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毛霉菌病1例报告

来源 :广东医药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_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例男性,40岁,农民。住院号:73~6874。因右胸闷痛伴反复咯血七年余,开始诊为肺结核,经不规则抗痨治疗,仍频繁咯血,间隔2、3天至1月不等,量一两口至一碗,色鲜红。X 线检查诊断为肺真菌病,于1973年11月8日入院。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血常规、肝功能、血沉、心电图等均正常。X 线摄片(全胸正侧位片与右上肺切层摄片,X线号:13244):右肺尖至第三前肋骨水平,有一自后上向前下斜行的香肠状阴影,大小约9.0×4.0×3.8厘米,外、上、前侧均有裂隙状少透光区,病变区密 Case male, 40 years old, farmer. Hospital number: 73 ~ 6874. Due to right chest pain with repeated hemoptysis more than seven years, started diagnosed with tuberculosis,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by irregular, frequent frequent hemoptysis, interval 2,3 days to January range, amount to a bowl or two, bright red. X-ray diagnosis of pulmonary fungal disease was admitted on November 8, 1973. Physical examination found no positive signs. Blood, liver function, ESR, ECG, etc. are normal. X-ray (full chest right lateral and right upper pulmonary slice radiography, X-ray number: 13244): right apex to the third anterior rib cage level, there is a sausage shadow from back to front down oblique line, The size of about 9.0 × 4.0 × 3.8 cm, on the outside, the front side of the cracks are less light-transmissive area, the lesion area close
其他文献
最近,安徽庐江交警在查处违章时发现一驾车人有疑点,于是,交警、刑警密切配合,连续奋战三昼夜,一举破获一起盗窃8辆摩托车、12辆自行车总价值达2万多元的偷车大盗。1998年10月26日
宁夏是包虫囊肿病流行地区。1975至1976年,我们先后收治并手术脑包虫囊肿病3例,现初步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性别:男1,女2。年龄:5—17岁。职业:学龄前儿童1例,
本文介绍了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预防和诊断治疗。甲型与乙型肝炎病毒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较大。目前已可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病毒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有助于诊断以及估计传染性与
五月似乎有点特别。“公车上书”是在五月;《狂人日记》发表于五月;深深影响本世纪中国人心路历程的一场青年运动也发生在五月。北京大学红楼广场在一个带血的五月被命名为
假如我请你猜猜看,躲在这名字后面的我是怎样的一幅肖像,我想会有不少读友立马有这样的轮廓:一个年龄不小的夫子,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就是影视剧中常见的翰林院夫子形象呗。好多第
机械的运动是周而复始的,只要你打开开关,它就按设定的程序工作。人和机械不一样,因为人有思想,有头脑,会因时因地因特殊情况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人也和机械一样,不管外界发生
语文课作为一种文化传递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多的认识、经历和体验,语文课很大一部分为阅读课型,通常来说,就是针对教材指定的一篇文章(课文)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达到完成
武清区杨村街育才小学始建于1966年,隶属于杨村街教育办公室,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老学校。全体教师始终坚持“让每个孩子在每个方面都能亨受成功”的办学理念,挖掘社
设计了45片钢筋混凝土(RC)构件,基于RC构件通电加速锈蚀,对该批构件进行腐蚀试验研究,测试了锈胀裂缝宽度及其位置和发生时间。以钢筋锈蚀率、保护层锈胀开裂、锈胀裂缝宽度
张芝联先生(1918—2008)致力于文化传播的神圣使命,行走在中外(西)史学交流的路上。2000年出版的《张芝联讲演精选(1979—1999)》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张芝联先生在中外交流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