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基于广告业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二者的矛盾,提出当前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对“设计”认识和理解的偏误,并分析了因此所导致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建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与之紧密相关的诸多行业也逐步发展壮大,广告业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相关调查数据(2008—2009年度)显示,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广告业增幅首次低于10%,但在整个行业低速发展中,电视、广播、杂志均保持增长态势,互联网广告增幅更是达到了50%。另一方面,全国目前有近千所高校开设了广告相关专业,毕业生每年源源不断的走向市场。表面上,如今的中国广告业可谓“欣欣向荣”,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充足的人才供给配合得严丝合缝,但实际上,真正具有实战能力的优秀广告设计人才却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广告企业不能如愿。这样奇怪的窘境,值得我们深思。
造成这样窘境的根本原因,也是当前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对“设计”认识和理解的偏误,而这直接影响整个专业构建的合理性和教育的效果。广告设计隶属设计大类,应遵循设计的基本规律——有好的创意,才有好的表达。即创意是第一位,表达是第二位。广告设计教育也应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将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广告设计的教育重点却恰好相反,导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重视设计理论知识
诚然,诸多现代化技术加速了广告设计的发展,让广告的设计和制作更加快速、准确、精良。但因此而将广告设计教育简单的理解为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法的教育,就太过片面和荒唐。设计脱胎于纯艺术,对从业者的人文修养不因其融合了现代技术而改变,如何理解“设计”,是一个设计者首先需要思考并尝试回答的问题。
目前,很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教育,不重视设计基础理论的教授,《设计史》、《设计概论》等相当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形同虚设,让学生在尚未入门的情况下,不明就里的学习设计技法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法。这直接导致学生对设计的理解相当局限,例如:“设计技法=软件操作方法”、“软件用得好=设计做得好”,创意能力必然无从谈起,设计专业变成软件培训班。
二、片面理解实践教学
企业对毕业生“动手能力”的高要求使得部分院校片面理解广告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属性,以更多的实验课时和更多的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认为“用软件=能动手=做设计”,使得大多数同学也陷入这样的认识误区。每届毕业生当中,“手绘高手”和“软件高手”大有人在,但为什么“设计高手”却屈指可数,说到底,还是思维训练不够导致创意能力不足,“手”自然“动”不起来。
另一方面,更多的实验课时和作业也许能使同学们在设计的某个环节更加熟练,但他们始终不清楚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完整设计项目的流程是怎样的。目前,已有部分院校在广告设计专业中提出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尝试。但校企合作并不仅仅意味着为学生找一个实习之处,而应该是从根本上对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尝试。在广告设计专业中,我们可以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以实际的设计项目驱动实践教学,寻求与理论教学的结合,让学生清楚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需要完成哪几部分工作、各部分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需要用到哪些知识、什么课可以学到。对同学们而言,这样的实战训练,哪怕只有一次,也胜过十次盲目的作业练习。
正确理解广告设计专业的实践属性,让实际工作和实践教学不再脱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不再孤立,更重要的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才能使他们逐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零散,缺乏系统化的整合
广告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完成一个设计项目需要从业者具备多方面知识和能力。近年来,部分院校已在不断完善自身的课程设置和改革,营销学、心理学等学科课程已进入广告设计专业的课表,甚至已有院校开设了《作品陈述》这样的新兴课程来提高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但接下来的工作,也是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将诸多课程有效的系统化整合,增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让同学们时时刻刻都能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某门课程的学习或实践处在专业体系中的什么位置,明白“为什么学?有什么用?”。否则,诸多良苦用心将适得其反,同学们面对越来越多的课程将更加茫然、无绪,用他们的话说,“学过,又好像没有学过”,教学效果也无法提高。以专业系统化认识为前提,以实战训练为线索,在实战训练中灌输理论教学,将各门课程有机的联系与结合,是值得尝试的办法。
我国的广告设计教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有成功经验,但更多的是失败和挫折,巨大的市场既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在困难中坚定前行。
参考文献:
[1]黄升民,邵华冬,吴建文.博弈·调整·出路——当前中国广告业发展现状与趋势.http://www.yc3vd.com/news_detail/newsId=1228ce6b-044b-4ea1-9e97-f084560e5c33&comp_stats=comp-FrontNews_list01-001.html.
(作者单位: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与之紧密相关的诸多行业也逐步发展壮大,广告业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相关调查数据(2008—2009年度)显示,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广告业增幅首次低于10%,但在整个行业低速发展中,电视、广播、杂志均保持增长态势,互联网广告增幅更是达到了50%。另一方面,全国目前有近千所高校开设了广告相关专业,毕业生每年源源不断的走向市场。表面上,如今的中国广告业可谓“欣欣向荣”,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充足的人才供给配合得严丝合缝,但实际上,真正具有实战能力的优秀广告设计人才却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广告企业不能如愿。这样奇怪的窘境,值得我们深思。
造成这样窘境的根本原因,也是当前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对“设计”认识和理解的偏误,而这直接影响整个专业构建的合理性和教育的效果。广告设计隶属设计大类,应遵循设计的基本规律——有好的创意,才有好的表达。即创意是第一位,表达是第二位。广告设计教育也应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将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广告设计的教育重点却恰好相反,导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重视设计理论知识
诚然,诸多现代化技术加速了广告设计的发展,让广告的设计和制作更加快速、准确、精良。但因此而将广告设计教育简单的理解为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法的教育,就太过片面和荒唐。设计脱胎于纯艺术,对从业者的人文修养不因其融合了现代技术而改变,如何理解“设计”,是一个设计者首先需要思考并尝试回答的问题。
目前,很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教育,不重视设计基础理论的教授,《设计史》、《设计概论》等相当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形同虚设,让学生在尚未入门的情况下,不明就里的学习设计技法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法。这直接导致学生对设计的理解相当局限,例如:“设计技法=软件操作方法”、“软件用得好=设计做得好”,创意能力必然无从谈起,设计专业变成软件培训班。
二、片面理解实践教学
企业对毕业生“动手能力”的高要求使得部分院校片面理解广告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属性,以更多的实验课时和更多的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认为“用软件=能动手=做设计”,使得大多数同学也陷入这样的认识误区。每届毕业生当中,“手绘高手”和“软件高手”大有人在,但为什么“设计高手”却屈指可数,说到底,还是思维训练不够导致创意能力不足,“手”自然“动”不起来。
另一方面,更多的实验课时和作业也许能使同学们在设计的某个环节更加熟练,但他们始终不清楚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完整设计项目的流程是怎样的。目前,已有部分院校在广告设计专业中提出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尝试。但校企合作并不仅仅意味着为学生找一个实习之处,而应该是从根本上对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尝试。在广告设计专业中,我们可以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以实际的设计项目驱动实践教学,寻求与理论教学的结合,让学生清楚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需要完成哪几部分工作、各部分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需要用到哪些知识、什么课可以学到。对同学们而言,这样的实战训练,哪怕只有一次,也胜过十次盲目的作业练习。
正确理解广告设计专业的实践属性,让实际工作和实践教学不再脱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不再孤立,更重要的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才能使他们逐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零散,缺乏系统化的整合
广告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完成一个设计项目需要从业者具备多方面知识和能力。近年来,部分院校已在不断完善自身的课程设置和改革,营销学、心理学等学科课程已进入广告设计专业的课表,甚至已有院校开设了《作品陈述》这样的新兴课程来提高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但接下来的工作,也是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将诸多课程有效的系统化整合,增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让同学们时时刻刻都能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某门课程的学习或实践处在专业体系中的什么位置,明白“为什么学?有什么用?”。否则,诸多良苦用心将适得其反,同学们面对越来越多的课程将更加茫然、无绪,用他们的话说,“学过,又好像没有学过”,教学效果也无法提高。以专业系统化认识为前提,以实战训练为线索,在实战训练中灌输理论教学,将各门课程有机的联系与结合,是值得尝试的办法。
我国的广告设计教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有成功经验,但更多的是失败和挫折,巨大的市场既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在困难中坚定前行。
参考文献:
[1]黄升民,邵华冬,吴建文.博弈·调整·出路——当前中国广告业发展现状与趋势.http://www.yc3vd.com/news_detail/newsId=1228ce6b-044b-4ea1-9e97-f084560e5c33&comp_stats=comp-FrontNews_list01-001.html.
(作者单位: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