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学拼音,识字课怎么教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经过一个暑假的渴盼,终于等到开学,背上小书包,来到小学校。此时的他们,内心充溢着强烈的学习愿望:我要识字,我要读书!
  部编新教材很好地顺应了孩子的这种情感需求,第一单元不再安排拼音学习,而是通过三字经、儿歌、韵语等多种形式,在图文对应中,识记四十个最常用的汉字,呵护孩子对汉字、对母语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享受到“我会认字了”“我会读书了”的学习快乐。
  《天地人》是识字第一课,全课只有六个字,“天地人你我他”,背景图画是现代画家傅抱石的国画作品《龚半千诗意》,寥寥几笔,画出广袤天地,两人立于其间,似在远眺,似在交流。
  拼音没学,直接学汉字,这样的识字课该怎么教?国画是民族文化的代表部分,如何在教学中帮助识字,并渗透传统文化?通过实践和反思,本人认为以下三点值得参考。
  一、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形象联系
  入学前,孩子识记生字,是图像化识记,即把一个汉字当成一幅图,进行整体记忆。这样的记忆,往往对汉字的局部变化没有足够的关注,容易导致形近字混淆,且孩子对汉字形和义之间的联系,缺乏主动的思考。
  入学了,孩子正式开始学习汉字,就要加强识字方法的引导,有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为今后的自主识字提供“技术保障”。帮助孩子借助形象,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是很重要的识字方法。以“地”的教学为例:
  [教学实录片段一]
  师:小朋友,我们人呀,都生活在地球上。瞧,这就是地球(出示地球,地球中间有个大大的“人”字),来,跟老师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出示词语“地球”,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师:地球上有高山、河流、平原。地球上有泥土的部分,我们就把它称作“土地”(出示词语“土地”,“地”的提土旁变成红色)。仔细看看“土地”这两个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地”左边是个“土”。
  师:对,“土地”都和“土”有关呢。来,你做小老师带大家读(一生带读,其他学生跟读)。
  师:土地会穿上不同的衣服。(出示“草地”图片)当它穿上小草衣服的时候,我们就叫它——
  生:草地。
  师:(出示“雪地”图片)当它穿上白雪衣服的时候,我们就叫它——
  生:雪地。
  师:(出示“蔬菜”图片)当它穿上蔬菜衣服的时候,我们就叫它——
  生:菜地。
  師:土地有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还有什么“地”呢?这第四幅图呀,老师要请你回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和“地”有关的什么东西?“地”还可以和谁交朋友?
  生:陆地、地下、地上、土地、田地、大地、地板、地毯、地点……
  师:听了你们说的词语,我知道了,人、动物、花草树木,都生长在大地上,大地养育着我们,就像妈妈一样。我还知道了“地”有很多很多好朋友。
  在这个实录片段里,我通过“地球”这一形象,帮助孩子建立关于“地”的一个大概念。“地球”上覆盖着泥土的部分就是“土地”,感性地理解“地”和“土”之间的联系。
  再通过具体的图像,感知“地”的本意。用“草地”“雪地”“菜地”等形象直观地感知“地”最原初的意义——地球表面的土壤,在不经意间,帮助孩子形成关于“地”的词语组块,智慧地识记带“地”的词语。
  最后一个小环节,自己给“地”找朋友,从“地”的原意延伸出去,在更广阔的意象里,对“地”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当这些带“地”的词语从孩子的生活世界走向汉字世界后,汉字的根也就慢慢地扎下来了。
  整个教学过程,孩子们在听老师读、听伙伴读、跟老师、跟伙伴读、自己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不断地巩固着“地”的音,温习着“地”的形,感知着“地”的义。这是没学拼音前重要的识字方法。
  二、强化汉字的实践运用
  学习指向运用,学了不会用,学了用不着,都会降低孩子持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天地人》是识字第一课,字数少,内容简单,但每个字的含意都很丰富,从古到今,由他及我,教师可以创设多种运用的情境。在实际运用中,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这六个汉字,感受“学以致用”的欣喜。
  [教学实录片段二]
  师: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就把“你、我、他”都记住了。小猪乐乐啊,他也学会了“你我他”,很高兴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播放《你我他》微课,大致内容是,小猪乐乐向松鼠欢欢介绍自己,并询问欢欢的名字和旁边小兔喜喜的名字。微课内容浅显,贴近生活,“你我他”三字在对话运用中不断复现)
  师:小猪乐乐称自己是——
  生:我。
  师:乐乐和小松鼠说话时,称小松鼠是——
  生:你。
  师:他和小松鼠说话时,称旁边的小兔是——
  生:他。
  师:现在,我们也像他们三个一样,来介绍一下自己吧。老师这儿有三张词卡,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词卡上的字。
  (师先后举起“你、我、他”词卡,生读)
  师:等会儿,我请两个小朋友上来(师邀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我们一人拿一张词卡。告诉大家,我们拿到的是什么词卡。我先来(师举词卡)。我拿到的词卡是“我”。
  生:我拿到的词卡是“你”。
  生:我拿到的词卡是“他”。
  师:我应该和谁说话呢?
  生(齐):和拿着“你”词卡的小朋友说话。
  师:对,他是站在旁边不说话的那个人。那我们开始介绍咯,仔细听好。(师转向拿“你”卡片的小朋友)我叫曹爱卫,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王威威。
  师:他呢?
  生:他叫刘海。   师:那我现在要换一换咯(词卡“我”换给“你”,“你”换给“他”,“他”换给“我”)。现在应该谁和谁说话了?
  生:王威威和刘海说话。
  师:好,那开始吧。
  (再次用上“你我他”练习说话)
  师:小朋友,你们都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那就请小组长从信封里拿出词卡,一人一张,像刚才我们三个人一样,用上“你我他”在对话中介绍自己,好吗?记住哦,每个人都要做一次“我”,做一次“你”,还要做一次“他”。开始吧!
  (学生分组活动,兴致勃勃地用“你我他”对话介绍自己和他人,现场气氛活跃)
  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我没有理性地和孩子们说,“你我他”要怎么区分,对一年级孩子来说,理性地区辨是很难理解的,让孩子走进情境中,通过观摩、领悟达成运用。
  我先后创设了三次情境,第一次,用微课的形式,让孩子看见,“我”就是指自己,“你”是指和我说话的那个人,“他”是指站在旁边不听也不说的那个人。
  第二次,师生合作,从微课观摩走向现场观摩,重点感受如何用上“你我他”介绍自己,以及介绍的顺序,为后面的小组互动做出示范。
  第三次,学生自己实践,达成对“你我他”的运用。
  这样教学,层次清晰,形式丰富,孩子不易厌倦,学得扎实、有效又有趣。
  三、追本溯源,渗透汉字文化
  汉字是有“理”的,汉字教学需要讲“理”,虽然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很多汉字从字形上看,与最初所造之字,相去甚遠。但那些汉字从字理上有利于孩子理解字义、拼读内涵,所以我们要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汉字来时的方向,增强他们对文字的崇敬。
  如“人”字,一撇一捺,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我国数千年来的哲学思想和为人之道。单单就字形而言,很多孩子,学前就已认识,而对“人”字的理解,或许花一辈子时间,都未必能解透。面对初入学的儿童,我们又应该怎么引导呢?
  [教学实录片段三]
  师:(出示“人”字)小朋友,人,我们一下子就认识了,可是你们想过吗,为什么一撇一捺就是“人”字了呢?
  生:因为一撇一捺就像两只脚,站得稳。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最早的人字啊,不是现在这样子的,是这样的——
  师:那古人为什么想到把“人”字写成这样的呢?来,我们来看看这两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个在鞠躬的人,手臂像那个伸出来的撇。
  师:这是一个古汉字,你可以这样说——这个在鞠躬的人,手臂像古汉字里的撇。好,接着说。
  生:这个在鞠躬的人,手臂像古汉字里的撇,头、身子和脚像古汉字里弯来弯去的那一笔。
  生:那个在劳动的爷爷,工具和手臂就是一撇,身体像古汉字里弯弯的那一笔,就是现在“人”字里的一捺。
  师:你们真能干,都发现了图像、古汉字和现在汉字里的秘密了,古时候,两个人见面,像这样两手作揖、鞠躬问好是有礼貌、懂礼仪的表现。古人还认为,作为一个人,要靠劳动来创造幸福生活。懂礼仪、爱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两个最大的特点,现在你们明白“人”是怎么造出来了吧。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这个“人”字。
  生(自豪地):人。
  “人”字的教学,学生观察字形,自然联想到一撇一捺就像分开的两只脚,撇捺分开,站得稳稳的。教学至此,音形义似乎也有融合了,但还不够。人区别于动物最大的特点是,人懂礼义廉耻,人会用工具劳动,改造世界。这也是古人造“人”字的依据。
  图像、甲骨文“人”和现在的“人”,三者放在一起,观察、区辨、猜测、解说,孩子对“人”包含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由“人”及“己”,该做怎样的人,孩子小小的脑瓜里也会留下朦胧但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张红娜 河南省许昌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许昌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专家,学科带头人,推进素质教育“百名名师”之一,优秀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优秀教研员。  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研导教、以教促研”的教研宗旨,逐渐形成了“严谨、求实、厚重、灵动”的教研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學期第三、四单元测试卷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说“请带着痛苦的感情读,请带着内疚的感情读,请带着自豪的感情读,读得再激动些,读得再兴奋些。”虽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读书,但读得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感情的酝酿。在朗读中没有任何提示和铺垫等,学生自主走进教材,直接朗读教材,有人称之为“裸读”。“裸读”单调、机械、生硬,导致学生无动于衷,或无病呻吟,或貌合神离,“有感情地朗读”往往难以落实。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
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学习英语也是如此。著名学者柯鲁克先生也曾一再主张把英语的大量阅读当作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高段的阅读教学是长期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难题。而语文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富有特色且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它对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尤其是阅读教学方面。  一、借语文“快乐阅读”引领孩子在英语阅读中寻找乐趣  阅读是快乐的,英语阅读也应该是快乐的。一些教师让
【摘要】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图形与几何”概念的教学,往往从生活世界引向数学世界,比较重視几何直观,忽视纵向数学化。其实,虽然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实际上学生知识的掌握却是在横向数学化的学习中逐步向纵向数学化展开。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几何抽象在“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地位,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是否需要纵向数学化,以及需要怎样的数学化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生活化 实用性  一、学生的“低欲望”口语交际状态分析  统编版语文教材加强了口语交际的应用与实践力度。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陷入了“低欲望”口语交际状态——不愿交际、不敢交际、不会交际。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口语交际“不感冒”的原因在于,要么觉得无话可说,要么觉得无从说起,要么觉得交流不畅,要么话题开始后陷入了“无话找话”的状态。由于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感受
新学期,身为英语教师兼班主任的我,发现年级的“三大天王”均轮进我班,真让我哭笑不得。从前任老师口中得知这“三大天王”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不举手发言,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学习成绩较差,却又经常捣乱,影响他人的学习。不久后我发现三人成绩虽然不太好,但各有所长:A喜欢画画,他能把画画得惟妙惟肖;B酷爱表演,一下课就在教室里表演相声、小品;C最爱制作。于是我便投其所好,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嘛!恰逢学校举行
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意思显而易见:中国的教育只是死水一潭式的传授旧知识的教育,而不是充满生命力的创新教育。时至今日,这种“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现象还是存在,尽管新课程改革已是如火如荼,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除了功利的因素外,更多的是
【摘 要】译林版英语教材中的Cartoon time板块除了具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功能外,还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优质素材和重要途径。在开展Cartoon time板块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读前紧扣主题,激发思维的活力;读中捕捉细节,培养思维的深度;读后发掘生长点,发展思维的广度,从而全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品質 Cartoon time板块 教学实践  译林版英语Cartoon
【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学情差异经常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扰。如何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本文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为例,谈一谈如何在参差不齐的学情之间进行差异化的分层设计,从课前预设、课中理学、课末思辨三个环节去落实差异化教学。  【关键词】差异化学习 分层设计 数学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