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与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构成了小学教育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学习科学,能使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游戏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能够使学生养成科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本文分析了游戏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及应用原则,希望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 小学科学 策略与原则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能否受到良好的小学科学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及能力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游戏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能够有效避免传统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病,活跃科学课堂气氛,使学生养成科学学习的持久兴趣,这对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对于学生个人的良好发展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重视游戏化教学方法的引入和应用。
一、游戏化教学的概念
游戏化教学是寓教于乐的理念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对于游戏化教学的定义,王大平指出,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培养目标与发展、评价手段方面,就学习者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发展工具、评价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牛玉霞等认为,游戏化教学是借鉴游戏的设疑、挑战、自主等理念,把教学目标隐蔽于游戏活动中,根据学习者的特征以及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游戏化教学策略,从而使学习者在放松的状态下,从乐趣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和陶冶情操。
根据众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游戏化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把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育目标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者对游戏的天生爱好心理,将游戏作为与学习者沟通的平台,利用游戏向学习者传递特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脱离传统的单向说教模式,将互动元素引入到沟通环节中,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积极的环境下进行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而所谓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时,根据具体的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将教育目标隐藏在游戏活动背后,巧妙的将科学教育目标和儿童游戏方式结合,设计出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生活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策略,让学生在愉悦的放松状态下从游戏乐趣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和陶冶情操,从而更好的实现科学教学目标。
二、小学科学课堂中游戏化教学的设计策略
1.目标分层策略
游戏化教学将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路,让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然而,一些学生心理有着发展不平衡和自控能力差的特点,不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甚至沉迷在游戏中不能自拔。目标的分层使游戏中的学习在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达到一定水平后就结束游戏,减少学生对游戏的迷恋,能有效控制游戏的时间,在恰当的时机返回学习的主题。例如,在《哪杯水多》一课的教学中,有教师这样设计:第一步,“比眼力”游戏导入。让学生凭经验猜桌上两杯水的多少,第一次为水位相同杯子不同,第二次为水位不同杯子相同,第三次水位不同杯子也不同。难度在逐步增大,学生也逐步进入探究活动;第二步,凭经验方法比较。因为不能一下看出水的多少,就根据经验想办法比较出哪杯水多。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出水多少;第三步,认识量筒。使学生知道凭经验能比较出水多水少,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到底多多少,少多少呢?经验不能得出准确的数据,需要有专门的仪器——量筒。量筒是什么?学生对于陌生的事物总是会显示出极大的好奇,教师顺势将量筒发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量筒的结构,再探究量筒的使用方法,先实际操作测量一杯水,再练习使用量筒,最后估计另一杯水的多少……目标的分层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层次选择合适的内容,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较高水平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层层深入,完成更多的目标;而较低水平学生也能量力而行,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情景设置策略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驱动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设置情景游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游戏化教学中,利用游戏给学生创造交流体验,学习更容易沉浸,从而达到深层参与的效果。在情景设置的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设置一个情景,然后学生就是情景中的角色,让学生在游戏表演的过程中学习。例如,在学习自然科学中的水源污染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别表演小溪流、河流旁的树木、河里的垃圾等角色,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剧本表演小溪流从清澈变为浑浊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得知小溪流被污染的原因并学会保护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科学知识,教师可以将它们转化为情景表演或是其他的游戏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接触新鲜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新颖、创新的课堂,让学生摆脱枯燥的传统课堂,在轻松的游戏中学习。
3.竞争协作策略
在游戏中设计竞争机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选择竞争伙伴,激发学生上进心,培养敢于接受挑战的优良品质。游戏除了竞争还有协作,学习者为了共同目标组成团队,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培养学习者的协作精神与集体主义荣誉感。在促进竞争协作的过程中,教学者应该提供给学习者交流工具以及对方成绩显示工具或者设置成绩排行榜,学习者之间可以及时得到彼此的信息,明确自己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并采取相应的学习行为。这种实时策略更能激发学习者的斗志,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有关于物质在水中是如何溶解的这一知识点的时候,这一节的实验内容主要是将高锰酸钾溶于水中,观察高锰酸钾刚进入水时、搅拌之后、完全溶于水后这三个时段的现象,教师可以在做完实验示范之后,为学生加入比赛内容,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参与实验,并为实验之后所看到的现象做描述,所描述的现象精确的小组就能得到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比赛方式开展的课程,会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探究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教学中。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 小学科学 策略与原则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能否受到良好的小学科学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及能力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游戏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能够有效避免传统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病,活跃科学课堂气氛,使学生养成科学学习的持久兴趣,这对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对于学生个人的良好发展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重视游戏化教学方法的引入和应用。
一、游戏化教学的概念
游戏化教学是寓教于乐的理念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对于游戏化教学的定义,王大平指出,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培养目标与发展、评价手段方面,就学习者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发展工具、评价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牛玉霞等认为,游戏化教学是借鉴游戏的设疑、挑战、自主等理念,把教学目标隐蔽于游戏活动中,根据学习者的特征以及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游戏化教学策略,从而使学习者在放松的状态下,从乐趣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和陶冶情操。
根据众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游戏化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把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育目标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者对游戏的天生爱好心理,将游戏作为与学习者沟通的平台,利用游戏向学习者传递特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脱离传统的单向说教模式,将互动元素引入到沟通环节中,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积极的环境下进行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而所谓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时,根据具体的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将教育目标隐藏在游戏活动背后,巧妙的将科学教育目标和儿童游戏方式结合,设计出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生活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策略,让学生在愉悦的放松状态下从游戏乐趣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和陶冶情操,从而更好的实现科学教学目标。
二、小学科学课堂中游戏化教学的设计策略
1.目标分层策略
游戏化教学将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路,让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然而,一些学生心理有着发展不平衡和自控能力差的特点,不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甚至沉迷在游戏中不能自拔。目标的分层使游戏中的学习在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达到一定水平后就结束游戏,减少学生对游戏的迷恋,能有效控制游戏的时间,在恰当的时机返回学习的主题。例如,在《哪杯水多》一课的教学中,有教师这样设计:第一步,“比眼力”游戏导入。让学生凭经验猜桌上两杯水的多少,第一次为水位相同杯子不同,第二次为水位不同杯子相同,第三次水位不同杯子也不同。难度在逐步增大,学生也逐步进入探究活动;第二步,凭经验方法比较。因为不能一下看出水的多少,就根据经验想办法比较出哪杯水多。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出水多少;第三步,认识量筒。使学生知道凭经验能比较出水多水少,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到底多多少,少多少呢?经验不能得出准确的数据,需要有专门的仪器——量筒。量筒是什么?学生对于陌生的事物总是会显示出极大的好奇,教师顺势将量筒发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量筒的结构,再探究量筒的使用方法,先实际操作测量一杯水,再练习使用量筒,最后估计另一杯水的多少……目标的分层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层次选择合适的内容,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较高水平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层层深入,完成更多的目标;而较低水平学生也能量力而行,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情景设置策略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驱动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设置情景游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游戏化教学中,利用游戏给学生创造交流体验,学习更容易沉浸,从而达到深层参与的效果。在情景设置的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设置一个情景,然后学生就是情景中的角色,让学生在游戏表演的过程中学习。例如,在学习自然科学中的水源污染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别表演小溪流、河流旁的树木、河里的垃圾等角色,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剧本表演小溪流从清澈变为浑浊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得知小溪流被污染的原因并学会保护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科学知识,教师可以将它们转化为情景表演或是其他的游戏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接触新鲜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新颖、创新的课堂,让学生摆脱枯燥的传统课堂,在轻松的游戏中学习。
3.竞争协作策略
在游戏中设计竞争机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选择竞争伙伴,激发学生上进心,培养敢于接受挑战的优良品质。游戏除了竞争还有协作,学习者为了共同目标组成团队,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培养学习者的协作精神与集体主义荣誉感。在促进竞争协作的过程中,教学者应该提供给学习者交流工具以及对方成绩显示工具或者设置成绩排行榜,学习者之间可以及时得到彼此的信息,明确自己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并采取相应的学习行为。这种实时策略更能激发学习者的斗志,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有关于物质在水中是如何溶解的这一知识点的时候,这一节的实验内容主要是将高锰酸钾溶于水中,观察高锰酸钾刚进入水时、搅拌之后、完全溶于水后这三个时段的现象,教师可以在做完实验示范之后,为学生加入比赛内容,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参与实验,并为实验之后所看到的现象做描述,所描述的现象精确的小组就能得到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比赛方式开展的课程,会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探究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