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yh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文学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部小说《海上扁舟》和《老人与海》的比较,揭示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共同主题,并对二者主题表现方法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加以分析探讨。
  关键词:人和自然自然主义不同点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
  1自然主义
  文学上的自然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其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家左拉。左拉等人认为,社会上的人是由环境和遗传所决定的,并不受社会规律的支配。自然主义作家笔下的人物往往受到环境、遗传、本能和偶然的支配和控制,其选择具有盲目性和偶然性。
  美国内战结束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使人们产生了悲观和忧郁情绪,从而促使了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诞生。美国自然主义倾向于以悲观的视角描述社会黑暗面,把社会底层的人们描写为英雄人物,探究社会阴暗面或自然环境对人所施加的不可抗拒的控制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美国批评界公认为最纯正的自然主义小说家美斯蒂芬·克莱恩,其作品通过环境主宰人类命运的描述而抒写着自然主义的蓝图。
  2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初现于法国、英国等地的文学思潮,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美国现实主义的概念最早源于被尊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开拓者的威廉·迪安·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其作品从描写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中产阶级生活的“绅士现实主义”逐渐转向对美国贫民区残酷现实的赤裸裸描绘。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往往从民主主义理想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理想,具有较强的民主性和人民性。代表人物有马克·吐温,欧·亨利,海明威。
  二《海上扁舟》和《老人与海》比较解读
  史蒂芬·克莱恩创作的《海上扁舟》反映的个性主题即在极度的重压下,人类的情感和思想的反应。其主题是自然对人类命运的冷漠和之后人类集体采取的自救行动。
  《海上扁舟》是一个有事实依据的小说,讲的是四个人的劫后余生的经历。尽管他们遭受恶劣天气,条件艰苦,但他们最后以精神的力量赢得了胜利。结果是三人逃生一人死亡。实际上,他们都战胜了自然。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同样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古巴老渔夫桑迪亚哥出海84天,却一无所获。为了生存,他在第85天驾船去了远海,并钓到一条大马林鱼,可就在返航的途中,大鱼却引来鲨鱼的围攻。桑迪亚哥虽竭尽全力,却未能保住大鱼。最终,他只带着一副鱼骨架回到了港口。
  以上这两部作品说的是同一个主题:即使受挫,人类依然是胜利者。二者都描写了平凡人不屈不挠的与自然搏斗的精神。
  两部小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它们的主题似乎是一样的,然而二者的不同之处值得探究。
  1相似点
  两部小说有着同样的主题,都是在艰苦条件下表现出来的。人类最终通过自己的力量、智慧和精神征服了自然。正是通过这种不屈服的努力,人类才能证明自己。人类可以失败但不能被挫败。二者都表现了人类力量、技巧、经验、勇气和耐力所创造的奇迹,虽然失败是苦涩的,但他们选择面对忍受苦难。
  (1) 布景相同
  两部小说均将背景设置于远离人类社会的典型自然环境——神秘的大海,这一背景选择充分体现了两位作者对于自然主义创作的推崇。《海上扁舟》伊始的场景即是四位主人公处于澡盆大小的船上,目光紧盯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涌来的层层海浪,此时读者眼前定会浮现一幅漠然的大自然景象,主人公们都无暇去欣赏天空的颜色,而依赖着渺小的希望——澡盆般的小船,拼命地与恶劣野蛮的海浪作生死相搏。想象着如此惊恐而紧张的画面,读者不禁会为四位水手面临的大自然的凶险和威胁的恐惧之情产生共鸣,从而对大自然的暴烈而残忍的一面感到无奈与畏惧。众所周知,渔民的大部分人生将注定与海为伴,于是,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也将以捕鱼为生的老人自然而然地推向浩瀚无际的大海,以老人捕鱼这一场景书写了人与自然的抗争的失败之局中所蕴藏的慷慨激昂。马林鱼、鲨鱼可与波涛汹涌的海浪相媲美,而人与鲨鱼的搏斗、鲨鱼对马林鱼的争夺,都会让读者联想到血淋淋的搏战时胆战心惊的场面,而面对这来自于大海的威胁,人类的力量显得那么的渺小、无力与无望。两位作者的这一刻意安排都客观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本真,排除了人为与社会的影响,只给予了自然通行证。这是自然主义文学的典型背景。
  (2) 情节相似
  上述分析已经有力地证明了两位作者自始至终都在描写人与大自然的抗争,将故事的发生、发展乃至终结都置于此境,除此之外,故事的产生、发展、高潮、结局也都颇为相似。《海上扁舟》的故事源于无情的巨浪对主人公们生命的威胁,为了生存而作生死搏斗的水手们紧盯着向他们涌来的海浪,他们各自取长补短相互分工合作,从而应对共同的目标——海浪。因为每一个袭来的海浪都是对他们生存的威胁,之后大海让他们冥冥之中看到了生的希望,可是就在希望之火燃烧正旺之时,却又被大海残酷地扑灭,他们又一次无奈地选择继续无望的拼搏。最终,他们在船长的带领下成功地逃离了大海的威胁,游到了岸边,只有独自冲在前的加油工被大海吞噬。这一结局中,人类似乎是成功的,但成功之中却暗含着不尽的失败——加油工的逝去和人类在心理上对于大海的畏惧。类似的,《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经历了84天的磨难终于钓到了自己前所未见的一条巨大马林鱼,却又经历了两天两夜的艰难较量才最终刺死了马林鱼,故事此时如四位水手看到的希望之光一般,似乎会让读者为主人公的伟大力量而欢呼鼓舞。然而,比马林鱼更严峻的考验——鲨鱼却出现了。经过一番生死抢夺战,老人成功地抵岸,而马林鱼却只剩下了骨头。又一次,我们看到了捡回性命的同时,却又失去的成功与失败并存的结局。
  (3) 选题相近
  在展现自然主义创作精神的过程中,两位作者都试图通过各自的作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类渺小的力量永远不能改变自然对人类强大的控制力。如对人们脆弱的生命产生威胁时,两部小说中的大海都体现出漠然与冷淡,她带给人们希望的同时,会更大程度上扼杀人类心中的希望。海明威和克莱恩的作品都用客观地描述人与自然搏斗的故事表明,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不可战胜的;在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永远是那么渺小,那么无能为力,那么无可奈何。在他们看来,“大自然是漠然的,她既不是人类的朋友,也不是人类的敌人,她只是个无情的机制。”
  (4) 创作风格类似
  两部作品均采用了自然主义典型的创作手法——记录,无论是水手们与海浪的生死相拼,还是老人与马林鱼的艰难较量,或是与鲨鱼的争夺之战;无论是主人公们的动作,还是他们在希望到来时与破灭时的心理变化,两位作者都进行了全盘的详尽记录,这一写作风格秉承了自然主义的创作宗旨,并在选材上与自然界这一环境相辉映。他们没有对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者大自然做出任何的评论,他们只是在将人与大自然的搏斗客观地、详尽地摆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去体味。这时的人物纵然面对死亡沮丧、落寞、恐惧,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竭尽全力利用他们的一切与自然搏斗,直至大自然剥夺了他们的一切。
  2不同点
  两部小说也有不同之处。在《海上扁舟》中,人类似乎认识到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人类很无奈很脆弱。他们的精神被外在的世界所支配而不是自己。而在《老人与海》里,当面对自然的威力时,老人心头有一种坚强的无限的信仰。他的力量来自那个小男孩、美丽的大马哈鱼和他自己。所以,自始至终他能够自己掌握命运。
  (1) 主体不同
  同样是在大海上,但与大海相搏的主体不同。《海上扁舟》中,作者设置了四个主人公,他们之间有着相互的对话与协作,他们之间的分工——船员轮流划桨,轮流休息:厨子往外舀水、加油工和记者操桨、船长躺在船头,这样的分工将他们构成了一个小团体、小社会,为了保存生命共同抗争着大海中海浪的肆虐。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互相影响着彼此,没有了彼此,这个故事的产生与发展都将失去了精彩。《海上扁舟》中的四个主人公所面临的主体是大海波涛汹涌的巨浪,它作为大海本身强大的一部分一直在企图吞噬人的生命。而《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是故事中唯一的主体,与他共存的只有他自己的心理,他为了生计而与大自然力量的象征——马林鱼和鲨鱼竞争,这时他所面临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大海中的动物,这又为故事的丰富锦上添花。人类与动物为了各自生存而进行的厮杀,也成为了自然主义作品中的典型创作主体。
  (2) 精神主题不同
  《海上扁舟》中的水手们面对大海的咆哮怒吼不是积极地应对,而是咒骂悔恨自己的无能,始终处于一种低迷的精神状态,以至于他们懦弱地任大海摆布,并且似乎预见了自己溺死的可能。轮流划桨在他们看来是来自于地狱的可怕的悲观的考验,因而他们异常地恐惧和担忧自己很可能会丢掉性命。因为大海让他们看到了生的希望,却又无情地毁灭了他们的希望,所以他们责咒海神以期冀自己能够保全性命,海鸥的自由飞翔也让他们怨天尤人,他们咒骂海鸥的同时,也许在向往着海鸥生命的自由。他们本身的处境和这一切的景象更让他们的肉体与精神都备受折磨,心理更加绝望悲伤。但是四个人的共同奋战又让他们彼此感到慰藉,因而作者也在其作品中倡导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从作者对于情节的设置:四个人分工合作、共同勉励,在船长的有效指导下,三个人最终安全地到达小岛,而加油工却因为脱离了群体而丢掉了性命,读者便能深刻地体会到合作团结的重要性。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对老人与马林鱼的耗战、与鲨鱼的争夺,向人们展示了大自然不可征服的强大力量,但老人的乐观向上的大无畏精神却让他的尊严始终置于不败之地。虽然马林鱼让老人两天两夜都处于艰难的较量中,但老人依然赞赏马林鱼无与伦比的美丽,视它为亲兄弟;鲨鱼与老人为各自的生存争夺马林鱼,但老人仍然钦佩威胁他生命的鲨鱼,并赞美鲨鱼的美丽、强大和聪明;大海对于老人是残忍而无情的,但是老人依旧敬畏大海,向大海求助,向大海寻求慰藉,这与克莱恩作品中主人公的咒骂形成了鲜明对比。海明威在倡导抗争自然的同时,依然提出人类还是应该崇尚自然的。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纵然人类无法战胜自然,但无论成功与失败,人类永不服输的姿态和乐观应对的精神是永不磨灭的。在自然面前,纵然人类一无所获,只要无所畏惧的精神永存,人类便能获得胜利。
  三结语
  总之,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复杂而神秘的。自然给予人类粮食,也给人类带来挑战;它不仅赋予人类物质财富,也给人以精神财富。人类生活在神秘的自然界里,它看起来平凡,但也充满神秘。在《海上扁舟》中,四个人以疲惫之躯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尽管他们遭受各种苦难,但他们最终到达了终点。在《老人与海》里,老人顽强地与大马哈鱼、鲨鱼、年迈和恶劣天气斗争,他坚信:“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正是这种信念指引他不断坚定向前,毫无踌躇。
  
   参考文献:
   [1]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 史蒂芬·克莱恩,孙致礼译:《街头女郎玛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 比泽尔:《美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 海明威,吴劳译:《春潮·老人与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7] 斯蒂芬·克莱恩,孙致礼译:《海上扁舟》,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 张祝祥、扬德娟:《美国自然主义小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舒诚英,男,1974—,湖北黄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语言心理学,工作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主人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与建构是成长小说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本文以成长小说理论为研究依据,通过分析小说《安琪拉的灰烬》中主人公弗兰克·麦考特的成长经历,探讨了小说主人公的自我身份建构历程。  关键词:成长小说自我身份建构弗兰克·麦考特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成长是一座桥,它的一端是懵懂天真的童年,另一端则通向复杂莫测的成人世界。美国作家弗兰克·麦考特的自传体小说《安
期刊
摘要“潜在写作”是“那些写出来后没有及时发表的作品,如果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指作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活动”。本文通过对《顾准日记》进行分析,认为顾准在极端年代写下的文字是历史再现,体现知识分子身处逆境思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这种精神值得知识分子借鉴。《顾准日记》因创作过程和出版经历符合“潜在写作”的概念,应视作思想家的“潜在写作”。  关键词:潜在写作顾准《顾准日记》知识分子人
期刊
摘要作为20世纪中后期东欧文学的代表性人物,米兰·昆德拉善于用讽刺和幽默的语言,来描述政治事件和爱情生活。他的作品行文随性、语言通俗,却又饱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生活在别处》这部现代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中,昆德拉将主人公置于政治压迫和性爱放纵的生活旋涡之中,着力探究当代理想青年激情的释放和压抑,进而向读者揭示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哲理。  关键词:青春政治斗争性爱母爱错位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
期刊
摘要《抵达之谜》是奈保尔文风转向后的重大作品。小说在深邃的哲思中,用层叠的方式把奈保尔多年的生命体验堆砌在小说里。流亡、凋敝的宗主国、家园意识、写作、变化与死亡等多重主题意蕴在交织杂糅中并行,并依托基里科的画作“抵达之谜”为小说增殖出无穷的象征隐喻空间。小说繁复丰盈的复式意义层极大地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内涵,成就了小说的厚重与深邃。  关键词:抵达家园时间之流经验与变化死亡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在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小说《钢琴教师》里,“情”退居次要地位,女人的身体欲望赤裸裸地浮出生活海面,展示着人性被压抑的结果。女主人公埃里卡虽已年届四十,却还处在和母亲的“共生”状态,其体内暗涌的身体欲望受阻,只好以变态的方式发泄出来。遭遇年轻学生克雷默尔的爱情后,她的身体欲望从倍受压抑的潜在层面突围到显在层面,但囿于男权社会的规则,最终成为失败的突围。  关键词:埃里卡克雷默尔共生欲望突围男权
期刊
摘要《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2001年出版的一部最具自传性色彩、最能反映华裔女性生活的作品。本文以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为依托,通过对文本的仔细解读,从性别、种族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华裔美国女性在美国社会中所面临的身份危机,揭示了她们在美国主流社会中作为族裔和女性在建构自我身份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和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华裔女性后殖民女性主义身份危机建构  中图分类号:I106.4文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很多新写实主义作家创作出大量以爱情婚姻家庭为题材的作品,其中很大一部分作品写的是“凤凰男”与“孔雀女”的情感纠葛与家庭矛盾,运用的都是中国灰姑娘模式写作,这种写作模式除有传统的影响外,还有现实社会和作家创作的要求。  关键词:灰姑娘模式凤凰男心理期待传统渊源现实写照作者偏见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提起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马上会想起那些美丽的画面,女孩、王子、水
期刊
摘要当代美国作家芭芭拉·金索尔弗在《纵情夏日》中强调了食物链的重要性。食物链的智慧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重新意识到自己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一荣俱荣、一损皆损的关系,而且通过分析,论文认为食物链的危机实际上是人为造成的,所以人类有必要重新认识到自己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建立一种正确的食物文化,从而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关键词:《纵情夏日》芭芭拉·金索尔弗食物链生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文学的象征艺术往往对作品的抽象表达具有很深的影响,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作家都有其语言特色,特别是对于浪漫主义作家来说更是如此。霍桑作为19世纪后期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其语言有着鲜明的特色。也因此,他成为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本文基于语言和谐视角,试从象征手法方面对霍桑的小说进行解读与分析。  关键词:语言和谐视角霍桑小说象征手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作家的
期刊
摘要作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小说创作的最高峰,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的一些短篇作品中的高超艺术技巧和深邃的创作思想,如《笑面人》。这篇作品虽因情节安排上的混乱而饱受评论界的批评,但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思想却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作品的主人公不仅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更从侧面反衬出了塞林格这个社会道德捍卫者的孤独。本文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笑面人形象的解读,着力探寻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