方法的一些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 中学生 数学兴趣 培养 学习方法 指导    当今,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急剧更新的时代,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成才,更有效地学好专业知识,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和良
高三数学复习课,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由于课本中的知识受逻辑结构,以及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约束,很多知识只能分散在不同章节和习题中,使知识呈局限性和分散性。因此,高三数学复习课一般采用的是根据教师对课程标准和考纲的理解和经验,对复习内容进行知识点的罗列整理、例题讲解、变式巩固、归纳小结的课堂模式;它具有知识系统性强,能突出复习重点和便于操作的优点。学生进入高三阶段,知识量和知识难度大幅度提升,尤其
摘 要: 数学活动课教学所关心的不仅仅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萌发和培养。本文从在初中数学中开展数学活动课的必要性、活动课的教学目标、活动课的操作策略、活动课的价值体现、数学活动课要注意的问题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活动 问题解决 动手操作 实践探索    一、开展数学活动课的必要性  1.实践中,学生喜欢数学的百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动物疫病亦呈多样化和复杂化,且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猪免疫抑制类疾病日趋复杂且难以控制,一直是困扰许多规模化养猪场的实际问题。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